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許多企業,向來以「Made In Japan」,以及「全部由日本自己研發、製造」為榮,其中包含了汽車大廠本田(Honda),從創立初期開始,就一直堅持著「所有技術自行研發、所有零件自行製造」的準則,整間公司也以此為傲。
然而,這樣的準則或許無法維持太久了。
技術研發成本日益加重
對汽車廠而言,現今的社會有幾種汽車技術是未來研發的重要趨勢,那就是電動車、無人車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製造技術。
問題是,這幾種技術,從構造到所需要的技術含量,都已不是過去傳統車廠技術所能夠承擔的。想量產這些車款與系統,就代表車廠必須擁有新的技術,而對本田這樣的日本車廠而言,就代表著「我們要投入成本,開始自行研發。」。
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順利。2017 年三月,本田接受了日本政府的汽車測驗,在汽車上配備了感應器、攝影機與剎車控制系統,並且測試是否能夠分辨出汽車前方的障礙物,適時的將汽車煞車。
在測試中,測試人員於馬路上擺放了一個小朋友假人,而本田汽車筆直的開向這個假人後,直接撞了過去。在這場測試中,配備了本田自家開發出的輔助系統的車輛,在滿分 25 分裡只拿了嚇死人的 0.2 分,在該次所有參與測試的車輛中,排名最後。
本田自然不會放棄,誓言將要做出更好的系統、更好的車輛,而他們確實做的了……然而並非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研究功勞。
本田被迫放下驕傲,外包技術研究
由於本田無法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他們最終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採用了 Robert Bosch 公司的相關技術。在 Bosch(博世)的技術幫助下,同年 11 月本田重回了日本政府測試,在相同的測試中,拿出了 24.4 分的優異表現。
從這次的事件中,本田汽車終於意識到,有些技術的發展將會消耗掉過於巨大的成本,而且未必能取得有效的成果;相較之下將這些所需技術外包給專門研發相關研究的公司,技能降低成本,又能獲得更良好的表現。
對於日本而言,本田的這種「技術外包」作法可說是一次激烈的變革,畢竟本田汽車的創始人本田先生就曾說過,「我們絕對不依賴任何人」,而對於有著這樣信念的日本老公司而言,做出採購外來技術補足自身不足的做法,可說是前無古人的驚人之舉。
過去,本田需要什麼技術,通通都是透過自家工程部門研發出來,也因此公司這樣的變革引起了內部員工不小的反彈。一位在本田研發部門待了超過 20 年的工程師就表示,本田這樣的做法「背叛了公司的創立精神」,並且對此感到失望與忿忿不平。
專精化的科技發展
但是,這些抱怨並無法阻止本田迫於時代而做出的轉型決定。
現代化的社會,由於科技的發展迅速,太多需要深度栽培的技術含量,已經不再是過往能容許一家公司全都包、自己製造的年代。以本田而言,因為電動車的興起,本田公司已經決定,將於 2021 年達成公司車種 2/3 為電動車的目標,為此他們已經開始與另外一家日本企業日立公司合作,研究電動機械的發展技術。
本田公司還表示,未來在電動車的電池部分,將直接使用通用汽車的電池。
不只是汽車業,在現今許多的產業裡,我們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就以雲端服務來說,亞馬遜旗下的 AWS 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雲端服務龍頭,但自己卻仍受制於甲骨文公司旗下的技術限制,在某些關鍵的雲端技術發展上,不得不依賴甲骨文的技術支援(甲骨文與亞馬遜在某些項目上實為競爭對手)。
亞馬遜也曾經數次想自行研發相關技術,但最終都因研發失敗,或技術成本過高的原因不得不放棄。
TO 延伸:亞馬遜放話 2020 擺脫 Oracle 技術,甲骨文董事長冷笑:「你失敗過一次了」
或許,本田引起了日本所有技術「Made In Japan」的改革革命,但本田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家這樣做的日本企業,隨著未來越來越多的科技發展,相信這樣技術專精化的結果,只會越來越常出現。
─ ─
參考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nda Took Pride in Doing Everything Itself. The Cost of Technology Made That Impossible.
《TechOrnage》:亞馬遜放話 2020 擺脫 Oracle 技術,甲骨文董事長冷笑:「你失敗過一次了」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WIKIPEDIA,CC Licensed。)
更多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成長速度漸緩的日本,還能被稱為「研發大國」嗎?
【敗部復活賽開打】VAIO 重回日本市場,東芝整合鴻海資源再出發,這次能轉虧為盈嗎?
【日本製造大衰敗】三菱再爆三家子公司數據造假,到底還有什麼是真的?
亞馬遜放話 2020 擺脫 Oracle 技術,甲骨文董事長冷笑:「你失敗過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