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哲學也可以顯學。它成為公司成長的動力、百年企業轉型的契機。但設計不只是一門學問、許多人更是畢其生追求其奧義,到底要如何運用設計解決問題?如何透過設計讓生活充滿創意?
光寶創新獎國際創新論壇每年均邀請全球頂尖設計大師親臨台灣演講,今年以「科技與設計的創新對話式」為題,特別邀請到兼具設計及科技的跨領域專家進行演講與對談。
光寶集團副董事長暨總執行長陳廣中在論壇一開始即表示,這幾年大數據與物聯網的發展,讓資通訊深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因此,想要發展新的產品就必須要有跨領域的經驗,才能為使用者帶來新的價值。這次論壇特地邀請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以「設計」為核心,與聽眾暢談設計影響力的無限可能,並延伸至與創新醫療科技的對談。
設計藝術的差別:設計具有功能性,能對地球永續經營產生影響力
澳洲前衛創新設計大師、同時擔任 Good Design Australia 設計組織的創辦人及執行長 Brandon Gien,經常受邀擔任全球知名設計大賽評審,致力於透過創新的設計理念,帶給世界改變的契機。
他表示,設計的英文「Design」在其拉丁意涵指的是「to give significance」 ,也就是設計雖然是一種簡化的概念,但還能夠帶來深層的意涵;而設計與藝術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設計具備功能性,同時對於地球的永續經營有其重要性。
現在地球充滿能源、糧食、水、人口老化、難民、垃圾等危機,設計師責無旁貸,必須要從這些挑戰當中看到契機,設計出的產品必須兼顧生態資源而不能再傷害地球或破壞生態,這樣的產品才是好的設計。
舉例來說,現在每一分鐘就有 100 萬個塑膠瓶被製造出來,其中 80% 的塑膠無法回收、最後被送至掩埋場,沒有被回收的甚至流到海洋、造成汙染與海洋生態危機。於是,澳洲有一位產品設計師就設計出一個箱子,專門解決海洋塑膠垃圾的問題。
他強調,未來的設計不再只是「以人為本」,而是「以人性為本」,從「user- centered(使用者為中心)到 human-centered (以人性為中心)」,因為地球只有一個,我們應該時常去觀察與理解地球及人類的需要,並透過設計讓地球更美好,要對未來保持樂觀與正向的態度,每個人都應該為其設計為榮。
設計就是:根據客戶需求,融合環境所創造出來的產品
WHBC 建築事務所合夥人洪武聰,為建築與城市設計師,與妻子洪雯霞成立武霞建築,相信設計是特定的點,將可運用的功能、技術和情感交錯中尋求一種中和的行為,也同時把所有的想法凝聚以達成平衡。
他認為應該要回歸到「設計的初心」是什麼?認真思考為誰或為什麼設計以及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假如能夠認真思考這幾點的話,再加上跨領域的合作,每個人都可以是設計師,而一個好的設計,絕對能夠帶來改變、解決某一部分人的問題。
同時,設計應該要在充分了解市場的需求之後、融合環境、進一步才能解決客戶的問題。舉例來說,曾經有個婚紗業者希望能夠設計出吸引人的門面,洪武聰在了解客戶的想法之後,思考如何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之下,做出顯眼又有特色的設計。
「最後我們選擇用『低調』的風格來處理,當整排店面都做得又高又大的情況下,我們反而把大門整個往後退,然後用一整排樹來當作裝飾。」洪武聰認為,設計沒有絕對,也不能堅持己見,而是要透過對話,傾聽客戶的聲音,然後達到其目的。
把 design thinking 應用在醫療上 解決需求就能創造價值
醫療創新科技專家—永加利醫學科技董事長瞿志豪,1997 年與大學同學創立臺灣唯一 NASDAQ 上市網路公司 GigaMedia (NASDAQ:GIGM),目前在行政院生醫創新方案執行中心兼任創新長,負責協助國內生醫創新政策之制定與執行。
他認為在醫療與健康照顧的領域裡面一定要靠創新才能創造出價值,把 design thinking(設計思考)的過程應用在醫療上面,最重要的就是先把市場上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找出來,再回過頭來去想要用甚麼樣的機制來解決這個需求,到最後再來找適當的科技把這個技術做出來,按照這樣「先找需求再設計產品」的流程,基本上只要能夠做出來,就一定能夠賣,因為可解決某一部分人的痛點。
什麼才是好的設計作品?
在光寶創新獎國際創新論壇現場,也開放現場與會人士與台上三為講者交流,以下精選幾個問題與大家分享:
問:過去看了這麼多作品,可否分享一下你們的心得與建議?
Brandon Gien:設計不只是設計師工作的場域,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設計師,每個人都可以培養設計思維,隨時都要思考怎麼樣讓今天的生活過得更好。我也建議,如果你的最初想法不是想要解決問題或是改變事情,那你就不要動手,也不要去想設計這件事。
瞿志豪:從創投經驗來看,我只要遇到新創團隊我都會問:「你到底要解決甚麼樣的問題或是誰的問題?」如果講不出來,那我就比較不會再去follow up;因為你要先定義你想解決的問題在哪裡,才能創造價值。
問:大家對於 humanity design(人本設計)都非常有興趣,要怎樣開始去學習與進入這個模式?
洪武聰:要能夠坐下來思考,就能回到人性的本質,運用同理心去想想別人的立場與需求,才能了解真正的問題並且解決問題,這個就是以人性為中心的設計。
翟志豪:我現在推廣的 biodesign(醫療科技創新)就是 design thinking(設計思考)帶到醫療領域當中,我最希望的一件事情就是 design thinking(設計思考)會變成台灣人思考的一部分,這個一定要從教育做起。
問:Brandon Gien提到大學時老師要你提出「設計100個熨斗」專案,當你想到一半真的想不出來的時候,該怎麼辦?
Brandon Gien:這個專案帶給我許多成長與收穫,一直到現在即使畢業 30 年了,我依然會受到這個專案的影響,提醒自己隨時都要思考我還有哪裡可以突破框架,一定要不斷的思考,才有辦法接觸到最深層的問題、提出相較於以往的看法,並且推翻自己原來提出的設計,這樣才能不斷創新。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台灣醫療科技能站上世界巔峰!橡子園創投台灣合夥人瞿志豪:「台灣最適合做的,就是數位醫療」
三星、Sony、FB 創意都他激盪出來的!國際設計大師 Ana Arriola 找到市場與靈感間的平衡點
亞洲.矽谷|光寶科技:要用「路燈」讓城市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