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中研發多年,神龍不見首尾的 Magic Leap 虛擬實境眼鏡,終於要在 2018 年夏天正式出貨 Creator 版本了,而現在,外媒《The Verge》記者團隊獨家接受邀請,進入到了 Magic Leap 位於佛羅里達的總部,親自體驗了這台號稱將會改變整個虛擬實境體驗的傳說裝置,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
外觀設計:先進、舒適,幾乎不會感受到眼鏡(與電腦)的存在
在整體設計上,Magic Leap One Creator 版本的外觀看起來非常先進。頭部的特殊頭圍設計讓使用者可以舒適的佩戴這副眼鏡,隨著眼鏡還附上兩副不同大小的鼻樑架,方便使用者更換調整。


至於運作這副眼鏡使用的,則是一個手掌大小的電腦,外型有如漢堡,並且有一個夾子讓使用者可以夾在口袋,電腦與眼鏡之間使用電線連接。


根據《The Verge》實際體驗的結果,這台電腦很輕,配戴的方式也很方便、輕鬆,使記者「除了覺得腿部有點點溫溫的以外,幾乎感覺不到這台電腦的存在」,從這個點上,Magic Leap 確實解決了虛擬實境頭盔 / 眼鏡在運算單元配置上的困擾。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對於運算單元的配置,大多都是採用頭盔內建,或是與 Magic Leap 一樣外接裝置的方法運作,而內建在頭盔(或眼鏡)內的方法,大多導致裝置過重而使得配戴體驗不佳,外接裝置的作法通常又把運算裝置(通常就是一台電腦)做的太大不好攜帶,Magic 在設計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投射影像:很即時、但不像宣傳片般那麼真實
來到最重要的使用視覺體驗,《The Verge》記者的體驗感想覺得,雖然影像真的非常真實,但是由於一些硬體上的限制與影像的延遲等,使用者仍人可以明確地感受到「這些影像並不是真的」,與 Magic Leap 所宣稱的效果有一些差距。
但撇開不談,目前已經能夠擁有的體驗也確實超越市面上大多數的虛擬實境、混合實境裝置,看得出來 Magic Leap 仍然有下足苦工。
可視範圍較窄、影像邊緣模糊閃爍
那麼問題是什麼呢?
問題在於,目前裝置的設計上,是由眼鏡內一塊長方形的玻璃進行影像投射,這使得使用者在觀看影像時,能夠看到的虛擬影像無法填滿整個眼睛,這造成了在視覺上的干擾,使用者在某些情況下也因此沒辦法好好看到完整的物體。


除此之外,《The Verge》記者覺得,投射出來的影像比較像是 Magic Leap 於 2016 年釋出的宣傳影片,在影像的邊緣可以感受到一些模糊與閃光的狀況。

雖然先進,但沒有比微軟的 HoloLens 好多少
作為總結,《The Verge》記者認為,這台裝置確實比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虛擬實境 / 混合實境(MR)來的真實與先進,配戴上也很方便,但是它的效果卻沒有比微軟自家推出的 HoloLens 好太多,而後者在前兩年就已經推出了。
Magic Leap 一直保持高度神秘,也不斷的透過宣傳與影片向大眾表示自家的產品將會多麼的「震撼」,然而在這次的體驗中,記者並沒有感受到太令人震撼的事物。
「如果 Magic Leap 真的有什麼會嚇死人的技術或物品,那他們肯定還祕密的藏在總部的某個地方。」記者說道。
售價約 7 萬台幣,近期發售
作為 Magic Leap 第一款正式對外發售的產品,Magic Leap One Creator 版本定價 2299 美金(約為台幣 7 萬元),預計 2018 年夏天開始對美國地區販售。
不過看完了這個第一手體驗,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想購買呢?
─ ─
參考資料來源:
《The Verge》:I tried Magic Leap and saw a flawed glimpse of mixed reality’s amazing potential
《TechOrange》:從未發表產品的 Magic Leap 又獲沙國 135 億投資,凱子真的這麼多嗎?
《TechOrange》:Magic Leap 將於 2018 年夏天正式上市,終於可以見到廬山真面目了嗎?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Youtube。)
其他關於 Magic Leap 的新聞
Magic Leap 將於 2018 年夏天正式上市,終於可以見到廬山真面目了嗎?
沒有產品就募集 150 億台幣的 Magic Leap 終於正式發表,不但擺脫騙子稱號,還要創造歷史!
Magic Leap 公開超炫 AR 技術影片,差點還以為是鋼鐵人電影資料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