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小米 IPO 後,結果不同反響。總共 11 萬人認購,凍資有 1,120 億台幣。
但這不禁使人猜想,為什麼小米每股的最終定價會在 68 塊台幣之少?如果上調一點,可以獲得的資金不就更多了嗎?理由會是什麼?(責任編輯:陳伯安)
小米公開招股於 6 月 28 日中午截止,共獲約 11 萬人認購,超額認購逾 8 倍,凍資約港幣 230 億元(約台幣 1,120 億)。小米在香港的 IPO 發行價最終定在每股港幣 17 元(約台幣 68 元),為小米承銷商此前給出的港幣 17-22 元(約台幣 68-88 元)招股價區間的下限。為何小米選擇下限定價?
小米面子還是要有,下限定價怕的是股票「破發」
趙璞認為,雖然超額認購逾 8 倍,但機構投資者的認購價格普遍位於區間中下,甚至有機構給出港幣 18 元(約台幣 72 元)的封頂價格。箇中原因,或有市場擔心老股東和員工大舉拋售老股套現,讓公開市場做接盤考量。
小米估值已超越蘋果、特斯拉
此外,宏觀環境的變化也不容忽視。趙璞表示,上半年美元走強、美國聯準會(Fed)持續升息,香港的流動性不斷收緊,6 月港銀同業拆款利率(Hibor)已創下 10 年最高點;同時 2018 年上半香港 IPO 數量居全球首位,募資超過港幣 500 億元(約台幣 2,000 億),進一步收緊流動性,影響小米的估值和認購價格。
香港券商人士表示,港股 IPO 價格由承銷商和發行人根據認購況確定,承銷商會給出估值區間,港幣 17-22 元對應的就是小米 539 億至 697 億美元(約台幣 1 兆 6,170 億至 2 兆 910 億)估值的價格,此估值區間離最初的估值相去甚遠。
此前,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銀行、中信里昂證券、瑞信等多家機構普遍給出 800 億至 940 億美元(約台幣 2 兆 4,000 億至 2 兆 8,200 億)的估值。
但就目前 539 億至 697 億美元的估值,市場依然覺得貴。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說,小米的獲利模式尚未被證明,估值已經超過國際上頂尖的高科技公司,包括蘋果、特斯拉等。他認為「小米還是在講故事,但讓投資人買單是另一回事。」
小米 IPO 發出 21.8 億股股份,會收到 1,482 億台幣資金
與 A 股不同,在香港 IPO 的公司沒有最高 23 倍本益比(PE)的限制,全由市場來自由定價。
招股書顯示,小米此次在香港首次公開招股計畫發售 21.8 億股股份,其中 65% 屬新股,35% 為舊股。小米計畫於 7 月 9 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若按港幣 17 元的價格,意味著小米將募集到 47 億美元(約台幣 1,482 億),2018 年預測本益比為 39.6 倍,2019 年預測本益比為 22.7 倍。
(本文經合作夥伴 鉅亨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小米IPO〉這些背後原因 讓小米IPO選擇17元下限定價〉。)
延伸閱讀
小米是「硬體公司」還是「網際網路公司」?不同結果將讓估值瞬間差 6000 億台幣!
定位不明投資人不買賬,小米 IPO 一片慘澹還出現「取消認購」
中國最大折價券平台「美團」將 IPO,估值 1 兆 8000 萬台幣成小米後的下個新創巨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