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汽車發展迅速,世界各國都在緊鑼密鼓的加緊發展相關產業與配套措施,但在這些國家之中,恐怕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來得徹底而且落實,而且還是以國家的力量帶領著企業們一路往「無時由車輛」的路上狂飆。
中國政府帶頭做,電動汽車發展與銷量直線上升
在中國政府政策的引導下,目前中國無論是在電動汽車的研發與製造,或是在銷售上面都有顯卓的進展。根據數據統計,中國的混合動力車與其他各種能源形式的新能源車輛(New Energy Vehicles,NEVs)光是在 2017 年銷售量就成長了一半,其中在純電力車輛的成長上更是成長了一倍之多;在全球每 100 萬輛電動車的銷售中,中國就佔據了超過一半,而且中國預計 2025 年,要在國內銷售超過 700 萬輛。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中國政府採取「恩威並重」的政策:一方面鼓勵汽車廠商生產電動汽車,給予優惠與稅務減免,同時補助國家人民購買電動汽車,另一方面則是逐漸加重燃油車的限制,並且針對相關車種調整稅制,使得無論是汽車製造商,或是購買汽車的國民,都逐漸的往電動車發展。
不只鼓勵國內發展,也逐步開放外國企業加入合作
而中國的電動車政策並不只限於國內,也逐步拓展個許多的國外大廠。
以特斯拉為例,這家以生產高品質電動車的汽車廠商,就與中國政府合作,以獨資的方式在中國成立了超級工廠,並取得多項優惠輔助。在以往,任何企業想在中國設立工廠,都必須採取與中國企業合資的方式運作,然而特斯拉卻成功的跟中國政府談好條件,取得獨自蓋廠的權利,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在推動電動汽車的政策上,對於外國廠商的合作是特別的寬容。
除此之外,中國的「恩威並重」政策也延續到了對國外汽車進口至中國的部分。政府對於外國進口車輛的零排放補助等規定正在逐漸加嚴,並且預計在數年之內停止相關補助,因此對於外國廠商而言,在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相對成本將逐漸降低,甚至有機會低於燃油車。
TO 延伸:特斯拉首座海外工廠落腳上海,預計每年在中國生產 50 萬台電動車
但是,中國為何如此大陣仗的在國內發展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呢?
解決空氣汙染、擺脫石油控制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就是解決空氣汙染與擺脫石油控制。
中國過去大力發展工業,而在各種現代化的發展建設下,並沒有仔細考慮環保的相關問題,造成的結果便是近年來中國的空氣污染現象變得更加嚴重,「霧霾」不斷的出現在中國的主要都市,濃度之高甚至已開始影響到居民的健康,也成為中國近幾年急欲解決的問題之一。
TO 延伸:中國解決 PM 2.5 的終極「大」絕招:蓋一座比 101 還高的空氣清淨塔
藉由發展電動汽車,減少燃油車的作法,中國政府相信可以藉此降低燃油車對空氣的汙染,進一步的解決中國嚴重的空污問題。
不過要注意的是,中國現階段全國的電力來源之中,仍有高達八至九成為燃煤發電,相關的發電措施仍會造成其他程度的空氣汙染。
除了解決空屋之外,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在這個考量上,除了解決空氣汙染的問題外,更多是具備戰略考量的結果。中國本身並不豐產石油,需仰賴從其他國家進口,這對於中國長期的戰略發展來說並不是良好的,若一旦與其他國家發爭衝突,中國很有可能因為石油問題而受制於他國,因此藉由將國內的動力來源換為電力,可一定程度上解決對石油的依賴。
中國,能成為這個世紀的汽車中樞大國嗎?
那麼,在市價積極發展電動汽車的現在,中國能成為這個世紀的「底特律」─ ─汽車中樞大國嗎?
要先了解,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的汽車強國之一,不管是燃油車或是電動車、NEVs、中國的銷售量與製造量均已是世界龍頭。但要成為汽車中樞大國,最重要的還是中國自家本身的電動車相關企業是否能成為世界龍頭,並屹立不搖。畢竟除了中國外,美國、日本與韓國也都有非常強力的汽車業者正在研發電動車,其中韓國的汽車廠商相對年輕,且也有充沛的國家支援,加上掌握了針對年輕族群的銷售能力,對於地理位置接近的中國而言,將勢必威脅到中國成為這個世紀的「底特律」的可能條件。
─ ─
參考資料來源:
《TechOrange》:特斯拉首座海外工廠落腳上海,預計每年在中國生產 50 萬台電動車
《TechOrange》:中國解決 PM 2.5 的終極「大」絕招:蓋一座比 101 還高的空氣清淨塔
BloomBerg:Can Electric Cars Make China This Century’s Detroit?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Max Pixel,CC Licensed。)
更多相關的經典好文
德國新創車廠研發「太陽能電動車」,邊開邊充電可以永遠不停車嗎?
特斯拉首座海外工廠落腳上海,預計每年在中國生產 50 萬台電動車
鋰電池,才是未來電動車的發展關鍵
中國解決 PM 2.5 的終極「大」絕招:蓋一座比 101 還高的空氣清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