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部門慘遭「賜死」,只為了讓微軟「浴火重生」?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對許多人而言,微軟這間公司與旗下最知名的產品 Windows 可說是劃上等號,兩者密不可分,也因此,當微軟宣布「我們要撤掉 Windows 部門」的時候,許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微軟你瘋啦?也有人擔心,以後是不是就沒有 Windows 了。

不過別擔心,微軟沒有瘋掉,Windows 至少目前也還不會消失。那到底微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個重大決策後,微軟真正想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責任編輯:林厚勳)

提到微軟,人們首先想到的產品肯定是 Windows —— 一個存在了將近30年的操作系統。現在,Windows「沒了」,但微軟還在。

微軟 Windows 事業部負責人、供職微軟長達 21 年的老臣特裡 ‧ 梅爾森(Terry Myerson)即將離職,微軟近年來最大架構調整在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

梅爾森在 LinkedIn 發表了一篇長長的部落格文章,回顧了他在微軟工作 21 年的點點滴滴,他將於數月內離職,在微軟之外尋求新的篇章,並但並未透露具體去向。

微軟官網 Terry Myerson 職位已經變為前 Windows and Devices 事業部負責人。
微軟官網 Terry Myerson 職位已經變為前 Windows and Devices 事業部負責人。

Windows 沒了,雲端和 AI 來了

這次架構調整最大的變化就是 Windows 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業部存在,Windows、Office、Surface、Xbox 等核心業務併入體驗及設備事業部,其它的零碎產品,歸入新成立的雲端計算及人工智慧平台事業部。

Windows 是微軟成長為科技行業巨無霸的根基,與 Office 一道至今仍處在絕對的壟斷地位。上任 CEO 的第四年,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毫不猶豫地給它拆分重組了。

根據納德拉的公開郵件,微軟將會調整為三大事業部:體驗及設備、雲端計算及人工智慧平台、人工智慧及研究。

首先是體驗及設備事業部(Experience & Devices),微軟的 Office 業務還在這裡,但重心從桌面的軟體轉向了依賴雲端的 Office 365。最新的財報顯示,Office 365 企業業務營收增長 41%。

其次是雲端計算及人工智慧平台事業部(Cloud + AI),掌握著微軟所有的商業智慧和雲端計算企業級服務。

還有人工智慧和研究事業部,由華人沈向洋領導,這也是此次架構調整中變動最小的部,負責微軟人工智慧等前沿基礎技術的研究,加速技術研究的商業化進程。

在這裡,Windows 煙消雲端散,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慧和雲端。新任 CEO 的改革進行到了第四年,終於徹底地改變了微軟。

微軟從大眾面前消失了,但是離錢更近了

不過,納德拉好像把微軟給改「沒」了。因為從消費者層面,微軟的存在感在逐漸降低,無論是 Windows 系統的電腦,還是 Office 軟體,更不用說 Windows Phone 了。

但是,微軟比過去賺錢的能力更強了。回溯納德拉上任以來的諸多調整不難發現,微軟的重心開始更多地向商用和企業業務傾斜,更確切地說,是向雲端業務傾斜。

關於這位美國科技圈職權最高的印裔 CEO,無論是在媒體上還是在與微軟內部接觸的過程中,我們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評價:a Cloud guy。

這不是否定,而是稱讚。

在納德拉治下,微軟市值上漲了近三倍,突破 7000 億美元(約為台幣 20.4 兆元)。截止發稿時,微軟市值為 7027.6 億美元(約為台幣 20.5 兆元),為美國第三大上市公司,儘管近期市值曾被亞馬遜短暫超越。

2013 年至 2018 年微軟股價變化,其中納德拉自 2014 年 2 月起擔任微軟 CEO。
2013 年至 2018 年微軟股價變化,其中納德拉自 2014 年 2 月起擔任微軟 CEO。

在接替每次在大型活動上都大喊三聲「Windows Windows Windows」的史蒂夫 鮑爾默(Steve Balmer)成為新一任微軟 CEO 之前,納德拉負責微軟 Azure 雲端服務。從財報來看,Azure 已連續 10 個季度保持 90% 以上的高速增長。實際上這種高速增長的狀態自納德拉擔任雲端業務負責人時就開始了,也成了他最終全面掌管微軟的籌碼。

而他上任後就立即將原本的 Windows Azure 更名為 Microsoft Azure,迫不及待地讓 Windows 消失。

上一個因為這種轉變而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藍色巨人 IBM。1990 年代中期,郭士納領導的 IBM 自救成了一個傳奇。微軟的這次轉變從企業體量、轉型力度之大等多個維度上來講,都可以與之匹敵。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次調整更像是從組織架構和管理層層面落實納德拉在 2017 年 5 月份訂立的新戰略:

從「移動為先,雲端為先」轉變為「智慧雲端和智慧端」。

和 Azure 比起來,Windows 10、Surface 等消費類業務在財報中就表現平平了,增長率大多在個位數徘徊。同樣以 2018 財年第二財季(2017.10.01-2017.12.31)來計,Surface 業務收入增長 1%,Windows OEM 收入同比增長 4%。

納德拉在微軟 Build 2017 上。
納德拉在微軟 Build 2017 上。

這個行業不尊重傳統,只尊重創新

此時回看 2015 年 Build 開發者大會,那個越來越酷的微軟幾乎成了它近年來最高光的時刻。那是它距離消費者最近的一次,也是納德拉上任後「移動為先」戰略被執行得最徹底的一次。

時任微軟 Windows 事業部執行副總裁的梅爾森豪情滿滿地宣佈 Windows 10 推廣目標,三年 10 億台設備。彼時 Windows 8 失敗的陰雲端籠罩。

更激動人心的消息是,微軟宣佈了宏大的 app 生態擴張計畫,兼容 Android 和 iOS 應用,也就是 Project Astoria 和 Project Islandwood 計畫。

這些跨平台遷移、變相複製 app 生態的靈光乍現絲毫不亞於現在任何一個我們驚呼為黑科技的產物。當時「黑科技」這個詞還沒變得如今日般廉價。

當然,這兩項計畫最終因為內鬥、技術實現、體驗不佳等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胎死腹中。「移動為先」策略開始大打折扣。在新書《刷新》中納德拉毫不諱言 71.3 億美元(約為台幣 2084 億元)收購諾基亞(Nokia)是失敗之

TO 延伸:行動佈局策略錯誤、收購 Nokia 種下敗因,微軟手機業務整組壞光光

如今的它已經不再糾結於一城一池的得失,開始從應用端入手,以遍地開花之勢佈局移動端。現在你在蘋果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搜索微軟開發的應用,都有多達近百款,從它所擅長的 Office 移動端,語音識別助手 Cortana,再到日曆、launcher 等工具類應用均有覆蓋。

如今,除了 Windows 和 Office 這兩大壟斷性的平台之外,微軟還可以經由一系列堪稱行業標竿的 Surface 和 Xbox 硬體設備直接觸達普通用戶。

Surface 及硬體業務負責人,現微軟首席產品官 Panos Panay。
Surface 及硬體業務負責人,現微軟首席產品官 Panos Panay。

其中,Surface 作為一個誕生僅僅五年的業務,給曾經死氣沉沉的 PC 行業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創新的模版和對標標竿。得益於此,原 Surface 和硬體業務負責人 Panos Panay 任首席產品官,全權負責硬體業務和體驗,其職責範圍還覆蓋了整合 Windows、Office 軟硬體體驗。職權調整有點類似於喬納森開始擔任首席設計官,全權負責軟體和硬體設計、體驗。

不過上面這些令我們興奮不已的業務和產品僅僅是龐大的微軟的一小部分。

至此,納德拉花費四年時間擺脫歷史包袱,徐徐圖之,按照他自己的方式調教微軟這個巨無霸,而這恰恰符合微軟的長期利益。其實一切早就埋在了他 2014 年 2 月 4 日第一天就任微軟 CEO 時的全體郵件中:

這個行業不尊重傳統,只尊重創新。

最終他用肢解 Windows 的方式完成了對微軟的徹底刷新,並在此次大重組的全體郵件中重申:

擁抱我們的未來——智慧雲端和智慧終端。

─ ─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Windows 沒了,微軟活了 〉。)

更多微軟相關的趨勢消息

【說好的雲端優先呢】微軟 2017 年財報出爐,公司目標:AI 優先,其他次之!
【改寫微軟命運的暖男 CEO】3 年讓微軟市值爆增 7 .5 兆台幣,納德拉怎麼做到的?
微軟 AI 研發中心在台成立,要砸 10 億台幣投資、培育 200 名 AI 人才!
【Windows 手機宣告死亡】行動佈局策略錯誤、收購 Nokia 種下敗因,微軟手機業務整組壞光光
【尷尬癌爬滿身】蘋果 CEO 被逼用微軟 Surface 演講,他說:我不知該如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