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不准有好奇心!中國新媒體象徵《好奇心日報》被整改,被禁止「出門採訪」

7 月 13 日,中國新媒體好奇心日報因開設專訪欄位、刊登大量國外時政新聞,遭到中國當局約談,要求整改和接受懲罰。在中國的法規中,一般網站並沒有新聞採訪權,而擁有「採訪團隊」的好奇心日報,被指出嚴重違反《網絡安全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對網上輿論生態造成惡劣影響」,因此受到異常關注。

目前登入好奇心日報頁面,時政欄位已經移除,但公眾號上還是有刊登港大經濟學教授陳志武的專訪,批評中國不應該挑戰國際秩序。

《好奇心日報》,是誰?

好奇心日報始於創立於 2008 年的《第一財經週刊》, 為其原團隊成員跳出創業的產物。2014 年,楊櫻和同事伊險峰、黃俊傑創辦好奇心日報,可謂是急流勇退,當年《第一財經週刊》採訪編輯成本約 1.5 億台幣,年收入卻可達到 6.9 億台幣,算下來一年利潤可達 5.6 億台幣,可以說是中國最賺錢的商業雜誌。

離開傳統雜誌,是因為創辦人楊櫻想做的,更接近一個方便手機閱讀的新媒體,也因此才跳出創辦好奇心日報,開創了瀑布式的文章表列方式,更相似外媒的簡潔風格。

根據《上報》估算,現在的好奇心日報每天約生成 35~50 篇文章,讀者群 75% 集中在 16~30 歲,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創辦人楊櫻認為他們做的確實是一個鎖定大都市傾向的報導內容。

《好奇心日報》可以說是中國新媒體的一大代表,其風格和價值觀都被年輕人推崇、熱愛。其內容不單單是商業性、貼近生活的,他們更針對年輕中產說著社會化的語言、擁護著自由化的傾象,這一切的一切都隱藏在趣味的文章包裝後。

在這樣的背景和報導傾向下,《好奇心日報》很多文章都會在刊登後的一天內被當局下架,也算是中國當局給予的「另類肯定」了,當劉曉波去世時,好奇心日報也用了特別的題目《關於自由,你值得看這20本書,並為之紀念》,用隱晦的方式紀念了這位中國鬥士。

中國當局正在努力抓回資訊主導權

中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第 16 條「不得登載自行採編的新聞信息」,這條法律影響了千萬中國媒體人,過去中國透過指定合法媒體,並斷絕其他媒體採編權,來束縛資訊的傳播是經過官方「認證」的可靠消息來源,模式更像是「掌握源頭」,只要抓緊了資訊產出的源頭,就可以做到細流管控。

但隨著網路崛起,新媒體興起,中國政府對於媒體的掌控不若以往容易,過去要「記者證」才能採訪,而現在業界新媒體居多,當局已經很難控制這些落在體制外的「新媒體」,微信公眾號、知乎等資訊集中站每日創造出的內容量太驚人,現有的審核方式難以掌握所有的資訊,媒體在改變,而且是中國當局無法掌握的改變,這顯然不會是中國共產黨可以接受的結果。

過往中國媒體只要恪守溫和路線就可以呼攏過主管機關,然而隨著好奇心日報被整改,帶出了目前習近平政府的越加保守的傾向,隨著近期今日頭條、鳳凰網、搜狐被整改,目前中國的狀況更像是一個針對「自由化傾向」媒體的壓制和示威,要告訴他們「I Got You」,孫悟空飛不出五指山的。

好奇心日報

【內容才是競爭基礎】《好奇心日報》不靠付費制、不走電商,成立不到三年就損益平衡!

【有內容才是真的】以內容為王道的「好奇心日報」,如何打造出中國最有錢的商業雜誌?

參考資料

北京傳真:你怎能不對中國《好奇心日報》被整改感到好奇

台灣填鴨教育製造太多考試機器,關於長大後的生活孩子一無所知

刊載敏感文章 上海好奇心日報遭整改

慢點 | 好奇心日報被整改背後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