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2 萬人基因後,紐約大學經濟學家做出結論:庸才不及天才,天才不及有財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為什麼我老爸不是郭台銘?」你可能知道階級複製是不爭的事實,但你可能不知道貧富差距的力量有多大。

其實早在 2000 年,最著名的例子就屬一位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調查發現台大學生有高比例來自北市蛋黃區;而本篇為 Cup 媒體編譯自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兩位紐約大學經濟學家用基因為研究基礎,發現家庭受財富影響更勝於基因,未來贏者全拿的局面將越來越多。(責任編輯:鄧天心)

固然不及天才,但天才竟也不及有財。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兩位經濟學家利用一種以基因組為基礎的全新研究方法,發現無論孩子來自低收入還是高收入家庭,從父母遺傳得來的天賦幾乎相等,但中上階層內最沒天分的孩子,從大學畢業的比例,卻遠高於低下階層中最有天分的孩子。

所以換言之,家底厚勝過基因好?

研究人員先把在基因指數得分最高的 1/4 人,與其教育成就作出扣連。

他們從而發現,在低收入戶出身的人當中,大學畢業的只佔 24%,但具有相似基因分數而高收入戶出身的人,卻有 64% 為大學畢業,兩者存在明顯差距。

而在基因指數得分最低的 1/4 人中,家境富裕的約有 27% 是從大學畢業,這意味他們大學畢業的機會率,至少與天賦高的窮孩子相若。這樣把遺傳學應用到經濟學的做法,因還在起步階段而限制甚多,但是次研究足以對美國流行的唯才是用觀念直擊要害。

全國經濟研究所近日公佈一份相關的工作底稿,撰寫底稿的紐約大學經濟學家 Kevin Thom 表示:「它反駁了『家境有別的人之間存在實質遺傳差異』這種說法。若果你沒有父幹,即便是聰明、有天份的孩子,也要面對艱難的挑戰。」

Thom 的同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家 Nicholas Papageorge 亦指:「他們的天賦會被浪費,這對他們並非好事,對經濟也非好事。」他甚至想像:「所有那些得到高的基因指數而沒有入讀大學的人,是否曾有可能攻克癌症?」

基因不能決定命運

Papageorge 與 Thom 從一項長期退休研究計劃中,得到約 2 萬名在 1905 年至 1964 年出生人士的 DNA 資料,再建基於迄今為止其中一個最大型的全基因組研究之上,對個人的教育程度與經濟成就附上基因評分。

這類以龐大的基因數據推動的研究,或難以像生物科學般顛覆經濟,但確讓經濟學家去嘗試,控制人們成長的環境。

過去企圖藉 IQ 測驗等方法,把學術潛質與富戶孩子的優勢分開來看,卻因父母的教育、職業和收入而存在偏見。高收入父母可透過給予良好飲食、較常朗讀和參與更多活動來給子女優勢,可是在這之前的受孕、生育或嬰兒期卻無法進行這類測驗。Papageorge 直言:「兩個基因相似的人可在 IQ 測驗出現驚人的分數差距,因為較富有的對子女投資較多。」

「我們只是剛開始進入一個新世紀,可讓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遺傳標記與社會科學結果之間,那些真正可信的聯繫。」Thom 如是說:「一旦進入這個領域,很明顯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可靠基因分析解答。」

但他與 Papageorge 所用的技術尚未能廣泛應用,因為與二人所用的退休調查不同,絕大部分經濟數據並沒有包含遺傳因素。

像失業率這類的主流經濟調查,沒有附上用於基因組排列的小型工具包收集唾液。再者,他們的研究仍有限制,現階段僅集中於白人,所用的基因指數亦難與環境分開。

基因指數只是反映個人在何時何地成長會是最成功的基因,而數十年前促成學術成功的行為,在教育學發展過程中,或已沒有以前的成效。

當 Thom 和 Papageorge 所用的基因指數,放在來自兄弟姊妹的基因組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多達 4 分 1 的分數差異,有可能是與環境因素相關的遺傳密碼造成。或許一些與育兒行為有關的基因,創造一個有利孩子成功的環境,擁有該基因的孩子多能在學業上成功,並非因為該基因直接幫助他們學習,而是因為他們得到父母給予那基因和一個有助成功的環境。

換言之,基因並非命運,絕大部分成就都無法靠遺傳因素解釋,同樣來自父母的家境、人脈和教養等環境因素,似乎仍是成功的關鍵。到頭來,天生我才必有用,但前題是,天生你家要有財。

__

(本文經媒體 cup媒體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經濟學家:庸才不及天才,天才不及有財 〉,首圖來源:wikipedia。)

延伸閱讀

前英國副首相加入臉書當副總,馬克統治的臉書為什麼極需一個「政治人才」?

【我好想離職】高薪職位沒人想放棄,但其實「不喜歡」就是最簡單的理由

涉世未深不可恥,但「過度溫順」卻可能成為新手職涯的最大殺手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