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過去的 10 年 ,中國不如今天開放、創新,雖然共產黨掌握話語及政治權,但中國的科技產業的雄心勃勃已經相等矽谷了。
曾經對互聯網視為威脅的中國政府,正在利用國內外大型企業的資本。
多年來中國企業在電信、無人機等行業,政府沒有過多的干涉,然而現在中國致力於在科技領域獨佔鰲頭,更試圖在研發方面直接引入私營企業的模式。
中國在《中國製造 2025》中提到要提升電動汽車、機器人、IT產業,也是造成中美關係緊張的因素之一。
政府與企業,精準得掌握人民一舉一動
科技業巨頭與中國政府合作,成立量子計算、AI 深度學習等研究室,中國已經加強了政府對互聯網技術的控制,對於那些可能會越界的公司,例如新浪微博、知乎,在論壇的話題越來越謹慎。
不久中國人民也能把他們在騰訊及阿里巴巴的帳號用作數位的身分證。
中國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平台微信,已經成為監控人們言行的重要工具;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也在幫助政府當局管理城市的交通。
警方也利用微信的母公司騰訊,監控街頭人群的一舉一動。
指派任務給企業,齊心為祖國效力
騰訊稱其雲服務幫助中國共產黨「規範簡化黨建工作」;阿里巴巴電商的競爭對手「京東」正在幫助軍隊物資採購「智慧化」升級。
去年 11 月阿里巴巴被指定為發展「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搜尋引擎巨頭百度將引領自動駕駛的汽車研究;科大訊飛被指派為發展語音識別系統。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研究中國技術發展的教授張太銘(Tai Ming Cheung)表示,中國這樣「指派任務」的方式,可能會扼殺了還未發展成熟的企業,阻礙其他領域的可能。
但是企業想要生存,必須要付出代價,美國科技業公司Google、蘋果、阿里巴巴,或是共享經濟霸主 Airbnb 想要進入中國市場也需要將用戶數據交給中國政府。
鳳凰衛視之前將一段採訪從網站下架,原因是搜尋引擎公司搜狗的首席執行長王小川在訪問中表示「如果你的本性是『我要自由,要跟國家唱反調』」那你現在可能比原來更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