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facebook)有一天可能會追蹤你的眼球,蒐集從你對特定議題停留的時間長短,餵給你更多相關廣告。
日前臉書爆發劍橋分析事件,國會議員對馬克祖可伯提出長達二十二頁的起訴書,內容提到臉書正在研發一項軟體,分別申請的專利為「眼球動態追蹤校準技術」(Dynamic eye tracking calibration)及「閱讀反應情緒偵測技術」(Techniques for emotion detection and content delivery)。
「我們希望可以讓使用者的閱讀體驗更升級、更客製化」很難相信臉書在發生劍橋分析事件後對「資料安全」能有多大的保護;但他們再次保證,這項技術的研發絕對會以用戶的資料安全為優先考量,並未了使用者健康,提醒使用時間。
標籤朋友就在幫臉書做初步個資分析
臉書近期才因為「建議標籤」功能,違反生物特徵蒐集機制,不當收集使用者的照片個資,深陷一起集體訴訟,據外媒報導,若用戶最終打贏官司,臉書恐遭罰數十億美元。
據《自由時報》報導,臉書在未事先通知並獲得同意的前,收集用戶生物識別數據,已侵犯隱私權。根據伊利諾州的生物識別信息隱私法案(Biometric Information Privacy Act ,BIPA),任何公司在蒐集如指紋等的用戶個人生物識別數據前,必須主動告知用戶,並取得其同意。
眼球追蹤技術,發展已有時
眼球追蹤技術主要透過,一、根據眼球和眼球周邊的特徵變化進行跟蹤,二、根據虹膜角度變化進行跟蹤,三、主動投射紅外線等光束到虹膜,收集生物特徵。
眼球追蹤技術的發展脈絡已久,從常應用在心理學實驗中,透過瞳孔變化來觀測一個人是否在說謊;如果技術更進一步發展,動一動眼球就可以取代鍵盤、滑鼠和觸控等,目前已經有為殘障人士設計,夠過眼睛下指令完成了一本書寫作的案例。
如果用在媒體廣告方面,公司可以收集人眼注視點的頻率來判斷人的喜好,投放廣告更精準。按馬克祖克柏在劍橋分析事件回應國會議員的回答中,「臉書的本業是廣告」,相信他們發展此技術的本意應在此。
__
(全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CNBC 、Business Insider、自由時報,圖片來源:Flick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