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Netflix 不用 AI 就已經大大改變了美國的觀影習慣。過去影集是以一週一集為播放原則,但 Netflix 卻打破傳統固定時間坐等追劇的習慣,一次開放一整季的權限給觀眾觀影。然而,許多類似形式的公司也看到市場潛力所以挾帶大量資本進軍影視界。Netflix 的危機隨時可見,尤其當用戶不知道要看什麼,猶豫的那幾秒,如果 Netflix 沒有即刻給出答案,這就是一場敗仗。
Netflix 為了鞏固使用者親睞將 AI 加入推薦系統裡,讓 AI 更快速的判定什麼是最適合你的影集,給你一個最無腦的選擇體驗。但 Netflix 的危機就沒了嗎?不儘然。(責任編輯:陳伯安)
作者:蘇怜媛(AppWorks 分析師)
串流影音龍頭 Netflix,正在應用 AI 技術顛覆傳統的娛樂產業,透過個人化推薦,將不同但更適合的內容推送到個別用戶眼前。對 AI 領域的創業者來說,來自 Netflix 最重要的啟示,就是產品與服務未必要是人人追逐的大主流,相反地,讓多元、長尾的內容,為個別用戶帶來最大價值,才是 AI 時代最重要的顛覆力量。
Netflix 的娛樂帝國正在成型。五年來,Netflix 股價大漲十倍,並一度在今年六月市值突破 1,700 億美元(約 5.1 兆台幣),超越 Disney,儘管隨後股價回檔,但成長力道依舊強勁。今年第二季,Netflix 共新增 620 萬用戶,其中 510 萬來自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根據 Cowen 預估,Netflix 海外用戶在 10 年內,將從 2018 年底的 8,360 萬,以每年平均 20% 的速度成長至 2.55 億。
Netflix 影音內容的質量與數量,也在同步提升。今年 Netflix 入圍 112 項艾美獎,首度超越歷年大贏家 HBO 的 108 項,顯示致力於拍攝原創的策略終獲碩果。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Netflix 今年的內容投資將達 120 至 130 億美元(約 3,600 至 3,900 億台幣),超越任何一家電影公司、電視台(不含體育頻道),用戶每年可收到 82 部電影(每年華納兄弟推出 23 部電影,Disney 則為 10 部),正在製作或採購的電視節目則有 700 部,其中包括 100 部劇本和喜劇、數十部紀錄片和兒童劇、脫口秀喜劇,以及無劇本的真人秀和脫口秀節目。
Netflix 拍攝原創內容的標準是什麼?以及,Netflix 又是如何讓觀眾在上千種影音內容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影片?
Netflix 的「砍劇標準」不是吸引多少人,而是播映時數有沒有值回票價
Netflix 的商業模式,奠基於向用戶收取固定月費。對公司來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供足夠 「優質」的內容滿足用戶需求,這樣用戶便沒有理由離開平台。而作為串流影音服務商,Netflix 並不像傳統電視台,受限於節目表以及每日播放 24 小時,而是能夠提供無限的影音內容供用戶隨時選擇,因此 Netflix 所認定的 「優質」內容,其實是針對個人而言的,因為他們能提供各種類型的內容(無論大眾或小眾)給長尾市場。
♦ TO 推薦閱讀:【不想再被人分羹】Netflix 開測新「收費方式」,欲繞過蘋果 iTunes 付款機制
身為一間位於矽谷的科技公司,Netflix 經常被誤解為運用演算法來決定原創內容,但實際上,在內容創作 Netflix 給予創作者相當大的自由,且時常強調他們並不會根據用戶行為,來影響原創內容的方向,產品長 Ted Sarandos 曾提及「千萬不要沈溺於演算法,過去的資訊,很有可能限制對於未來的想像力。」
大數據與演算法對於 Netflix 來說,是運用在評估某個作品上架後,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公司在官方網站上明講:評估內容成效的關鍵指標是 「每小時觀看成本」(cost per hour viewed),亦即 「這個內容是否能在一定的成本內,最大化用戶觀看時數」。由此可見,Netflix 想的並不是 「這個作品是否是最優質的內容」 或 「這個作品是否能吸引最多的觀眾數」,而是 「只要這個作品,能吸引一定數量級的觀眾群,並且符合每小時觀看成本的門檻」。

也因此,Netflix 的原創內容其實是相當多元的。從英國女王傳記《王冠》、懸疑驚悚片《怪奇物語》、現代科技反思路線《黑鏡》到青少年霸凌題材《漢娜的遺言》,不管是什麼類型、多少製作成本,只要成本效益指標夠好,都會被 Netflix 認為是適合製作的好內容。也因此,Netflix 製作影集成本的範圍很廣,《王冠》的每集製作成本高達 1,300 萬美元(約 3.9 億台幣),而《漢娜的遺言》「只有」約 500 萬美元(約 1.5 億台幣)。相對的,一旦不符合 Netflix 的成本效益評估,公司便會決定停止該內容,例如 2017 年中宣告停拍《超感8人組》與《布朗克斯:街頭少年音樂夢》,這兩部影集只各拍了兩季與一季。
相較於 Netflix 的長尾策略,其他電視台則較傾向重壓資源在單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