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身為小國有資源侷限性,科技部要如何透過「小國大戰略」思維,翻轉台灣未來?

人工智慧發展正夯,台灣獲得包含微軟在內多家企業青睞,設立研發中心,又該如何看待現今市場上與其他國家的競合關係?

「微軟 AI 研發中心」於今年(2018 年)一月正式成立,目標在 5 年內於台灣招募超過 200 人的 AI 研發團隊,這又讓台灣在全球 AI 研發市場中出現什麼樣的地位轉換,科技部的「小國大戰略」有機會結合這股趨勢能量,帶領台灣一飛衝天嗎?

《科技報橘》與姊妹站《報橘》本次特別邀請科技部長陳良基、微軟大中華區人工智慧負責人暨台灣微軟行銷營運長趙質忠來到我們的直播節目,和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如果沒有參與到直播的過程也沒關係,我們為大家準備了直播的錄影與重點摘要,歡迎大家有空一起來看唷!

重點回顧

科技部的「小國大戰略」:資源投注最優先地方,發展 AI 生態系

科技部在規劃 AI 相關政策時,以「小國大戰略」作為政策規劃方針,有效的把資源投注在最優先的地方,並且確認台灣的 AI 發展目標:發展 AI 生態系。

發展之初,科技部思考了 AI 生態系的成員為何,每個成員需要的資源與優勢為何,從中去調配資源。在評估狀況後,決定以小國大戰略的三部曲「找夥伴、打群架、結交盟主」給生態系夥伴共同目標、集中能量,提升台灣 AI 生態系的戰力。

至於如何發展?在這方面,科技部長與台積電的張忠謀董事長都有共識,透過串連資源的方式,對台灣來講發展最有利基。兩位都體認到各國都會把 AI 當成國家發展的核心能力,也會提升各行各業的生產力。

從國際合作的角度來講,台灣雖是小國,但是若能從國家到企業都能從合縱的思維來找 first tier 的合作夥伴,儘早找到合作夥伴一起發展 AI 就能佔得先機。1980 年代左右 ICT 產業發展,當初政府政策配合,民間產業也抓到潮流大鳴大放。市場資金投資與當時的矽谷投資趨勢相符,那時的台灣是隨著國際的角度發展的。

AI 發展不應自己上,而是要「打群架」

從全球現在的分工佈局與資金流動,微軟大中華區人工智慧負責人趙質忠認為,微軟即使已是全球的大企業,但是在 AI 發展上也是要採取「打群架」的方式,來擴充 AI 應用與技術的可能性,這時候的原本的商業競爭關係,也會因為要發展 AI 而變成「競合關係」。地域性的競合與商業佈局,會讓小國也有後發先至的機會。

舉例來說,趙質忠認為台灣的優勢在於製造業在於東南亞的佈局其實很久,東南亞也是現在科技創新發展的熱區,Google、Amazon、阿里巴巴都在那裡佈局,台灣該如何運用產業早就在東南亞佈局的優勢?

趙質忠指出,台灣其實人才在國際市場上深耕許久,新加坡、印度、東南亞等地許多企業的主管、經營者都是來自台灣的工作者。

科技部推動 AI 創新,從學生開始培育人才

科技部上週(6 月 28 日)帶了九個新創團隊到新加坡參加 Echlon 新創大展,媒合當地的合作夥伴與潛在投資人,在這樣國際交流的展會機會下,串連台灣的創新動能與國際同軌。

科技部推動「AI 創新研發中心」希望培育新型人才,但是企業普遍仍採取觀望狀態,沒有太多的動作。科技部長認為要推動這樣新型態的人才戰略,如果從學生開始就能開始培育,讓學子從學中做、做中學,可以開始熟悉這樣的國際浪潮,對台灣的未來才有潛力,從學界先行的方式,可以開始佈局三五年後的人才培育佈局潛力在哪裡。

科技部認為,智慧製造會是一個可發展的立基點,再來是各行業的智慧創新,最後是智慧醫療等 AI 的導入。之所以會先從智慧製造開始,是因為 AI 離不開我們核心的半導體產業,加上物聯網浪潮發展也離不開硬體與軟硬整合,因此科技部長認為台灣不管怎樣,在國際發展 AI 都有一個很獨特的角色在。

微軟:產業 AI 化、AI 產業化

微軟強調產業 AI 化與 AI 產業化,舉例而言,微軟使用了 AI 幫南部螺絲廠提升生產良率,以及預防性的維修。回頭來看,微軟在台灣成立台灣 AI 人才中心其實就是希望培育以及結合產業、學界的兩邊動能,一起從 AI 能量提升。

不但業界,學校也要一起配合。微軟的 AI 人才研發中心,微軟看中台灣製造業相對的優勢,也看到可能的軟體潛力。台灣這饋土地,在微軟佈局中的角色是:中心已經雇用 50 個人,碩士博士都有,也有不少本科生。數據上面,台灣雖然投資好像低,但很多的投資是藏在後面的(比如硬體公司裡),是官方數據看不到的能量。

不是理科生,也能加入這波浪潮

我不是理工科,我可以做什麼?

是不是要先學寫程式?

趙質忠覺得,台灣太過專精技術,應該更專注市場的、人文方面的應用。「程式、技術這東西需要基本的了解,關鍵是,透過你對市場、客戶的觀察,你能夠提供什麼應用?」

賈伯斯也不是理工男,他的強項就是把技術的應用、簡化推到極致。

因為使用簡單,市場才更接受。

台灣優勢在於人才

科技部長認為,微軟來台投資的重大意義,第一個是「人」。

像微軟這樣的 First Tier 來台,是個很大的指標,讓大家相信台灣的人才優勢,是存在的——部長希望有更多像微軟這樣的 First Tier、領先者都來台灣,他們如果不來台灣,對他們來說也是損失;台灣對這些巨頭來說,是重要的合作夥伴!

「讓產業 AI 化」是微軟首要思考的。台灣有許多隱形冠軍,但競爭對手都在外面,台灣傳統產業需要知道怎麼轉型。微軟其實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好東西,他們宣布 AI 計畫後,大家才知道微軟其實已經研究 25 幾年了。

趙質忠說:台灣現在有許多傳統產業是二代接班,這也是公司轉型的契機。他們都認為,第一代在意效率與成本節約,還有台灣市場;但第二代很多跳脫節省成本的概念,他們更在意創造新的價值,然後走出去。這幾年是台灣很重要的關鍵時間,我們有半導體優勢,如何把新的思維讓台灣產業有本質上的改變,很重要!

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擬訂全新法律超前世界

科技部長表示,台灣中小企業現在最重要的三個問題是接班、轉型、升級,所以我們現在很致力於如何讓二代順利接班。我們高科技很強,還有很強的人文底蘊,這些特質讓我們轉型能夠更容易成功。也因此我們一定要讓這些中小企業,更知道底層最新技術、工具,如何使用。

趙質忠也提到,以醫療 AI 轉型來說,每個醫院會遇到的問題不一樣,科技流通快速,資訊在網路上都有,所以我認為現在其實是百花齊放的發展時段。AI 只是工具,重要的是,應用上的情境與附加價值是什麼。

台灣在相關法條上的確比較落後,但這反而讓台灣有機會超前。以人臉識別技術來說,微軟一直希望能探討、希望有個數位日內瓦公約。當系統存在不自覺的偏見時,屆時就會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微軟希望,數位日內瓦公約可以確保降低技術上造成的偏見問題。

來賓與主持人介紹

來賓:科技部長陳良基

曾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台大學術副校長、台大創創學程主任。過去在台大擔任副校長時期,曾組成創聯會、開辦創意創業學程,被認為是「台大創新推手」,產官學經歷豐富,也被譽為是有史以來最挺新創的科技部長。

 

來賓:微軟大中華區人工智慧負責人暨台灣微軟行銷營運長趙質忠

微軟大中華人區工智慧負責人,身兼台灣微軟行銷營運長。國中畢業後即赴加拿大求學,2000年取得美國杜克大學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雙重學位。曾於 Cisco 負責軟體研發工作,2008 年加入香港 Oracle,負責中介軟體銷售業務。2013 年加入微軟,並於2018 年 8 月兼任台灣微軟行銷營運長,成為台灣地區微軟未來營運及行銷的新舵手。

 

主持人:TechOrange 與 BuzzOrange 總主筆張育寧

台大經濟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擁有 10 年平面媒體報導與管理經驗、7 年網路軟體型態新媒體經營與管理,帶領新型態小型媒體編輯團隊攻下 Alexa 台灣前 60 大網站 ,擅長網路媒體議題設定與社群發展、互動式垂直社群經營、精準會員內容溝通、全媒體跨多螢內容編輯、網路社群媒體企業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