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微軟千萬年薪回台,愛因斯坦計畫得主陳縕儂:研究自由無價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台灣高教人才流失問題日益嚴重,除了台灣學術環境不理想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教職薪水非常的低,相較鄰近港澳地區差了四、五倍。

然本文受訪者—目前在台灣大學資工系擔任助理教授的陳縕儂,於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科學院語言科技所取得博士後,先在美國微軟做研究,後確認得到台大的任用便毅然決然返台。今年她獲得科技部愛因斯坦計畫,可得到一年超過 460 萬補助,為期 5 年。

放棄千萬年薪的她,背後考量的究竟是什麼?(責任編輯:鄭惟馨)

拿到博士後,我先到微軟研究院從事短期專案的博士後研究,年薪約 15~16 萬美元(約台幣 460~490 萬);如果我留在美國微軟,還可以轉任全職研究員,那薪水基本 30 萬美元起跳,將近台幣千萬。

聽起來非常誘人,但台大一確定給我 offer,我立刻就決定回台灣,最後只在微軟待了七個月。

不是我不愛錢,但對一個喜歡做研究的人來說,「研究自由」是比薪水更吸引人的一件事,這個自由,只有當教職可以達成。

大學時第一次接觸研究後,我深深覺得做研究真是超級有趣,那是一個從無到有、發現新世界的過程。這也是在業界與到學界,最大的不同。

創意與自由:吸引研究者的關鍵

在企業工作通常是主管針對目前困擾或未來發展,給你一個題目,要你找出解法。很多時候,看完題目大概就已經知道怎麼做了,工作內容就是想辦法把這件事完成。那是偏向「執行面」。

但到大學當教職、主持自己的實驗室,完全不一樣。不會有人給你準備好的題目,你必須尋找還沒有被解答的問題,思考可能解法,或許會成功、也可能完全不對。這時,光怎麼問出一個「好的問題」,就非常挑戰。「創意面」,是做研究最吸引我的地方。

有人會說,企業有許多職缺是讓人做研究,也給研究人員很高自由度。我必須承認,微軟當初對我非常好。但那個自由度,還是在企業巨大的傘下。企業會聘請你,一定是看上你的研究專業符合需求。我是做語音系統(chatbot),白話來說就是「聊天機器人」,這在 AI 當紅的現在正熱門,微軟才會高薪聘請我。

如果有一天這個領域突然不紅了、或微軟決定不做這塊了,甚至是我突然想改變研究領域,微軟還會願意提供這樣的職缺和空間給我嗎?

我當初念碩博士時,語音系統根本是冷門,那時候語音辨識成功率還很低、也沒有各種語音助理相關應用。但我就是有興趣,就算冷門,還是想做。沒想到等到我拿到博士後,這個領域變超紅,大家都搶著做。

這件事給我很深的感觸。學界可以單純學術,我可以專心做我有興趣的主題,只要做得夠好,還是能夠申請到經費,不必擔心有天潮流改變,被迫中斷想做的內容。

美國經費申請難度高,台大資源多、前 1/3 學生不輸一線大學!

也有人問我,如果想在大學當教職,為什麼不留在美國?美國大學的研究經費比台灣更高、薪水也更好。

但在美國,教育其實非常「資本主義」!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成功個案,實際上由於競爭激烈,經費申請困難度頗高,沒被看到的慘澹案例更多。

在美國,老師雇用博士生,是要替學生出學費和生活費的,而美國博士學費非常貴,換句話說,老師得要申請到高額經費,才養得起學生。

在台灣、尤其台大,經費比較容易拿到,一來台大畢竟是台灣高教龍頭,資源比較多;二來在台灣,老師並不用幫學生付學費,給研究生的費用相比美國也低很多;三是台大前 1∕3 程度的優秀學生,實力完全不輸美國一線大學學生。

而老師能收到多少與多好的學生,對於研究事關重大。

由於學生有各自想做的題目,假設我的實驗室有六位學生,就有六個不同研究主題。而資訊科技的突破性發展,往往是跨域碰撞的結果,比起一個人做研究,能看到與達成的,絕對更多也更快。

這很關鍵。在美國,如果老師不能申請到高額經費,就聘不起好學生,或只能請得起一、兩位學生,甚至得退到二線大學,也就不能自由地做想做的研究,這樣一來,不就失去做教職的最大意義?

所以為什麼回台灣?對於以做研究為志願的人來說,我更想說,為什麼不?高薪很棒,但能夠自由做想做的研究,無價!

馬上看100位精英的歸鄉告白】完整報導 https://www.gvm.com.tw/event/talent-returning

(本文經原作者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棄微軟千萬年薪回台 陳縕儂:研究自由無價〉。)

延伸閱讀

科技部長陳良基:台灣教授只活在國際會議中,沒人創業技術再強也沒用
留美博士返台救能源:「我要在退休前為台灣省下一座核能廠的發電量!」
牛津碩士選擇返台種菜,高科技管理流程把溫室當晶圓廠管!
一年內 300 台灣工程師投奔對岸,獵頭業者:「待中國三年的薪水,在台灣要做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