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ETC 大失敗:企業報帳灌水、政府公然護航,公私合營的背後代價是什麼?

德國的高速公路系統享譽國際,其高品質的道路與規劃令許多的開車族都嚮往能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開上這麼一段;而有了這樣的高速公路,自然就要搭配一套完美的收費系統,因此德國早在 2003 年便引入了針對大型貨車的 ETC 收費系統,並且以此自豪。

但,這樣的系統真的值得德國人的自豪嗎?

給大型貨車用的 ETC:衛星定位、自動繳費,還能發展衍伸監控服務

德國於 2013 年引進大型貨車的 ETC 繳費系統,這套系統號稱使用衛星定位來計算每輛大貨車的公路運費,同時在高速公路上也有偵測器,可以判定一輛車的車輪數、車輛載重、繳費情況是否正常等,理論上是一套非常完善的電子收費系統,根據統計每年為德國聯邦政府帶來了約 45 億歐元的收入(約為台幣 1570 億元)。

除此之外,由於上述系統的特性,負責營運大型貨車 ETC 的德國通行收費有限公司,還順勢推出了監控機制,公司行號可以付費購買監控服務,就能夠即時得知自家大型貨車的行駛狀況,照理說這樣一套系統應該運作得非常良好,只要通行收費有限公司正常經營,與該公司簽訂合約的聯邦政府也能妥善監督,這樣的措施似乎會成為一個多贏局面。

吹哨人出面:服務無人買單,報帳一團混亂

不過,這樣的「照理說」卻被一位吹哨人(TO:指發現組織內部問題後對外公開情報的人)Joachim Wedler 給戳破,並且公布了這套系統運作的背後真相。

在通行收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TC,該公司簡寫)與聯邦政府簽訂的合約中,註明了前面 TC 營運 ETC 時的所有開支,由德國聯邦政府買單,因此對 TC 而言,經營 ETC 可以說是一本接近無本的生意,然而 TC 卻得寸進尺,想要更多。

根據 Joachim 的描述,過去他曾在 TC 擔任工作人員,由於優異的表現他很快的就升到了會計部門,協助核對 TC 向政府請款的單據。很快的,Joachim 便發現到單據的異常,進而注意到 TC 在非常多向政府請款的單據,都有灌水造假的嫌疑,明擺著就是 A 了政府的錢。

不只如此,TC 早先宣布推出的加值監控服務,也向政府宣稱能夠帶來大量的潛在收益,但是根據內部資料顯示,相關服務上路一年多,完全沒有人買單,使用率掛零。

起先,Joachim 以為這只是其他部門報帳的問題,由於受不了內心的譴責,他決定發了一封 Email ,繞過所有的主管,直接寄到了 TC 的 CEO 手上;沒想到,回信給Joachim 的人並不是 CEO,而是自己的主管,而且隔天 Joachim 就被叫到了人力資源部門進行面談,最後遭到解雇。

Joachim自然是無法接受這樣的狀況,因此在被 TC 解雇後就提起訴訟,控告 TC 無理由的惡意解雇他,而最後法院裁定 TC 違法,須依法讓 Joachim 回到 TC 上班。然而,Joachim 回到 TC 後狀況並沒有好轉,TC 將 Joachim 調職到了文件歸檔部門,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掃描一份又一份的文件並歸檔,而且 TC 常常會惡意給予過量的工作,意圖逼迫 Joachim 自行離職。

最後,Joachim 忍無可忍,自行離職,但在離職前也蒐集了 TC 在營運 ETC 系統時的種種惡劣證據,在 Joachim 後期被迫擔任文件掃描員工時所經手的文件,也成為了 Joachim 控訴 TC 的有力證據。

在 Joachim 爆料後,德國聯邦政府的檢察官立刻開始進行調查,然而事情卻不如想像中的順遂。

營運單位:反正預算也沒有全過啊

在調查過程中,檢察官辦公室除了受到了時任聯邦交通部高級主管親自出面的施壓,令人大感意外的是,TC 與聯邦政府(代表為聯邦交通部高級官員 Gerhard Schulz)竟然兩手一攤,大方承認有帳目作假,超領國家預算的事情。

而且 TC 的反應更是令人震驚,對方直接表明:「反正我灌水上報的項目,政府也沒有全部核准撥款啊。」;另一方面政府代表 Gerhard 也說這並不是政府遭到欺騙,他表示:「承包商向政府回報時灌水本來就是常態,而且 TC 光在 2012 年就拿到了 5 億歐元(約為台幣 178 億元),Joachim 告發的金額價差(300 萬歐元,約為台幣 1.06 億元)根本不算什麼。TC 錢這麼多,何必要騙政府的錢呢?」

由於 TC 直接坦承在帳目上灌水,而「理論上」的受害方德國聯邦政府竟也認為此是理所當然,沒有被騙,這個出乎意料的狀況頓時讓承辦的檢查單位無法繼續辦案,相關案件應此最終不了了之。

不過,身為最初的吹哨人 Joachim 自然是無法接受這樣的調查結果,因此最終選擇向德國的電視台爆料,而在電視台半年的調查後,近期終於將相關結果製作為節目並且公開,揭發了這個經營的真相。

公私合作經營的結果:更有效率還是無法有力監督的慘劇?

對於德國而言,TC 事件無疑是一場悲劇,然而在這背後反映出來的,卻是公部門與民間企業合作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無法有效的互相制衡

時間拉回到 2000 年,當時的德國一片蕭條,經濟不振、政府失靈,無論是政治人物或是民間力量,都認為依靠政府進行的建設已經不再可行,因此當時舉國上下都認為,將事情交給民間企業經營,用企業管理的方式才是更有效的方法,而大型貨車 ETC 系統交給 TC 營運的合約便是在這種狀況下誕生。

然而時過境遷,從現在看起來,若要讓 TC 真的發揮企業管理的方式,在合約上聯邦政府就得多所讓步,而 TC 的企業經營手段也確實讓聯邦政府每年進帳數十億歐元。然而,這樣的生態卻也導致了政府無力監督民間企業的營運,由於政府的資金來源越來越依靠這些簽約的民間企業的經營,因此政府將無法有效監督這些企業的運作;相反的,為了確保政府的財政來源,政府反而會護航這些企業,確保企業與這套體制能夠持續運作。

這樣的運作就長期而言對國家運作並非良好,但要如何在高效經營,與國家利益管理上取得平衡,恐怕才是我們應該要從這次的德國 ETC 事件中,努力去思考的議題。

─ ─

參考資料來源:
轉角國際:德國ETC假帳醜聞:「公私合營」的破滅神話?
自由時報:歐洲ETC如何上路
中國百科網: 德国ETC项目失败说明了什么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xhere,CC Licensed。)

更多你會想看的好文章

「遠通電收 ETC」一個被評為垃圾的 APP,賠掉五百萬人價值 6 億元的時間!
【政府帶頭飛起來】日本政府邀歐美大廠開會,投資 12.4 億台幣研發飛天車
小國愛沙尼亞的「信任經濟」:用超透明電子身分證,完成人民對 E 政府 51% 信任度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