【開自駕車就可以滑手機?】MIT 最新系統:監測司機表情,有沒有看路一秒就知!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出處

作者:量子位/ 曉查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科技界大老無一不瘋無人車,但無人車事故卻從來沒停過,事故的發生往往源自於司機對於無人車的過度自信,因為相信它能完全「自己來」,便開始睡覺、滑手機等各種消遣,但就是不看路。

也許這是未來「真」無人車希望達到的境界,但就目前而言這樣的水平還是有待加強,MIT 科學家因此開發了一套系統,成為在「半」無人車的過渡期間,人與車之間最好的安全伙伴。(責任編輯:鄭惟馨)

無人駕駛汽車的美好願望是減少車禍的發生。本來減少司機的負擔是很好初衷,但司機過度依賴 AI 產生的懈怠更可怕,甚至會引發嚴重的車禍。

比如 2017 年,一名特斯拉 Model S 車主在開啟 Autopilot 後居然在車內看起了電影,最後裝上大卡車導致車毀人亡。

今年 Uber 無人駕駛車上路時,由於安全員在玩手機,沒有看路況,導致撞死一名騎自行車的路人。

這些車禍發生的原因,都在於車輛沒有監控司機的狀態,及時提醒司機。

車與人的互動系統:監測司機是否在滑手機,降低車禍風險

最近,MIT 的 AI 科學家 Lex Fridman 研發了一套「以人為本」的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實時、高解析度地觀察駕駛員在做什麼,形成汽車和人的互動。在「真」無人駕駛到來前,它有望解決人與 AI 共同管理汽車的問題。

這套系統到底有多精確?請看 5 個小細節設計。

它能識別到司機手持吉他,甚至是否處在彈奏狀態:

從一個微小動作中,識別司機是否在看路:

準確識別出司機在駕駛過程中看手機:

它不僅僅是識別,還能與司機進行互動,如果司機不在看路,會提示風險升高:

路邊出現行人的時候,也會給司機提示風險:

總之,有了這套系統,司機即使在做別的事情,也能及時收到系統的提醒。在自動駕駛尚未能完全取代人類時,這不失為一種更安全的方案。

強調人車共治、個性化的七大設計原則

為了開發這套系統,Lex Fridman 提出了設計中的「七大原則」,並且發布了學術論文,供其他自動駕駛汽車設計人員參考:

  1. 人車共治:人也是 AI 駕駛中的一環
  2. 從數據中學習:數據驅動車輛技術
  3. 人體感應:理解駕駛員的各種行為
  4. 共用感知控制:給司機再添一雙眼和手
  5. 深度個性化:與駕駛員分享經驗
  6. 不完美設計:瑕疵也是特徵
  7. 系統級體驗:在系統級別優化安全性和體驗

在「真」無人駕駛到來前,成為司機和車子之間的橋樑

在上面的論文中,Lex Fridman 談到了為何要設計這套無人駕駛系統。
目前的自動駕駛系統仍然以 AI 識別路況為思路,缺乏對司機狀態的監控,他希望這套系統能用在從手動駕駛到自動駕駛過渡的過程中,提供一種半自動駕駛方案。

另外,自動駕駛系統也能通過對司機駕車行為的監控,使用模仿學習向人類學習開車的經驗。

(本文經合作夥伴 量子位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開車請別玩手機、別彈吉他,MIT這套系統在盯著你!〉。)

延伸閱讀

Google 無人車離奇車禍曝光:人類司機睡到誤觸油門,自駕模式自動解除撞上安全島
台灣無人車產業新星!歐特明電子要把「自動停車」系統送進平民百姓家
「我恨 Google 無人車!」,那些跟 Waymo 當鄰居的鳳凰城居民都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