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經濟學人批台灣「全球最醜經濟體」,十年後的我們依然原地踏步?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台灣是一個擁有成熟產業的貿易順差國。過去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成長,透過政策壓低新台幣匯率;然而,貿易順差的策略恐走到盡頭,因為台灣為了強化出口貿易,卻忘記了「內需市場」的重要性。而這就是台灣經濟體正在走上的危險道路。(責任編輯:陳伯安)

今年(2018)上半年,台灣貿易順差總額還能維持 11.5% 的成長率,但經過第三季之後,前三季累計順差金額竟較衰退將近 10%,這也是 10 年來最悲慘的前三季衰退幅度。

「出口創新高、順差卻衰退」,這樣的怪象,背後的意義不容忽視,台灣自 21 世紀以來,長期透過壓低匯率、刺激出口以帶動經濟成長,這項用「貿易順差」當作經濟成長動能的作法,恐怕走到瓶頸了。而這也正呼應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 2 個月前被各界忽視的提醒,一道關於「內需」重要性的預警。

經濟學人:台灣是全世界最依賴出口的國家!

報告中這麼寫著:「經濟仰賴外需易受國際景氣波動衝擊」、「當前全球貿易衝突升溫⋯,可能衝擊全球貿易量及經濟活動⋯。擴大內需引擎,可適時減緩外部衝擊對國內經濟的影響」。經濟仰賴外需,基本上就是仰賴「進出口貿易順差」。

這份報告央行明示台灣經濟過去走在「外需優先」的路線上,也呼籲著台灣未來必須思考「內需」這條新路線。

「台灣經濟,真的必須調整路線!」郭世明篤定地說。他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資深新興市場編輯,2009 年 2 月,這本雜誌以專文點名台灣是「全球最醜經濟體」,報導的第一句:「台灣是全世界最仰賴出口的國家!」

台灣忽略內需市場,貿易順差竟占 GDP 的 13%

相對於 2009 年初《經濟學人》給台灣的「全球最醜經濟體」封號,這一回,郭世明用更加強烈的字眼提出他的觀察:「台灣正走在一條非常危險的道路上!」他接受本刊(今周刊)採訪時這麼說,「若只想依賴出口,這樣的經濟路線遲早會走不下去。」

「你們的貿易順差,竟然能占 GDP 的 13%,這是很誇張的數字。」郭世明用數據表達他對台灣經濟結構的詫異。

「同樣路線再往下走,台灣最大的危險,就是靠出口能換到的利益越來越少,而理應取而代之的『內需』產業,卻沒有得到充足的發展。」郭世明說出他的結論。

換路線、拚內需,這是央行與《經濟學人》給台灣經濟的共同解方。但是,怎麼換?怎麼拚?

郭世明挑明了說:「貨幣十分廉價,匯率持續被壓低;這或許是為了刺激出口,但,完全忽視內需市場。」

但台灣在外銷轉型成內需導向的過程中,斷鏈了。我們經年累月的貿易順差,沒有反映在貨幣價值上,而是堆積在央行行庫裡成了外匯存底,匯率因此處在同樣水位,成為別人眼中的「廉價貨幣」。

台灣貨幣在國際缺乏競爭力,導致國內金融現況十分醜陋

「在台灣起薪大概 30 多 K,但來香港同樣的工作卻是 2 萬港幣(約 8 萬台幣)起跳,如果可以留在台灣工作,誰會不想?」這是一位在香港從事金融業的年輕人的心聲。台灣身為一個擁有成熟產業的貿易順差國,貨幣的確有升值空間,也應該升值,但我們卻政策性地把匯率壓低了。

回到 2009 年 2 月《經濟學人》給我們的「全球最醜經濟體」封號, 10 年後的今天,《經濟學人》再次提出了他們對台灣的看法:「出口產業成長停滯、內需產業無法振作,台灣正走在一條危險的道路上。」

閱讀全文

本文為精采摘要,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 1141 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 & 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中國央行行長談中國經濟和貿易戰:承認貿易摩擦的負面效應,已做好準備
中美貿易拔河戰是「虛張聲勢」還是「新常態」?
企業釋出博士職缺低於1%…台灣人才外流被迫轉大陸、東南亞何解?
新台幣貶至31.5才有壓力?台灣央行升不升息 要看三個關鍵數字
強勢美元有害經濟?告訴你川普打壓匯率的三種招數

(本文經合作夥伴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幣沒升值、產業轉型卡一半…解析台灣「全球最醜經濟體」背後的真相〉。)

延伸閱讀

阿里巴巴要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馬雲設定好全球計劃,準備併吞世界了
韓國被評為世界第一的「創新經濟體」:連美國、德國都輸了,台灣靠什麼贏?
中國獨角獸估值高到不合理,恐將讓「網路泡沫」慘況再現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