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兆台幣估值接近砍半,小米股價的「有夢最美」

3 兆台幣估值接近砍半,小米股價的「有夢最美」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小米宣布,在香港開始 IPO(股票上市募股)了,但原本估值得 3 兆台幣,根據路透社的消息已經被壓低到只剩約 1.6 兆,估值近乎砍半。

但這樣的落差視如何而來,背後又代表了什麼?本文作者羅毓嘉為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畢業,他提出了對小米 IPO 的六點分析,為何小米股價會與預估的值差距這麼大。(責任編輯:林厚勳)

一、要買小米的股票,必須是因為,它很便宜。

最近,手機商小米的香港上市案就要開始募股了。或許小米並不希望自己被稱為手機製造商,而更希望市場稱呼它生態系平台,或者物聯網公司——然後,在香港上市案當中,給予它比手機製造商更高的估值。

不過,沸沸揚揚講了大半年的香港上市案,小米的預期估值從原先喊的 1000 億美元(約為台幣 3 兆元)一路往下修正到 800 億美元、700 億美元,最新一波,根據路透社消息,低端甚至低至 550 億美元(約為台幣 1.66 兆元)。

這相當於小米在最近一次的上市前私募的估值,540億美元(約為台幣 1.63 兆元)。

有個基金經理人說,人們買小米不是因為它的品牌,而是因為它很便宜。就像香港灣仔的那些 3C 賣場一樣。如果要買小米的股票,也不會是因為它是小米,而必須是因為,它很便宜。

二、不要聽資本說了什麼。要看它做了什麼

雷軍說,小米手機的淨利率絕不會超過 5%,若有多的,就拿來回饋消費者

TO 延伸:【厲害了,我的雷】小米董事長雷軍超狂保證:硬體利潤永不超過 5%

有人說,小米的手機之所以能夠「讓利」,是因為它在中國發展,講究的是先把市場做大再說。先把市佔率卡下來再說。然後,再去思考如何從這些「死忠的消費者」身上,尻出錢來。這樣想當然很對,小米的「物聯網」產品銷售佔集團銷售額比重不斷上升,毛利率也終於從負值提升到今年首季的 8%。只是 8%。它向資本圈錢,再把這些錢「回饋」到消費者身上。

而它的產品真的一點都不貴。只是這樣圈錢,當所有產品都已被窮盡,我想不透的是,它未來上市了,要怎麼說服所有的投資人,集團毛利率有機會獲得提升。

台灣有篇報導說,未來只有一種產業,叫做服務業。那篇文章以小米等等販賣忠誠度的產品為例,說「企業若無法找到認同價值的人,殺價競爭只會更慘烈。」又說,「做牙刷的飛利浦與賣吸塵器的 LG,不會想到對手竟是一家手機商。」

當然企業如果找不到認同它價值的人,殺價只會更慘烈。

不過若企業本身的價值就是殺價,那又另當別論。不要忘了,小米就是率先跳下來玩殺價遊戲的人。

當所有的產品毛利率都只是8%,或者10%,或者15%好了,我想不通除了先把所有對手用殺價競爭玩死玩殘,然後再來獨佔市場坐地起價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完成像雷軍所說的,「小米厚道了一百次,第一百零一次能賺錢的時候不厚道了,那小米到底是厚道還是不厚道?」

到了能賺錢的時候——還有什麼厚道不厚道的?賺錢的,才是英雄。

有句話說,不要聽資本說了什麼。要看它做了什麼。

三、用向資本募來的錢,「燒資本」玩殘對手

用向資本募來的錢玩殘對手當然是老招。

靠免運費打得台灣電商苦哈哈的蝦皮購物,背後的金主新加坡商 SEA Limited 手握中國資本;在比資本主義更資本主義的社會國家比如說中國,「小藍杯」瑞幸咖啡的創辦人錢治亞,就是先募到了 10 億人民幣,然後大聲嚷嚷說自己要幹掉星巴克。

靠的是什麼?是補貼,是買一送一,是「燒資本」。瑞幸最近甚至對星巴克提告,壟斷咖啡市場與妨礙競爭。在廣大的咖啡市場告一家零售商壟斷。讓人不由得嘴角上揚。

TO 延伸:【為打敗星巴克誕生】中國小藍杯咖啡獨特商業經,取消現金交易是第一步!

然後另一廂,錢治亞説,「瑞幸咖啡已經做好長期虧損的準備,」六月的新一輪融資已經箭在弦上。

是的,一月才成立的瑞幸咖啡,10 億人民幣已經燒完了。

四、小米,有賺錢嗎?

這是我的偏見。但在中國做生意,許多人求的不過是募一大筆錢,靠補貼把競爭者都玩殘,然後市場就全拿了。公司有沒有賺到錢已經不重要,先從資本市場圈錢才是王道。他們甚至不必搞壟斷,只要競爭者沒有了,市場自然就是你的。

但是圈了錢,然後呢?

蝦皮購物有賺錢嗎?瑞幸咖啡有賺錢嗎?

小米,有賺錢嗎?

五、台灣新創零售服務業沒有更好,說不定還更惡質一些。

當然台灣人也不要笑別人,人家是向資本市場圈錢。台灣的新創零售服務業呢,則是向加盟主圈錢。

沒有更好,說不定還更惡質一些。

六、有夢最美。真的。

資本的故事,全球大抵說起來都是差不多的。尤其在網路時代,透過高額補貼——以及「人是英雄錢是膽」的資本準則——獲取爆發式的擴張,在中國的網路資本主義領域,更是典型中的典型模式。

但這樣的模式,連說辭也越來越見千篇一律:「物聯網」,「大數據」,「AI分析消費者行為」,「網路集客」⋯⋯彷彿網路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目的。但網路,應該是工具,是過程,而不是終點。產品與服務的銷售,最終還是應該回到創新、品質、與技術的鑽研。像iPhone之於蘋果,像 3 奈米半導體工藝之於台積電,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之於羅浮宮。

而毛利率 47%–50% 的台積電一年賺 100 億美元——剛好是小米原預計透過香港上市從資本市場募集的金額——它的市值「只是」1900 億美元。

小米用的,甚至是台積電所生產的晶片。

資本是盲從的,但資本也是雪亮的。資本的盲從在於,每一個基金經理人,如果不在小米下單,就會被自己的老闆問——它是小米啊,你為何不去認購。資本的雪亮則是在於,獲得中國 A 股散戶追捧的郭台銘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已經被賣得一屁股。

不要看資本說了什麼,要看資本做了什麼。

是的。不管小米說自己是系統商,是生態系,是物聯網服務商,都很好。當它的估值已經被修正到了第一上市的樓地板540億美元,就意味著,在資本的眼中,小米不多不少,就是一家如假包換的手機製造商。

有夢最美。真的。

關於作者 羅毓嘉

宜蘭人,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在資本市場裡討生活。寫點詩,寫點散文,著有《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等七本書。

─ ─

(本文經 羅毓嘉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刊載於羅毓嘉個人臉書,首圖來源:WIKIMEDIA,CC Licensed。)

其他你應該會感興趣的相關報導

【為打敗星巴克誕生】中國小藍杯咖啡獨特商業經,取消現金交易是第一步!
小米上市前分析:財報連賠八年,不是說銷售量很好怎麼還會虧?
【厲害了,我的雷】小米董事長雷軍超狂保證:硬體利潤永不超過 5%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