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當矽谷巨頭都在想辦法提供開發中國家網路,美其名是為了公益,是為了落實網路正義,讓各國都能得到網路資源。
但背後的思維,其實包含著網路殖民主義,透過壟斷網路基礎建設,在第一時間攻城掠地,獲取更多新用戶。這是個值得反思的議題,我們的確應該讓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輕易使用網路,這是網路易達性的最初設計,但由矽谷巨頭提供的這些免費公益服務,是否也讓這些開發中國家的國民,失去了選擇的權利?(責任編輯:林子鈞)
為了讓偏遠地區人民上網,美國的科技巨頭們簡直是嘔心瀝血、前赴後繼。
繼 Facebook 的公司間組織 Internet.org、Alphabet 的氣球項目 Project Loon 之後,亞馬遜也加入進來。上週,人們發現亞馬遜悄悄推出了一款要讓印度偏遠地區人民能更好上網的手機瀏覽器,而名字乾脆就叫做「Internet」。
這個瀏覽器目前僅推出了安卓版本,且僅限印度地區。根據 Google Play 上相關頁面的介紹,這是一款「超輕」的瀏覽器,大小不到 2MB,讓用戶把更多手機存儲用於下載音樂、影片。此外,這個瀏覽器還有節省帶寬減少網頁載入時間的功能,正所謂「更好體驗,更小成本」。
另外,鑑於最近各類的用戶隱私事件,亞馬遜還強調了 Internet 的私密性,「它不會像其他瀏覽器一樣要求獲取額外授權或收集你的私人數據」。

和其他公司的各種高科技方式相比,做個瀏覽器畫風有些清奇。亞馬遜也特意強調了 Internet 這款產品的使命感,也借此加入了科技巨頭“讓世界都連上網”這個宏偉的目標中來。
雷聲大雨點小的各種高科技項目
各科技巨頭的類似項目中,Alphabet (Google) 的 Project Loon 開始最早。2011 年,公司內部實驗室 Google〔x〕開始孵化 Project Loon 項目,簡單來說,它的目標是通過可以飛行在平流層的熱氣球來搭建網絡連接點,為網絡不發達地區提供連網服務。Alphabet 通過和電信運營商公司合作,共享高速數據網絡頻譜,讓地面的通訊設備可以直接連接氣球提供的網絡,而信號之後在氣球網絡之間傳遞,最終回到地球上的全球互聯網中。
2013 年 6 月,Project Loon 的氣球們首次在新西蘭實驗飛行。據項目官網的介紹,Project Loon 的發射器可以每隔 30 分鐘安全地發射一個新的熱氣球,項目至今已經累計了 2500 公里的飛行里程。其中一個熱氣球在空中飛行了 190 天,是「存活」最久的一個。
不過,Project Loon 距離它佈滿全球以讓全世界都能享用高速網絡的目標還很遙遠。最近一次也幾乎是唯一一次真正的實際應用是去年 10 月。當時波多黎各遭遇颶風 Maria 襲擊,全地區斷電斷網,Project Loon 的熱氣球排隊出發,為當地提供了臨時網絡服務。2016 年,Project Loon 還在 Google 的開發者大會 I/O 上佔領了一個角落,後來再也沒出現過了……
Facebook 在 2013 年宣佈成立 Internet.org。最一開始,它是一個由 Facebook、高通、三星、愛立信、諾基亞等大公司組成的鬆散聯盟,成員相互之間沒有合作的義務,可能完全靠馬克.祖克伯的影響力。這個計畫的目標是「讓世界上沒有網絡的地區的數十億人能夠上網」。後來,其他公司沒有繼續參與,留下了 Facebook 自己。聽上去像是非營利組織,實際上 Internet.org 現在唯一的真實目標就是為 Facebook 的全球增長服務。
Internet.org 下設幾個項目,其中最主要的是無人機 Connectivity Lab 和 Free Basics。前者嘗試通過高空無人機、衛星以及激光等技術來為偏遠地區提供網絡,而後者則是與當地營運商以及網路平台謀求合作,以降低資費,為用戶提供最基本(當然包括刷 Facebook)的互聯網服務。
Facebook 為其研發的太陽能無人機命名 Aquila,它的無尾、長翼的設計讓它飛行阻力很小,太陽能動力讓它可以在6萬英呎的高空飛行很久。
和 Project Loon 相似,無人機的用法也是多架無人機在高空組網,無人機之間用自由空間激光通信技術互相傳輸數據, Facebook 宣稱這個激光傳輸帶寬已經達到 10Gbps。Facebook 將自己搭建數據中心時用到的科技與傳統光纖通訊技術結合,最終讓數據在空氣中傳輸達到光纖效果。
2016 年 Aquila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首飛,但未能正常降落。2017 年 5 月,Facebook 終於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起降試飛,然而飛行時長只有 1 小時 46 分,和宣稱的相去甚遠。和 Project Loon 一樣,在試飛之後 Aquila尚未有新的大動作,或許 Facebook 會在 5 月初的 F8 開發者大會上透露進展。。
Internet.org 的另一個項目 Free Basics,是一款手機 app,讓用戶免費瀏覽某些特定的、通用功能的網站,比如新聞、天氣、辭典、Google,以及——毫無疑問——Facebook。
簡單來說,Free Basics 和運營商、通訊技術公司以及資訊提供商合作,在這個 App 裡,不需要數據網絡(通常營運商額外收費)即可訪問。據官網介紹,Free Basics 目前已經在 63 個國家和地區推出。
(free basics 在 google play 商店的頁面)
如今看起來,這些剛推出時關注度極高的高科技項目似乎給人雷聲大雨點小的印象,至少目前還離真的帶來實際改變有些距離,反倒是像 Free Basics 這樣的更接地氣的方式,帶來的變化更加明顯。而亞馬遜似乎也看清這點,選擇了最為務實的方式,用一個簡單的瀏覽器先佔個坑再說。
違反網絡中立性原則
儘管這些科技巨頭的「天下聯網」計畫在推出時都以公益、慈善的面目示人(比如扎克伯格就曾形容,自己做 internet.org「只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但驅動每個項目的依然只能是商業邏輯,畢竟這些科技公司都是要盈利的。
Facebook 就將 Free Basics 視為一個訊息高速公路的入口。外界猜測的背後邏輯是:用戶嘗到互聯網的甜頭後,就會更願意為流量買單,更多地使用互聯網服務,最終仍然是帶來互聯網消費的擴張。
而 Alphabet 也曾表示,Project Loon 是一個能帶來 100 億美元(約 3000 億台幣)收益的生意。因為使用他們的氣球可以觸及運營商們現在無法觸及的區域,而且能省去他們去這些地方搭建鐵塔、鋪設光纖等的花費。
所以兩者所謂的慈善或者公益,在現階段都是以營運商或手機廠商買單的形式實現。
在一些網路設施不健全或是網絡不夠自由的地方,有不少用戶視這類項目為「救世主」,比如 Project Loon 經常被拿來當做「谷人希」的例子。但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來承擔這種公共屬性極強的任務,本質上難以避免利益衝突的存在。
更何況,這種項目很容易違反互聯網的網絡中立性原則,也即使用免費(本質上是價格戰)的手段吸引用戶到自己這來,造成互聯網服務市場上的不公平競爭。當巨頭們說「讓所有人連上互聯網」時,其實是在說「讓所有人連上Facebook/Google/亞馬遜」。
Facebook 的行為在印度引發關於網絡中立性的討論。最終,印度電信管理部門在 2016 年通過禁止歧視性資費的法令,以違反網絡中立性為由查封了 Free Basics,使其退出了印度。
最大的問題在於哪個網站能出現在 Free Basics 裡面,並不是由用戶的需求決定,而是由 Facebook 決定。「如果 Internet.org 控制了印度,Facebook 就成了看門人。」《衛報》寫到。
數位殖民主義
在發達國家市場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新興市場簡直就是一片未開墾的金礦。它有一個很直觀的名字:下一個十億市場 (The Next Billion)。
拿印度來說,根據印度網路和行動網路協會 (IAMAI) 的最新數據,印度的行動網路用戶今年 6 月預計達到 4.78 億,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用戶群。同時,印度的網路普及率仍然極低:城市地區普及率較高,為 59%,而郊區則僅僅為 18%。
印度就是科技巨頭們眼中典型的「新興市場」。而 Free Basics 和 Project Loon 們就以這些新興市場為落地和實驗的首選地。
然而不難發現,科技公司們看著這些地區尚未開墾的互聯網市場,就好像數百年前的歐洲人看著自己即將殖民的處女地一樣。
一個叫做 Global Vocies 的組織去年發佈報告批評 Free Basics,指責其在非洲國家運營的產品不考慮當地用戶的語言習慣,內置的絕大多數是西方互聯網產品,為本地化產品設置了太高的准入門檻。
該組織指責 Facebook,並非想讓更多人接觸到開放的互聯網,而是在把用戶培養成被動的西方公司的消費者。Global Voices直接指責這是“數字殖民主義”。
但是,不斷的指責和批評都沒能阻擋科技公司們發展這些計畫的決心。Google 企業架構調整成立 Alphabet,導致很多 [x] 計畫的項目直接破產,但 Project Loon 仍然活的好好的;Facebook 則在最財報中表示 Internet.org 已經幫助 1 億人連接上網,這其中大部分都是 Free Basics 的功勞,而如今,亞馬遜也為印度人帶來了“互聯網”。
科技巨頭們依然堅信他們在建造一個更好的世界,不過越來越多的人也會意識到:這世界終究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的便利都有代價,只是代價大小的問題。
–
矽谷巨頭,壟斷世界的巨型企業
矽谷沒有永遠的敵人:Uber 傳與 Waymo 談和解,共創無人車未來!
矽谷今年最重要的項目是什麼?看臉書和 Google 老闆旁邊坐哪個團隊就知道了
【矽谷工程師評台灣軟體產業】產品質量不一定是優先考量,老闆最希望看到員工每天坐在辦公桌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殖民主義正在數字時代重演:科技巨頭免費讓人上網究竟有何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