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蘋果在日前才有消息透露,將與福斯簽訂無人車開發計畫,不過許多人在疑惑,日前才宣布市值破 30 兆台幣的蘋果又以設計自豪,怎麼不想自己做一台「全自造」無人車?本文作者茌梁,從現在無人車市場、技術發展分析,為你解析蘋果真正想做的無人車王國,將來會如何發展?(責任編輯:鄧天心)
作者:茌梁 公眾號: roudaidamowang
昨天在微博說了蘋果做車、投資特斯拉的事兒,評論有說自動駕駛的,還有問為什麼蘋果不直接去做自動駕駛的,那我就從目前的自動駕駛現狀、簡單的技術背景來分析一下蘋果為什麼不直接做一輛Apple Car。
首先,現在市面上的「自動駕駛」其實都是L2 級別的輔助駕駛,往多了說加個自動變道、車道保持啥的就是高級輔助駕駛了(ADAS),距離真正的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插一句,自動駕駛的分級我做了一個簡單版本的總結:
L0:你自己開;
L1:有危險警告你;
L2:有危險不光警告你,還會幫你;
L3:有危險不光警告你,還會幫你,還會在一定條件下(比如封閉路段)幫你開;
L4:在指定道路、指定環境中,不用你開;
L5:完全不用你開,你玩手機吧。
這背後還是技術上的限制,目前的ADAS主要依靠於單眼攝影鏡頭、超聲波、毫米波雷達、域控制器,這些部件算得上是 ADAS 的眼睛、耳朵和大腦。這些成本不算太高,比如車規級別的超聲波雷達,淘寶一大片。
車規級的超聲波雷達可以探測 5 米範圍內的障礙物,普遍用於倒車雷達、自動泊車等。
超聲波雷達缺點也非常明顯:精度低、響應速度不是特別快,但因為價格極低廉,一般車上都是4個起,最多能裝12個,比如 Model X。
有人說超聲波雷達五米也不短了啊,至少一個寶馬X5的車身距離呢,但是大家想一想,哪怕你是30km/h的速度行駛,當超聲波預感到5米內的障礙物,駕駛員和車大概有5~6秒的反應時,由於超聲波反應速度比較慢,這個5~6秒還要打折扣,更嚴重的是,超聲波是機械波,受環境影響特別大,如果有雨雪覆蓋,基本就廢了,哪怕是室外氣溫過高,超聲波雷達的準度也會受到嚴重的干擾。
那該怎麼辦呢?
救世主毫米波雷達來了
從軍工行業下放的毫米波雷達,依靠發射無線電波,車規級的毫米波雷達(77Ghz)可探測距離高達250米,短距離都能到40~70米這個區間,比超聲波雷達牛逼了不止一倍,管你下雨下雪,這貨都能堅挺如初,由於是電波,這玩意兒對金屬極其敏感,對於車輛的識別探測具有先天的種族優勢。現在很多高配車都配備的 ACC 自適應巡航就是依靠毫米波雷達實現的。
因此毫米波雷達幾乎是輔助駕駛從 L1 邁向 L2 的重要推手。
但是!注意!
毫米波雷達當然很香,提升了極端環境下的探測範圍和精度,但由於它的探測範圍是錐裝的,範圍受限,同時對人的探測、複雜路況的掌控能力還是比較弱,並且它感測到訊息是模糊的,在它「看」來,所有的障礙物只是一個物體,而不是一個模型,判斷力略差,更何況一個毫米波雷達就得一千四五。
那該怎麼辦呢?
靠攝影鏡頭唄。具體的技術相信大家比我都懂,就不細說了。這裡只說一點,像特斯拉、蔚來ES8 都配備了雙眼甚至是三眼攝影鏡頭,但由於目前攝影鏡頭的作用集中在:1,判斷障礙物類型;2,車道識別上。
同時加上多加一個攝影鏡頭,成本就會蹭蹭往上漲,對比單眼攝影鏡頭提升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像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之間的區別),所以,大多數廠商還是單眼為主,在L3級別以下,雙眼、三眼攝影鏡頭的意義並不是特別大。
同時,在攝影鏡頭背後的功臣Mobileye——這套視覺神經系統才是牛逼的,目前市面上仍然以Mobileye EyeQ3 為主,蔚來ES8 應該用上了EyeQ4 了,相對上一代產品,EyeQ4擁有更快的運算速度(每秒2.5萬億次),更低的功耗。
攝影鏡頭+毫米波雷達,完美了?
是,看上去這個組合幾乎完美,加上域控制器根據蒐集來的數據,在30毫秒內做出駕駛動作控制(加減速、避讓等),L2 級別的ADAS完全沒問題。
但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攝影鏡頭雖然解決了毫米波雷達近視眼、老花眼的問題,但依然存在抗光性差(特斯拉撞毀事故的元兇),對於模棱兩可的障礙物識別差,比如一個拉玻璃的貨車或者運輸廣告牌照的貨車,或者奇形怪狀的山寨三輪車等等。
所以,光達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光達和毫米波雷達都屬於軍工下放技術,坦克啊,裝甲車啊,直升機啊,都快用爛了,這貨通過紅外線能夠判斷精確的距離,如果多來幾條光線,幾乎是毫米級別的建模。
這也就意味著,光達不光能準確的判斷距離,還能精確識別出物體的樣子,可以說非常完美了,這也是為什麼光達會是成為讓 ADAS 真正蛻變成自動駕駛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為啥不用呢?
貴啊大哥,垂直64線的光達,供應商價格為8萬美元(246 萬台幣)這還不算組裝、人工等成本。
當然了,這種貴的局面很快會被打破,老牌光達廠商Velodyne就說要把價格壓到500美元(15300 新台幣)左右,相信那會兒,也是更多企業進軍自動駕駛領域的時候吧。
蘋果無人車要「循序漸進」
所以我們綜合來看,現在的 ADAS 處境很尷尬,尤其是L3 級別的自動駕駛,幾乎沒有存在的必要,也幾乎是汽車廠商需要趕緊跳過的「雞肋區域」,在我看來,要嘛好好打磨L2,要嘛等技術成熟直接做L4。
而從蘋果CEO庫克的嘴裡也透露過這一點,在2017年接受彭博電視台(Bloomberg Television)採訪時,庫克曾說「我們專注於自動駕駛,我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這是所有AI項目之母」。
同時庫克還把蘋果的汽車項目分割為三個項目:自動駕駛、電動車、共享交通。
而從時間上看,蘋果應該會在2020~2023年對自動駕駛系統做封板,2023~2025年,將自動駕駛系統帶到自家生產的汽車上。
這三個項目的順序,也是目前蘋果做車的順序:先做自動駕駛,然後是車,最後依靠擁有自動駕駛的電動車,構造具有生態體系的交通方式。
在這個大前提下,車就不再是交通工具了,而是變成了人們生活、工作、社交的空間,而圍繞這些空間產生的數據、消費以及更多技術革新的機會點,才是蘋果最想要的。
公眾號: roudaidamowang
__
(本文經公眾號 肉呆大魔王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苹果为什么不直接做一辆 Apple Car ?〉。)
延伸閱讀
【終於找到朋友】蘋果和福斯正式簽訂無人車開發計畫,終於能繼續做無人車
NVIDIA CES 大發威:最強 Xavier 車載晶片,讓「真正的無人車」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