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5G 建設看似簡單,但現實執行上則會面臨技術困難、商業策略衝突與城市基礎建設等問題。與其苦惱大問題,我們不如先把問題範圍縮小;讓我們思考一下 5G 基地台該由誰來建設呢?政府亦或是地方電信業者?利潤分成、使用公平性上該如何衡量呢?
此投稿文章是一位在日本通訊建設的從業人員李志武撰寫,從他的角度能看到台灣 5G 策略什麼不一樣的觀點呢?(責任編輯:陳伯安)
本文作者:日本通訊建設從業人員 李志武
在「5G 應用與產業創新策略會議(SRB)」上,針對 5G 基地台的的共頻、共網、共建有著諸多好處,這是顯而易見的。
簡化了的接下來 5G 的設置過程後,不但加速了 5G 普及的速度,也降低了各家業者建設的成本。而 5G 的覆蓋範圍較小,相對於 4G 需要更多基地台來覆蓋同樣的通信區域。所以共用基地台對民眾來說,也不用在一個社區範圍放多家不同的基地台,為 5G 設置的基地台數量也可以大幅削減。
這樣的 5G 美夢實際上要怎麼達成?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樣有共有共建的美景之前,高大的門檻就是誰來建設,誰來管理?怎麼樣管理公平,又不影響用戶及電信商權益,是個難題。
筆者目前能想到的,大致有以下方法:
1.各家自行協商建設,電信網路共有。
2. 基地台公建公營。
3.共資籌建 5G 營運公司。
以上各項方法說明如下:
電信各建各的基地台,再用「跨網」做連線協調
這個方法,也就是所有營運電信商各建各的,但在自家未設基地台的地方,以跨網的方式協調當地有營運的電信商共用基地台。
這個方法其實在手機基地台初期就已經存在了,例如當時只在南部營運的泛亞,協調後讓自已的使用者可以在北部通話。
但這個方法在目前的時代,不再有價值。一方面是目前已經沒有區域的電信商,各大電信商都已經完成全域統合了,其次是這種作法,將沒有電信商願意在偏遠的地區進行建設,對 5G 的推展和普及反而是負面的影響。
而由政府出面協商更加不可,強迫共有的下場,就是一開始就少蓋基地台的佔便宜了。
政府自己設 5G 基地台,再自己經營
我想應該會有些業者歡迎這個模式,這樣業者們就可以靠現有的 4G 支持自已的使用者,又能以低成本的讓自已的使用者上 5G 高速公路。
但公業公營就落回了當初十幾年前的電信總局時代。好不容易民營化後的中華電信,憑藉原公有建設發展,在商業上並不是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好不容易才發展成今天的營運模式,之後難道又要再一次把這個公部門民營化?
更別說這個公部門的設立,有拿大家繳的稅,圖利民營電信公司的嫌疑。
因此,這個方案可能比第一案更不可行。
各電信業者共同出資,成立一個「使用者付費」的 5G 營運公司
這可能是比較可行的方案。也就是由現有各家電信業者出資,成立一個 5G 建設營運公司,負責所有 5G 基地台的建設及營運。
和第一個提案不同點在於,電信商雖然是該公司股東,但同時也是客戶。因此電信商必需按使用量,支付費用給這個 5G 營運公司。營運公司的獲利,則回饋給做為股東的電信公司。
為什麼要繞個圈再設立一個公司這麼麻煩?因為有以下好處:
1. 使用量大的公司,為防支付高額使用費,最好的辨法是在新公司的股份中佔到較優的股份比例。這樣支出的使用費,會成為自已的業外收入回到自已的手上。不會吝於投資 5G 的建設。換個角度來看,不想出資給這個公司的,未來要支付的服務費用也就愈高。
2. 5G 營運公司本身,5G 的營運愈普及,對他自已本身收益也愈有利,對推升普及率有幫助。
3. 公開上市櫃的話,電信業者以外的資金也有可能投入,甚至一般散戶都可以投入5G建設。
4. 非電信業者的大公司,也有機會加入成為 5G 服務供應商。5G 服務中,有一部份並不是針對一般消費者的 LPWAN 服務。IoT 物聯網的服務廠商,就有機會搭這個便車,而不會被壟斷在現有電信商手上。
共資 5G 營運的方式,可以解決一些未來 5G 建設的問題。但實際怎麼執行,設置這家公司,自然有很多細節可以談。那就超出本文想談的範圍了。
除了優點,這樣做會有什麼缺點?
而這樣的方法,有沒有缺點?
目前能想到較直接的影響,就是減少了基地台數後,一定也會影響之後相關工程單位的利潤。但追求高效率低成本,本就是未來所有事業的方向,也說不上什麼缺點。
而進一步公司可能被壟斷,甚至有可能被國外資金侵入的問題,就是法案及公司細節的部份,已經不在此文討論的範圍了。
(本文經投稿作者 李志武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怎麼樣共建一條 5G 高速公路〉。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Pxhere,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台灣 5G 基地台建置要「共用一條高速公路」?多數電信業者舉雙手支持
5G 政策沒翻盤?NCC:擬依計畫 2020 年釋出第一波頻譜執照
TrendForce:邊緣運算加速 AI 與 5G 發展,至 2022 年市場規模 CAGR 將逾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