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醫療科技領域不但有優秀的人才,同時台灣是 IT 與製造產業的王國,所以,只要能夠看到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台灣就一定做的出來,這個也是台灣能夠站上國際舞台與他國競爭的優勢所在。」瞿志豪說。
2008 年瞿志豪自 GigaMedia Limited 退休後,目前擔任橡子園台灣區合夥人、亦同時為台大創創加速器個人導師,擅長網路、軟體研發、購併與規劃新創公司發展策略,並自 2012 年起跨入醫療診斷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s)領域,擔任天使投資人,協助新創公司找到資金與人脈。
今年光寶創新獎國際論壇以「醫療創新」為題,邀請瞿志豪演講,在國際論壇前,我們搶先採訪到瞿志豪,以他在創投界的經驗以及對於全球醫療科技的了解,與各位分享他對於台灣發展「醫療創新」產業的看法,競爭優勢為何?目前所面臨到的挑戰又有哪些?
據統計,全球數位醫療創投總金額在 2010 年僅有 12 億美元,至 2017 年成長至 117 億美元,8 年的成長率達 875%;而成交數也從 2010 年的 155 筆成長到 2017 年的 833 筆,可見數位醫療逐漸成為新趨勢。
而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跨足健康產業,證實產業結構正在轉變當中,而影響未來數位醫療的三大趨勢,分別為:健康大數據、AI 機器學習與醫療生態系。
台灣最適合做的,就是數位醫療
台灣有沒有機會在國際數位醫療的舞台上一展長才?長期專注於協助與投資早期新創事業且致力於半導體生物感測晶片開發的瞿志豪認為,台灣絕對有優勢發展數位醫療科技,一來,台灣的健保及就診制度完善,二來,台灣醫療相關人才很多,第三,政府首長有生技及醫療相關背景,推動相關政策不遺餘力。
「台灣最適合做的就是數位醫療,這個領域剛好可以跟台灣的製造綁在一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的醫療特別便宜,當全世界多數的國家在面對醫療都想要省錢的同時,台灣 CP 值高的醫療環境的確是有很多可以被其它國家學習的地方,例如:電子化、自動化等等,這就是我們在講的數位醫療,要靠很多的機械整合與自動化,讓流程更有效率,這個部分剛好跟台灣的 IT 還有半導體產業可以做很好的結合,這就是台灣在做醫療器材方面應該要發展的焦點。」瞿志豪說。
發展數位醫療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Design thinking(設計思考)」,在設計產品之前,先觀察到人的需求,並尋求創新解決方案、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站在醫療創新的角度來看,就是希望第一線的人能夠看到病人的需求或是醫療制度的缺口,再來研發或設計,並進而推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
台灣發展醫療科技的關鍵因素:人才、人才、還是人才
瞿志豪強調,產品開發的價值常常不在產品技術本身,而是如何能為系統的整合帶來解決之道,在這個部分,就需要仰賴在第一線人員的觀察,看到病患的需求,以及整個醫療體系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以醫療器材產業來看,往往就是負責臨床的醫生最能夠掌握關鍵因素。
而台灣發展醫療科技的優勢之一就是人才濟濟,主要是因為健保制度的關係,醫生的工時越來越長、所得卻不見得越來越高,所以越來越多站在第一線的醫生或是接觸臨床環境的人才紛紛投入醫材的新創。
「醫生投入創業,這個趨勢非常好,因為醫生有聰明的腦袋又有臨床的實務經驗,如果能夠專注在數位醫療上面的話,整個產業未來發展空間更大。」瞿志豪說。
瞿志豪很早就看到台灣發展創新醫療的優勢,因此他很早就投入相關產業的發展並擔任天使投資人協助並扶植醫療科技。
看前景而不是看現況,創業創新更要展望未來
站在創投業者的立場,瞿志豪強調,台灣多數的創投著眼於一家公司的擴充期,也就是在公司的產品已經研發完成,並有小型營收、業務量及公司規模預期在一年內快速成長時才會出手投資。
但橡子園在台灣投資的重點跟一般創投不一樣,橡子園投資的對象主要是早期的創業者(Early Stage),彌補台灣早期投資不足的缺點;同時,橡子園的合夥人都是創業家出身,比較了解創業過程會遇到的困難,所以願意承擔投資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