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想要進入外商上班的台灣年輕人,除了透過本土求職網站,應該都試過 LinkedIn,不過 LinkedIn 跟 XX 人力銀行不一樣,需要求職者長時間經營人脈。
日前,就有長期觀察美國求職文化的人指出,現在美國年輕人甚至把 LinkedIn 當成另種社交平台,就算沒有在找工作,大家還是習慣性上去刷一下,不時可以看見朋友分享職場類文章或評論,或是朋友轉職的動態、某企業突然開出的職缺,頻繁程度甚至媲美打卡動態。
甚至對業務或銷售,LinkedIn 強大的人派資源還可以找到客戶或合作窗口;作者 GiGi Huang 濃縮多年使用的經驗,用這篇教學帶你一次使用就上手。(責任編輯:鄧天心)
作者: GiGi Huang
其實我早在 2012 年唸研究所時開始使用 LinkedIn 做職場社交,到現在已經六年多的時間。
當初之所以會開始使用 LinkedIn,是研究所的教授 Cathryn Edelstein 在國際學生剛入學的課堂中,就把建立 LinkedIn 個人頁面當成作業,告訴我們如果未來想要在美國找實習或找工作,就一定要會使用這個職場社交平台。
除了和身邊在校的同學和教授先建立 Connections,漸漸地為了要擴展自己的人脈圈及希望有好的實習機會,不論是課堂上或是學校講座邀請來的講者,我都會在課堂前先到 LinkedIn 上查過他的資料(當年身為研究生的我會強迫自己在聽演講前先想好三個演講結束 Q&A 時要問的問題)。
一來是對於講者有更多的背景認識,另一個優勢是我偷偷期待講者會發現這個現場問問題的學生,不只做功課也會先看過他的 LinkedIn 個人資料(LinkedIn 有個功能是可以看到有哪些人來看過自己的頁面)。
不只是這樣,我在演講過後都會寄 LinkedIn Connection 邀請給講者,會跟他自我介紹自己是當天參加講座的學生,非常感謝他的分享,有哪些重點讓人印象深刻,希望可以成為他的 LinkedIn Connection 日後獲得更多他的經驗分享資訊(當時還沒有「純追蹤」功能),或是被他的公司理念所感動,希望畢業後有機會可以到他的公司實習或工作。
當時的這些習慣讓我可以擁有一些 Connections 像是 美國 2016 和 2017 年被選為全美前五十大的非營利組織 CEO、強生的總監、 紐約 NBA的資深招募人資等。
而回到台灣後,我也持續經營 LinkedIn。
以下和大家分享這六年多經營 LinkedIn 的心法與經驗:
開啟職場意向
跟 104、1111 等求職平台一樣,如果目前在職中但是想看看其他工作機會的話,這個功能相當方便,開啟後每週平均被搜尋曝光次數大約 100 次上下。
他有顯示「不會顯示給目前在職的公司」(雖然也很老實地說無法保證完全的隱私),但基本上要有付費的招募帳號才會看到職場意向,所以若公司沒有這樣在 LinkedIn 上的招募預算,基本上可以不用擔心會被發現。
點選進去後,會看到以下的畫面。
建議先把下方選項都完成後再開啟(右滑)這功能。
選項都還蠻貼心的,不會很難選擇。
求職狀態選擇(按右邊的小箭頭會滑出選項)
●積極求職和應徵(白話文:非常急著想換新工作)
●稍微留意新職缺(白話文:如果有好機會就想換工作)
●沒有留意,但願意看看有什麼機會(白話文:滿意現況,不排斥聊聊)
●對新機會沒有興趣(白話文:我也不懂這選項是什麼心態,你想選就選)
開始日期(按右邊的小箭頭會滑出選項)
●越快越好(白話文:下週或是下個月我就可以上工了!)
●1–3 個月(白話文:會希望把現在手上的工作好好結束再到新崗位)
●4–12個月(白話文:目前工作還行,但覺得今年可以換個環境了)
●沒有預設時間(白話文:我要待要離職都可以,沒在急的啦)
您有興趣的職稱?
想得到的職稱都可以放上去,但建議不要太廣泛,以兩個專業為主。
因為若招募人員看到你對這些職位都有興趣,會看不出你的專長,也會認為你對自己的職涯很徬徨。
這個部分在填的時候要用英文(還不支援中文),但可以填個關鍵字,下方就會很多選項可以勾選。
同個專業建議可以選兩到三個職稱,例如輸入 Brand,下方可以勾選看是要 Brand Manager 還是 Branding Manager,以及 Brand Representative。
系統會自動儲存你勾選過的職稱,若是日後不希望這個職稱,可以直接在頁面上點選就可以取消。
您的理想地點?
這邊可以打中文,但有個小小撇步,就是若是想要在台北找工作,不要只選「台灣台北市」,也可以新增「台灣」「新北市」「Taiwan」,這概念有點像是在經營關鍵字,要想到有些在找人的公司可能會輸入的是英文,或是他們不會只想找台北市的,會開放範圍到台灣等等,所以建議地點可以把台灣跟 Taiwan 都加入進去。
您想找什麼樣的工作?
這邊是複選題。但除非你想去外商公司(外商公司很多好職缺都是約聘的),不然建議只要勾選「全職」就好。
您的理想產業?
這邊的選項我還沒有感受出有什麼關鍵秘訣,我個人是選了約 20 個產業。
您理想的公司規模?
這邊的使用者設計是滑桿式,可選擇最少 10 到最多 10,000人(新創公司招募人員哭哭)。
都填完選完後選擇是否要開啟「讓招募專員知道您願意看看其他機會」,選擇完後按右上儲存就完成囉!
搜尋曝光次數
正所謂要看的不只是數字,而是數字背後的意義。
這條控制選單上呈現的三個資訊:檔案訪客、動態人氣、搜尋曝光次數,都有它的功用,善用這些數字跟資訊,對於求職也相當有幫助。
特別舉最右邊的「搜尋曝光次數」這功能。
點選按進去後,可以看出上週有「哪些公司的員工搜尋了你」。
試著推論會搜尋你的員工,有哪些原因搜尋你?
我個人的解讀為:
●對你的職涯好奇的朋友,直接搜尋你的名字
●在招募人才的員工,搜尋該職位人才時找到你
●在找合作夥伴的員工,搜尋公司合作機會時找到你
以上三種原因都蠻重要的,都是潛在的人脈機會。
因此你也可以往下繼續看「搜尋你的會員都從事什麼工作」?
是業務?是招募人員?還是投資顧問?等等
這邊補充分享個人經驗,當我的職場意向功能開啟時,搜尋我的員工是招募人員的比例曾高達 17%,由此可知開啟職場意向蠻有效的。
除了上述兩個,我也會推薦再往下看第三大資訊「找到你的關鍵字」。
從這個顯示可以知道自己被招募人員定位成什麼樣的人才。
我過去的職涯偏向行銷,現在則轉成市場開發以及 partnership,因此當這邊出現的關鍵字有「商務」或是「業務」時我會特別開心,也知道自己的 LinkedIn 職場經營方向是對的。我常用這些資訊檢視自己的 LinkedIn 經營成效。
職缺關鍵字
LinkedIn 雖然是很多公司招募人才的絕佳管道,但是一般人的搜尋功能有限,LinkedIn 提供不同需求的會員不同功能及服務。
例如有「Recruiter 精簡版」讓招募人員可以有更多針對招募管理的功能(每月 $3,590),也有「Premium Career」針對求職者(每月 $950)、「Sales Navigator」針對客戶開發需求(每月 $2,390)或是「Premium Business」不特別尋求特定合作機會(每月 $1,890)也有相對的輔助功能。
台灣目前還很多公司的招募人員不會成為付費會員,因此要如何讓他們「找到」你,關鍵字就很重要了。如果想要找行銷機會,工作經驗或是過去的工作職稱就要有 Marketing 這個關鍵字。就像工程師的關鍵在於要把專精的程式語言放在個人頁面介紹上。
況且在搜尋時,對方第一眼就只看得到顯示列表上的「照片、個人名字、現職、曾任職」的基本資料,我覺得關鍵字比個人頁面上的專業簡介更重要,它決定了搜尋者要不要進一步點進你的個人頁面。
LinkedIn 搜尋職缺頁面
App 右下角有個公事包的圖案,可以看所有職缺!
推薦透過兩個設定,幫助自己更主動的把握任何職場機會。
1.看到不錯有興趣的職缺養成儲存習慣
可以在個人頁面看到自己儲存過的所有職缺。
這個功能不只是用在可以先儲存,等有空時再來好好研究工作需求外,也可以知道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有哪些關鍵能力需求,有些很漂亮的英文關鍵字可以拿來更新自己的 LinkedIn 工作內容介紹!
2.職缺頁面上的內薦員工名單
每個職缺頁面會顯示有沒有該用戶有哪些 LinkedIn 人脈剛好在這間公司任職,可以直接聯繫對方幫自己做內部推薦。
這個功能的優勢在於除了可以找人內部推薦(內部推薦通常都有機會直接進到第二關),也可以看看在這間公司的員工分享的相關文章(很多會是跟自己的公司有關),以及他們在個人工作頁面上的工作經驗撰寫,也是很適合拿來參考並且應用在自己的個人頁面上喔!注意是參考並且消化調整,請勿複製貼上!
3.設定某職位/某公司/相關關鍵字的職缺通知(LinkedIn會寄信)
進入公事包頁面之後會看到右上角一樣可以修改前面提到的「職場意向」(我覺得這部分設計得很好,因為這是求職平台,所以讓用戶在應該有關的地方都可以連到同個功能)。
很多用戶會忽略進到這個頁面後,上面的搜尋 Bar 提供不同的搜索功能,上方的搜尋列可以輸入自己有興趣的職缺,職缺之外,還可以搜尋公司、關鍵字。
這邊有個要注意的是,如果地點選擇「Taiwan」不會有結果,這邊要打中文的「台灣」才會有結果。
出現結果頁後,有另個容易被忽略的功能,就是請往下看最下方有條白色的橫條,上面寫著「訂閱職缺配對通知」,若打開的話,就會不定期收到關於這個搜尋職缺的新職缺資訊。
這個功能超棒的!若是你有自己的 Dream Company 夢想想要進的公司,可以訂閱那間公司的所有職缺,看哪一天突然有個你適合去挑戰的工作機會!
以上四個功能,加上這幾年的使用經驗和心法,讓我每個月都有透過 LinkedIn 獲得工作面試機會,主要都是來自招募員工以及台灣區的負責人,最高的紀錄則是三個月內獲得六個工作機會,包含網紅經濟台灣跟香港的市場開發負責人、影音平台台灣區開發經理、媒體購買總監、行動支付市場開發經理、奢侈品品牌行銷經理、直播平台台灣市場開發經理等。
希望透過上面的分享,讓大家也能透過 LinkedIn 平台,找到人生每段職涯中的 Match Job!
__
(本文經原作者 GiGi Huang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三個月內獲得六個面試機會,原來 LinkedIn 這四項功能這麼有效〉。)
延伸閱讀
【專欄】23 歲 CEO 的矽谷周記:踏上這片象徵成功的土地,徹底改變了我對「成功」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