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Google 是許多人嚮往工作的地方,不過不知道 Google 的入職標準實在讓人心灰意冷。讓 Google 大中華區經銷通路業務總監 Jane 現身說法,訴說他如何進入 Google、Google 尋找的人才標準還有他在 Google 學到的商業精華。 (責任編輯:陳伯安)
新的 MBA 申請季度開始後的第一場 Mingle Event,我邀請 MIT Sloan 2007 年畢業校友(TO 編按: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任職於 Google 11 年的 Google 大中華區經銷通路業務總監 Jane,分享她的職涯經歷,希望帶給年輕人們更多不同的思維!
撞牆期後的春天,碩二加入草創期的 Google
Jane 從台大經濟系畢業後,曾進入 ESPN 體育台擔任行銷專員,工作後接觸到一些MBA 畢業校友,認為 MBA 的通盤訓練,很適合對商業有興趣,卻不知道要念什麼科目的自己,於是走上 MBA 之路。
「Sabina,現在這樣回想起來,我當時真的是在有點茫然、懵懂情況下申請 MBA,希望這個答案不會讓你們失望!」Jane 笑著對台下的觀眾們說。申請時懵懂還沒關係,更可怕的是你得熬過 MBA 開始後的各種壓力,Jane 坦言進入 Sloan 後就遇上撞牆期,由於她過去的工作經歷跟行銷相關,當周遭同學都打算要朝金融業、管顧業前進時,她也抱持著開放的心去嘗試,「我去參加了金融業的活動、招募,可是總有種這是大家認為應該走的路,而我被逼著跟大家一起走的感覺,一年級結束後我就知道自己不適合金融業。」
Jane 不斷的自我探索,深刻瞭解行銷還是自己最擅長的事之後,她在二年級尾聲遇上 Google 到校徵才,「我當時覺得 Google 的新創及文化很酷,而且這間公司解決商業問題的方案都跟行銷很有關係,看一看覺得跟我的興趣相符,剛好又遇上 Google 2007 年在亞太區大幅徵才的機會,所以就進入 Google 一直到現在了!」
聽到 Jane 的經歷,相信不少人都要大呼幸運,在科技業尚未大紅大紫時就「押對寶」,但我認為面對職涯,Jane 其實有套屬於自己的獨門心法,她說:「其實大家不用太過緊張,如果你遇到 MBA 第一天就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的同學,這樣的人有 1% 是很幸運,另外 99% 應該是假的,或者說用自信堆積出來的形象。」
Jane 形容當時的自己,也有自信能勝任金融業的招募及工作,只是越接觸、瞭解不同的領域及產業,就越能明白自己的興趣在哪。而她也認為有興趣的領域才是每個人能好好發揮的地方,所以她感謝撞牆期帶給她的人生經歷,讓她能自我探索,發現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領域。
其實我跟 Jane 一樣,感謝 MBA 給了撞牆期這個考驗,因為當年的我,也跟很多台灣學生一樣,求學經歷一路順遂,直到進入 Wharton,開啟我人生中第一次不斷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在哪裡工作?」等問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我,所以有這個機會可以撞牆,也滿幸福的!
大數據要解決的是商業模式,所以邏輯假設、判斷才是重點
回到大家關心的話題-數據分析,最近不少學生找我聊天時,都會問哪個 MBA 提供數據分析的課程?或者是該不該念個數據分析的 MS 未來才有出路?面對這些疑問,我都會請對方想一想什麼是數據分析?現在的工作沒有用到任何數據嗎?也因此特別想聽聽產業第一線的 Jane 跟大家分享。
「Google 是很重視數據的公司,以商業部門來說,大概有 5 至 10% 是需要懂得用專業分析工具的分析師,其餘的人還是必須懂得做數據分析,但大部分用 spreadsheet 就可以做得出來。」Jane 表示,每天要解決的問題,用基本工具就能處理,比較難的會交給分析師,「可是我覺得有效率的數據分析,不是一開始就埋頭進去一堆數據當中,因為最難的是如何找到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做假設。」
Jane 認為,「對商業判斷的敏銳度、對自己的工作領域有相對瞭解,才是數據分析的精隨所在」,假設一個人對工作領域相對熟悉,就可以對問題做出假設,再去找到相對應的數據佐證假設,「我們最後要解決的不是數據,而是商業問題,所以判斷、假設及商業邏輯的建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對問題的解決方式沒有方向,只會被埋沒在一大堆數據中,再會下公式跟函數都沒有用。」
我很認同 Jane 的觀點,就像我常常在跟學生說要看到 bigger picture,而不是只一股腦栽進數據中,忘了看客戶要的到底是什麼;而 MBA 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培養你跳脫原有框架,成為瞭解不同商業面向的通才。有些人或許認為 MBA 教的是很廣泛的商業知識,看似虛無飄渺的 case,那是因為它在教你要不斷往後退一步,看到大局,去思考企業最大的問題與機會在哪裡。
Google 都在找軟實力人才:解決問題、溝通力、領導力
難得請來 Jane 與我們分享,她也特別提到 Google 在找的人才,其實跟頂尖 MBA 在找的申請者一樣,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力及領導力。
「溝通技巧很重要,溝通不是只有表達及簡報能力,而是建立共識,找到大家共利的目標一起前進。」Jane 提到,在 Google 有很多跨部門合作的機會,若要合作順利,就必須先觀察對方的動機及目標是什麼,但這樣的觀察及討論不一定只會在會議室發生,有時約不同部門的同事吃飯、喝咖啡,就像在 MBA 的 networking event 一樣,要能主動且自然的交朋友,並透過簡短的談話解答疑惑。
Jane 接著說,Google 跟各大商學院一樣,都很重視領導力,「其實領導力不是很抽象的東西,我認為你可否獨立規畫並實踐一個專案,過程需要什麼樣的資源、什麼計畫,才能達到你要的規模,你要如何獨立帶領自己及他人完成一件事,這就是領導力的展現。」
Jane 最後也分享自己與中國同事共事的經驗,她認為雖然台灣市場小、經驗少,但是台灣人的敬業、負責精神是普遍被認可的工作態度及特質,一定要繼續保持,並同時培養自己跳脫台灣的框架,養成更全面的思維,才能在全球性公司佔有一席之地。
很開心這次邀請 Jane 犧牲周末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參加 Mingle Event,看著她在分享過後被人牆層層包圍發問的景象,想必每位與會者都跟我一樣收穫滿滿!
看完這篇文章,你覺得哪個朋友也應該看看這篇呢? 用三秒鐘的時間分享給他/她吧!
(本文經原作者 Sabina Journal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走過懵懂茫然後,前進Google!MIT Sloan Jane:感謝MBA的撞牆期,讓我更認識自己〉。)
延伸閱讀
矽谷流浪漢站馬路中間求職,誠懇感人到 Google 立馬發面試卡
矽谷終極養老院指南:哪一間公司事少、錢多,爽到上班=養老?
留學最大阻力是錢!送你一份 MBA 籌資指南,拯救你的留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