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商龍頭之一亞馬遜,最近因為在美國的一些「基礎建設」受到了不少居民的抗議。
更精確的說,是他們的數據中心的基礎設施。
各地設立數據中心,到處蓋電纜
亞馬遜近幾年大力發展自家的 AWS 雲端服務,為了服務逐漸龐大的業務與客戶群,亞馬遜必須不斷的在各地蓋起數據中心。
然而,數據中心蓋好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接電與接上網路,為此亞馬遜也在數據中心的附近到處施工蓋電纜,好建設電力系統與網路系統供應數據中心的使用。
而這樣的大舉施工,自然會有部分的居民被打擾,近期美國就有一個案例,亞馬遜預計架設的高架鐵路通過了某些居民的家門口,使得居民大舉抗議,最終亞馬遜只好妥協,花費了較高昂的成本將該段電纜地下化,以解決相關的抗議。
亞馬遜耗電卻不用付電費
然而,亞馬遜的數據中心最耗成本的卻不是廠房的建立或是線路的施工,而是電費。
一座數據中心內有著大量的伺服器與主機,為了維持這些主機們的運作,需要供應穩定、充足的電力,並且還需要額外的電力來提供冷卻這些主機與伺服器們的冷卻系統。
這些龐大的設施所消耗的電力,產生的電費便是亞馬遜營用這些數據中心最大的成本……或至少說原本是。
亞馬遜其實並沒有為這些電費買單,相反的買單的人,很可能是數據中心所在地的居民們(的稅金)。通常世界各地的政府機構,為了吸引像亞馬遜這樣跨國大公司集團的投資,都會對於這些企業開設優惠條款,也會跟業者們談判,而亞馬遜身為世界電商集團龍頭之一,自然也會受到許多的優惠政策的招手。
而亞馬遜就利用這個優勢,在與各國政府談判時,在繳稅、法令、以及施工與電力費用的部分向當地政府進行談判。大部分的談判結果顯示,政府最終會給予一定程度的電費補助,有時候甚至會出現電費幾乎全免的超優惠政策,一切都只是政府希望亞馬遜可以留在當地,藉由它的知名度拉抬該地聲望,與創造更多的潛在營收與工作機會。
各大科技公司都這樣做
事實上不只是亞馬遜,在科技、雲端當道的今天,Google、Facebook 等大型科技公司,都會需要在世界各地設立大型的數據中心,來提供穩定的雲端服務與網路服務。
而就如同亞馬遜的案例一般,這些大科技公司在世界各地設立相關的設施時,也會跟當地的政府談判、或是這些政府主動提供優惠措施,讓這些科技公司們在該地設立機房的同時,能享有非常好的優惠。
數位轉型到雲端的成本
過去,傳統行業的成本大多是營運一家實體店面時所需要消耗的資金,例如人事、租金、營運建築的電費、運輸成本等;而科技公司最大的成本則是在於研發、銷售,以及營運這些服務命脈的數據中心。
因此,如果這些傳統行業要進行數位轉型到雲端時,就會出現一個沒有想過的成本:電費。
這些電費,理論上就應該是營運這些服務的公司來支付,但透過談判技巧以及各種政府遊說,科技公司們不但不必支付這個最大成本,甚至有些情況下還能拿到補助,形同類似「無本生意」的存在。
成本到底誰來扛?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數據中心的營運成本,到底應該由誰支付?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誰負責營運,並且利用這些數據中心來賺錢的單位,就是該支付相關費用的人,但是在現實中,這些營運單位都跟當地政府有了協定,獲得了電費的減免,而這些補助的來源最終大多來自於當地人民的稅金。
但是,這些數據中心是否有因此為當地居民帶來利益?從一些案例來看,數據中心的營運雖然需要人員,但能提供的就業名額有限;由於數據中心也不是像科技總部那般,可以吸引許多的公司在周遭駐紮設立據點,能夠達成的凝聚力也有限。
這樣看起來,等於是一個地方的人們,透過繳稅,支付了在當地設立數據中心的科技公司們,原本應該支付的電費成本。
而現在,在美國部分的地區,已經有民眾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並且進行抗爭,而這也是必將影響到未來需要營運相關設施的成本,到底未來這些成本該怎麼分配與承擔,恐怕是這些科技公司,以及正在數位轉型中的公司們接下來需要認真面對的課題。
─ ─
參考資料來源:
Bloomberg:Amazon Isn’t Paying Its Electric Bills. You Might Be
《TechOrange》:Google 用 DeepMind 控制數據中心冷卻系統:AI 從人類想不到的地方節省了能源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Flickr,CC Licensed。)
更多相關的文章
Google 用 DeepMind 控制數據中心冷卻系統:AI 從人類想不到的地方節省了能源
全球最大數據中心落腳北極圈!100 % 再生能發電,成本全歐最便宜
【瑞士不只銀行安全】把數據機通通放在山洞裡!瑞士打造出全球最安全的數據中心
每年投入 500 億!聯發科深耕台灣,在台打造亞洲最大的晶片與資料中心
AWS 新年媒體聚會:AWS 亞洲成長速度遠高於美國,但設立台灣資料中心還要等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