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人人都愛 TED 演講的世代,但我今天要告訴你,為什麼 TED 很爛。」
這句話幾乎是大部分 TED 演講的開頭,演講者通常會以一個戲劇性的反轉勾起所有聽眾的興趣。或許你不會相信,但一個英國作家、女權主義者 Julie Bindel 真的要跟你說,為什麼 TED 正在逐漸腐爛中。
TED 演講座位收費高昂,普通會員一年要價 30 萬台幣
TED 創立於 1984 年,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至今 34 年已辦過無數次演講。TED 的演講通常都落在 18 分鐘左右,不常不短剛好適合上班通勤、忙裏偷閒聆聽。TED 的招牌「Idea Worth Spreading」道出 TED 的中心思想,現代人追求著像是知識膠囊般的訊息頻道。人們希望可以在短時間得到超出時間的知識,而 TED 就利用知識人物的演講補足了這個缺口。更重要的是,TED 線上觀看的話全額免費,因此吸引大多人口走進觀賞。
然而,TED 雖然聞名遐邇但是 TED 的演講者是除了為個人宣傳之外,是沒有支薪的。對於聽眾來說,要去聽 TED 演講入場費每年至少需要 5,000 美元(約台幣 15 萬),而這只包括首次參與 TED 演講還有仍在事業初期的人。對於一般民眾,則是一年要價 10,000 美元(約台幣 30 萬)。而這些費用還不包括預定位和早鳥位。
英國作家 Bindel:TED 流於形式,而非演講內容
朱莉‧賓德爾(Julie Bindel)受衛報採訪提到,TED 逐漸流於俗套,而非注重內容。
市面上不少 TED 演講的教學書,教買書的人如何在 15 分鐘做好一個震撼的類 TED 演講。Bindel 對於這種震撼感感到失望。他認為 TED 演講越來越注重演講的手勢、戲劇性的轉折,還有矯揉做作的即時笑話。Bindel 說到,要成為 TED 演講者需要自己買機票到紐約面試,通過後還需要不斷排練直到 TED 認為適合才能上場。
Bindel 形容:「他們就像 TED 訓練出來的演講機器人,在舞台上做出排練好的手勢、微笑和皺眉。這就像是在看一場表演拙劣的戲劇表演,而對象就是那些想當卻當不上知識份子的人。」
為什麼聽眾總是感到震撼呢?因為 TED 的演講者常會使用浮誇的方式去敘述一件淺顯易懂的道理,搞得他們好像發現癌症解藥或是發現萬有引力。Bindel 不喜歡的是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演講。他相信 TED 是有好演講的,而他許多朋友也曾當過過往演講者。不過 TED 的招牌「Idea Worth Spreading」值得分享的想法並不是「Presentation Worth Spreading」值得分享的演講技巧,如果把演講的手法、吸引人的話術、手勢放在演講的第一要件,免不得得到本末倒置的名聲。
Bindel 最後說了一段話,使人深思。
「為什麼有人要聽那些信心過剩、過度排練的人講話?為什麼我要去看他們練習後的成果發表?」
「告訴人們為什麼雞要過馬路,真的有必要做這麼多姿勢、跟誇張的形式嗎?為什麼不能站定然後娓娓道來?」
或許我們不時都被 TED 演講誤導,認為演講的形式大於內容。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演講的目的是在於傳遞訊息,好好講出自己腦袋裡的想法。手舞足蹈可以吸引人注意,安排好的橋段可以得到戲劇性的結果,但過度使用「伎倆」只會讓人融於效果所產生的情緒,而不在你應傳達的訊息。
而這就是為什麼 Bindel 不想成為 TED 講者的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
- 《The Guardian》:〈Why I’d never do a TED talk (and it’s not just because they’re named after a man)〉
- 《TED》:〈TED Conference〉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Dian Lofton / TED.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TED 傳奇掌門人克里斯的創業故事:從發行超過 100 種雜誌,到打造全球最令人瘋狂的網路論壇
【突破 300 萬點擊率的 TED 演說】為何我們對科技期望增高,對人際互動的期待日漸降低?
TED 掌門人:在機器時代,人們為什麼更需要學會「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