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大忌:用直覺做決定,是商業運行風險最高的繆思

Ted 自主性 職場力 演講 新創 熱情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作為一個在商場上做決策的人,應該要用什麼作為判斷標準?那作為一個新創公司創辦人,應該怎麼做出最好的決定?看興趣還是看熱情?其實都不是,你需要從「買單」這個角度看事情。(責任編輯:陳伯安)

當你能證明自己的產出有人願意買單時,才應該去追求更多的自主性。

追求極度自主的創業家二○一○年,德瑞克.席佛斯(Derek Sivers)在一場 TED 演講中暢談創意與領導力。

創業者席佛斯:「領導者需要有勇氣獨自站出來,即使看起來很可笑,也不以為意。」

演講開始不久,他播放一段戶外音樂會的影片。影片中有一名年輕男子打著赤膊,獨自起舞,旁邊的觀眾都坐在地上,好奇的打量他。

席佛斯說:「領導者需要有勇氣獨自站出來,即使看起來很可笑,也不以為意。」不久,第二個年輕人也加入第一個男子,開始舞動身子。

「現在來了一名追隨者,他有個關鍵作用,把那個孤獨的怪咖轉變成領導者。」隨著影片的播放,又有更多人加入他們,一起舞動。接著,又有更多人加入。等影片播放兩分鐘後,跳舞的人已經變成一大群了。

「各位!群眾運動就是這樣形成的。」

這時,全場起立為席佛斯鼓掌。他鞠了個躬,隨即也在台上舞動了起來。

沒有人會說席佛斯是個隨波逐流的從眾者。他在職涯中屢次扮演「率先起舞者」的角色。他一開始為了盡可能掌控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冒了很大的風險。他那樣做時,使自己看起來很像獨自起舞的「孤獨怪咖」。不過,他的職涯中,總是會出現第二個舞者來印證他的決策,最後會有一大群人加入,證明他的冒險行動是成功的。

他的第一個冒險行動發生在一九九二年,當時他辭去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s)的大好工作,開始全職投入音樂事業。席佛斯演奏吉他,並和日本音樂家兼製作人坂本龍一一起巡迴演出,整體來說,席佛斯的音樂生涯發展得相當出色。

他的第二個冒險行動是發生在一九九七年,那年他創辦了線上音樂商店「CD 寶貝」(CD Baby),在網路上幫獨立樂手販售 CD。在那個 iTunes 尚未誕生的年代,CD 寶貝滿足了獨立音樂人的重要需求,公司開始蓬勃發展。二○○八年,席佛斯以兩千兩百萬美元,把 CD 寶貝賣給了製碟者公司(Disc Makers)。

職場生涯發展至此,一般傳統觀念認為,席佛斯應該搬到舊金山市郊,住進豪宅,變成天使投資人。但席佛斯對傳統思維向來毫無興趣,他把出售公司的收入都捐給慈善信託,用那個信託基金來支持音樂教育,他自己則是靠法律允許的最低利息生活。

掌握自己職場與人生的自主性

接著,他賣掉一切家當,開始環遊世界,尋找有趣的地方過日子。我聯絡上他時,他正在新加坡。他說:「這個國家感覺無拘無束,毫無羈絆,可以把這裡當成四處探索的基地,我很喜歡這樣。」

我問他為什麼要住在國外,他回答:「人生在世,我依循一條生活原則:什麼事情很嚇人,我就去試試看。我已經住遍全美各地,對我來說,住在另一個國家是很嚇人的事。」

席佛斯騰出時間閱讀、學習中文、環遊世界,最近他把精力放在一家新公司上:麻活(MuckWork)。這家公司的服務讓音樂人把無趣的任務外包出去,以便專注於創作。他之所以創辦這家公司,是因為覺得那個概念很有意思。

我對席佛斯很感興趣,因為他熱愛自主性。他在整個職場生涯中,常為了在工作內容及工作方式上獲得更多的自主性而做出重大冒險,不時面臨很大的阻力。

而且,他不僅熱愛自主性,也成功取得了自主性。所以我特地打電話去新加坡訪問他,以了解他究竟是怎麼辦到的。我也進一步請教他,他是以什麼標準來決定要不要投入或放棄某項計畫。簡言之,我想了解他是以什麼藍圖為行動指南,迴避前兩章所提到的自主性陷阱。

幸好,他的答案不僅簡單,還出奇的有效。

在決策上,金錢可以成為有效的判斷標準

我向席佛斯說明我的問題,他一聽就明白了。

「你是指有沒有一種內心演算機制,以避免執業二十年有成的律師哪天突然說:『我好喜歡按摩,我要去當按摩師。』,是嗎?」他問道。

「沒錯!就是那個意思。」我回應。

席佛斯沉吟半晌。

「我內心有一條金錢原則,凌駕其他一切人生原則。」他說,「那就是:做有人願意

買單的事情。」

席佛斯清楚說明,那和為了想要有錢而去賺錢是截然不同的。別忘了,這個人出售公司後,不僅捐出兩千兩百萬美元,還變賣了一切家當。他解釋:「錢是中性的價值指標。賺錢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有價值。」

他也強調,嗜好顯然不適合套用這條法則。他說:「假設我想學潛水,因為我覺得那很有趣,但沒有人付錢讓我去學,我也不在乎,反正我還是會去學。」但是換成影響職涯的決策時,金錢就是判斷價值的有效標準了。「如果你很難為某個想法募資,或是必須以其他外務來支應那個想法的實現,那你就需要三思了。」

席佛斯的職涯向來是追求發展創意的事業,乍看之下,似乎和金錢這種俗不可耐的東西沾不上邊。但是,當他從這個內心演算機制重新講述他的事業發展歷程時,一切突然顯得合理極了。

例如,他的第一個冒險行動,是在一九九二年轉行當職業音樂人。席佛斯解釋,他一開始只利用晚上及週末的業餘時間投入音樂。「我一直等到音樂創造的收入比正職還多,才辭掉正職。」

他的第二個冒險行動是創辦 CD 寶貝。同樣的,他等到累積了一群主顧客,得到不錯的獲利後,才全心全意投入那項事業。「大家常問我,創業資金從哪裡來。」他說,「我告訴他們,我先賣掉一張 CD,讓我有足夠的錢再賣兩張。」

如今回顧起來,席佛斯爭取自主性的歷程依然很大膽,特立獨行。但是,由於他的內心演算機制是只做有人願意買單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回顧那些行動時,風險就沒那麼大了。這個概念實在很重要,我認為值得為它取一個正式名稱:財務可行性法則。

不應用興趣判斷決策價值,而是用「有沒有人願意買單」決定

判斷你該不該去追尋誘人的目標,以便爭取更多自主性時,你應該先證明有人願意為那件事買單。找得到證據,就繼續去追求;找不到證據,就別再多想了。

我開始深思這條法則時,發現這條法則一再驗證了那些成功取得自主性的實例。理解這條法則時,請注意「願意買單」的定義。在有些例子中,它是指「顧客為某種商品或服務付款」的字面意思,但它也可以是指成功獲得貸款、獲得外部投資,或者更常見的是,說服某個雇主雇用你或付錢請你做事。一旦你賦予「願意買單」這種廣義的解讀,就會發現這條法則無處不在。

以紅火農場的雷恩為例。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人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忙亂,想要買地務農為生,但他們大都失敗了。雷恩之所以不同,是他先確定大家願意為他的農場經營買單,才放手嘗試。

更進一步說,由於他不是高收入的金融從業人員,買第一塊農地需要跟麻州農業服務局貸款。想申請貸款並不容易,需要提交詳細的商業企畫書,證明你真的能靠農場賺錢。當時雷恩已有十年的農作經驗,能夠提出有力的論點。

露露也是說明這個法則的絕佳實例。在她的例子中,「願意買單」是指她的薪水。她判斷是否該爭取更多自主性的方式,是看她提出要求時,有沒有人願意雇用她或繼續付她薪水。例如,她的第一個重要行動,是要求公司讓她每週只上班三十小時。她知道老闆一定會答應,因為她有足夠的職涯資本。

在之後的工作中,露露之所以敢跟雇主協商三個月的休假,或要求以自由接案的方式工作,也是因為她知道雇主不得不接受那些要求。如果她沒有充足的職涯資本,雇主大可叫她走人。

相反的,你看那些爭取自主性的失敗例子,通常會發現他們忽視了這條法則。以前面提過的小珍為例,她抱著網路事業可以支持她四處冒險的籠統概念,貿然從大學休學。她如果認識席佛斯,應該會暫緩衝動,等到能證實自己可以靠網路賺錢以後才行動。

財務可行性法則可以幫她迅速判斷,因為她只要做簡單的實驗就會明白,被動收入型網站根本是迷思,而不是事實。這樣一來,她就不會衝動放棄學業了。這不是說小珍一輩子只能屈就無聊的工作,這條法則可以給她一套架構,讓她持續探索不同的冒險遠景,直到找到切實可行的方向。

WL061_深度職場力_立體書封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深度職場力:拋開熱情迷思,專心把自己變強! MIT電腦科學博士寫給工作人的深度精進指南》,由 天下文化 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Youtube。)

延伸閱讀

美國爆紅的「Big Dick Energy」,如何讓你的職場人生過關斬將?
【工作面試指南】找工作找到懷疑人生?徵才條件滿足 80% 就投履歷吧
能否與「機器」共處,將決定你未來 5 年的職場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