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英特爾已經年過半百,沒有兩把刷子是做不到這種程度的。不過,英特爾近年表現不出人意表。讓我們從過去細數英特爾逐漸走向敗勢的箇中理由。(責任編輯:陳伯安)
本文授權轉載自 DeepTech 深科技(微信公眾号ID:mit-tr)
英特爾(Intel)統治 PC 與服務器市場多年,如今卻迎來最艱難的挑戰。
其上週五(2018/7/27)股票收盤暴跌 8.59%,創下近幾年最大跌幅紀錄,乍看意外,卻是多項背景因素積累發酵所致,而非單一突發性的事件造成。
市場是現實的,英特爾在過去十幾年的產品佈局失敗多於成功,現在主要的業務還是靠擠牙膏式的產品迭代作法以撐住營收增長走勢,在缺乏具有未來性新產品的情況之下,投資人也紛紛選擇拋棄英特爾,轉而尋求更好的投資標的,比如說咸魚翻身成功的 AMD。
英特爾股票收盤數字尷尬,競爭力還好嗎?
從英特爾與 AMD 兩家公司自 2018 年初迄今的股價表現,則更可以看出這兩家纏鬥多年的公司的處境有多大的落差。AMD 今年股價最低點為 1 月 2 日開盤當天,收盤價為 10.98 美元(約台幣 329 元),而自此股價一路走高,其今年迄今股價最高點就是收在上週五收盤價 18.94 美元(約台幣 568 元),今年累計股價漲幅達到 72.5%。
但反觀英特爾,其在 2018 年第一個開盤日 1 月 2 日的股價為 46.85 美元(約台幣 887 元),其間雖曾上漲至 57.03 美元(約台幣 1,711 元),波段股價漲幅達到 21.7%,但以上週五收盤價 47.68 美元(約台幣 1,430 元)來看,英特爾不但過去幾月的漲幅全數回吐,甚至還倒退一步。
相較英特爾的「跌跌不休」,AMD 明顯成為投資人近期的最愛,而在股票市場的成功,也讓 AMD 未來的運營有了更強的信心與資金支持,對英特爾的威脅也將更明顯。
當然,股價表現只是一種指標,它代表的是市場信心轉變,而非公司真正的前景,英特爾的營收表現還離衰敗還相當遠,AMD 也並非完全高枕無憂,但英特爾主力產品逐漸缺乏競爭力,過去的佈局難見效益的情況下,未來接任的 CEO 能否如 AMD 的 Lisa Su 扭轉現況,帶領公司往更高層次前進,還有待時間證明。
英特爾在趨勢刀口上慢半拍,吃老本到坐吃山空
作為 X86 架構的領航者,英特爾在過去幾年因為缺乏對手,架構與製造工藝研發牛步化,不論在消費類市場,或者是在服務器領域,都給人換湯不換藥的感覺。反觀 AMD 在推出 Zen 架構之後,由於主打的性價比訴求被市場認可,不論是消費類或者是服務器市場,都明顯開始往 AMD 的方向傾斜,即便英特爾以堆核心方式推出對標的產品,但仍難以輓回已經失去的消費者。
另一方面,英特爾面對 NVIDIA 或其他 AI 計算架構入侵服務器市場,反應明顯太慢,從最初的抗拒改變,嘴巴上還喊著 CPU 計算才是未來,到最後被迫推出類似架構,其時間差已經足以讓 NVIDIA 這個原本在服務器領域無足輕重的角色,一舉成為 AI 計算架構的教父,股價也在過去幾年翻了數倍,相較之下,英特爾卻是一直走下坡。
除了因為擁有市場優勢而怠慢,另外一個原因是,英特爾過去尋求業務擴張的作法並沒有得到太多回報,在前 CEO 科再奇的領導下,英特爾走向技術快餐化,缺乏深刻的佈局,經常的作法是,看見特定市場成為熱點後,希望能以 X86 架構分一杯羹,但結果卻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數十億美元的研發與行銷費用往往都成泡影。
另一方面,原本強調的製造工藝優勢,也在多年停滯不前的狀況下,逐漸被台積電甚至三星所超越,這點甚至影響自己未來產品的佈局:比如 10nm 工藝推遲多次,其最新的信息指出,可能要到 2019 年底才有辦法量產,這麼一來將導致原本規劃好的產品時程受到影響,更不用說,代工業務也因為缺乏生態支持而難以落地。
且過去英特爾為了在短期內尋求業務的突破,大舉收購不同的芯片與服務公司,務求快速補齊技術上的短板。但這並不是長期籌謀規劃的結果,因為英特爾總是在最後關頭意識到自己的方向不對,才匆忙通過收購既有的成功企業來幫助業務轉彎,雖有反應,但動作太慢。
舉例來說,在 AI 計算領域方面,其收購 Altera 與 Nervana 的舉措對營收產生的貢獻仍微乎其微,而在自動駕駛領域以天價收購 Mobileye,雖然市場地位不弱,但是在未來產品佈局方面,卻也可能僅是以 X86 核心取代過去採用的架構,對市場而言意義不大,且為求速成,收購這些公司所花費的成本太高,亦相當程度削弱了可用於技術研發的資源,對英特爾而言,就成了難以解開的死循環。
英特爾犯了戰爭大忌:輕敵
從歷史來看,英特爾曾經遭遇過數次的低潮,幾乎都是因為英特爾的決策錯誤所造成,英特爾後來的反擊措施之所以多半能獲得成功,其實仍是倚賴其技術研發累積的龐大能量,因此往往能夠在關鍵時刻生效。
英特爾面對對手的新方案總是過於輕敵,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