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7 紐約 IPO 慘遭滑鐵盧:敲鐘後無交易紀錄,出了什麼事?

由知名創業家黃立成所成立的 M17 娛樂集團,憑藉著旗下的「17 直播」在台灣打響知名度,並且勢如破竹的進軍美國,申請 IPO,並且於上週(7 日)於美國紐約股市(NYSE)敲鐘,看起來是一個很成功的故事。

除了一件事情:敲完鐘之後,就沒有然後了。

M17 敲鐘上市,卻無任何交易紀錄

在台灣時間 6 月 7 日晚間九點半,M17 正式於美國紐約證交所敲鐘上市,然而最終 M17 集團卻對外宣布「由於交易持續停在(紐約時間)10:08 無法交易」,相關 IPO 流程等於沒有正式走完,因此在進一步消息前,M17 團隊只能保持緘默並取消原本要舉行的媒體聯訪記者會,這讓台美兩地的記者們一頭霧水。

而從 7 日至今,M17 集團或是任何相關人士都沒有發布任何聲明,也讓整件事情更加撲朔迷離。許多人開始猜測,是否是發生了什麼重大問題。

由於美國證交管理委員會有一個「緘默期」限制,未經許可的狀況下所有相關人員是不得任意對外發言的,也因此有人猜測,是否是因為募資金額出現問題,或是證交所出現了技術障礙而導致的。

募資縮水,1.15 億美元縮到剩下 6010 萬美元

根據多家外國媒體的報導表示,M17 集團原本預估的募資金額高達 1.15 億美元(約為台幣 34.3 億元),但在評估期間不斷地縮水,最終到上市之前這個數字一路縮水到了 6010 萬美元(約為台幣 17.9 億元),等於是比原本最初的預估縮水了近一半。

一般認為,這樣的走勢是一個投資人的觀察目標,顯示了一間公司對自己的前景太過樂觀,因此在預估上喊出了超過現狀的金額。

M17 的經營隱患

除了上述的金額問題外,M17 集團其實也有一些令人擔憂的經營隱患。

首先,就產品使用者的角度,M17 集團最知名,也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自家的 17 直播了,然而根據 M17 自己提出的數據顯示,在直播平台當中花錢買禮物給直播主的使用者 Top 10 ,所花的錢就佔據了直播總營收的 11 %,平均一個人約為新台幣 1300 萬元,除了消費力驚人的展示外,也顯示出了這種營收的一個風險。

因為,這些送錢的人都是跟隨著一些特定直播主的,若是有直播主離開平台,這些 Top 10中勢必也會有人跟隨直播主。在花錢對象並非 17 直播平台本身,而是平台上的直播主的狀況下,很難保證這個佔了超過一成收入的 Top 10不會走掉,而且根據這個佔比來看,任何一個人走掉,對 17 直播的收入都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再來,就集團的未來發展而言,要解決上述問題,除了想辦法增加直播主外,就是開創其他的營收管道。針對前者,17 直播於 2018 年第一季就增加了超過 2300 位直播主加入平台,成長數字顯著,然而在使用者的增長方面卻不如直播主那般順利,在成長動能停滯的狀況下,想要有更多的使用者加入,就必須投入更多的資金。

針對後者,M17 集團目前也正積極發展自有電商 Cello Cello ,希望能夠拓展不同的營收管道,然而目前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

由上述狀況可以看出,M17 集團目前的主要營收依賴的是一個相對不穩定的 17 直播收入,且為了維持這個最大收入來源,集團也必須投注相當大量的資金,燒錢的速度快,卻只靠相對不穩定的收入來源,若是能借鏡一下中國不久前的直播大混戰,各家直播主各種被挖角的狀況很難說不會發生在現在的 17 直播上,屆時要怎麼因應,還考驗著 M17 集團的反應能力。

圖片截圖來源:M17 官方網站

AppWorks 林之晨:宏觀角度看 M17,應當肯定

不過,雖然有上述的隱憂,依然也是有人看好 M17 集團的發展,知名 AppWorks 共同創辦人林之晨就是一例。

林之晨曾公開表示肯定,認為紐約證交所是世界上知名的高級資本市場,只有強者才能加入,因此台灣企業能夠在紐約證交所 IPO,本身很值得大家為他們鼓勵。

另外,因為有人提出過,17 直播本身沒有技術能力,林之晨也有不同意見。他認為,17 直播自家肯定是有獨門技術,才能將直播互動做到非常順暢,延遲控制在 3-5 秒內。

不管如何,在 M17 集團的官方聲明出面之前,一切都也只是猜測,但此次事件相信也會讓 M17 未來的發展,再添上一筆不確定性。

─ ─

參考資料來源:
《財經新報》:寫在 M17 重啟 IPO 流程前:你會投資 M17 嗎?
iThome:M17赴美上市出師不利?延後上市時程
Inside:M17 在紐約交易所敲鐘之後沒有報價與交易,疑 IPO 失敗或延遲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截圖來源:M17 官方網站。)

其他你會感興趣的消息

【抓到了,FB 學中國!】對嘴唱歌直播新功能,不就是屁孩最愛的「抖音」嗎?
台灣本土直播海外強勢推進,麻吉大哥帶領 17 半年成為日本第二大直播平台
Gogoro 將 IPO?證交所總經理證實主動接觸 Gogoro,或成台灣多元上市首例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