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專才」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沒有「學歷」背書,你還剩什麼?
培養「跨領域」才能已然是處變而不驚的策略,本文將摘錄《學問全圖解:未來人才必備的跨領域基本知識》,作者將告訴你,時代劇變,百年前定義的「知識」及「基本能力」,都將全部更新。(責任編輯:鄧天心)
我們現在身處的環境已經產生劇烈的變化,是從前無法比擬的。只要使用 Google 搜尋,任何人都能閱覽專家發表的論文。講得極端一點,就連小學生也能接觸到最新的學術資料。
在這樣的背景下,
「考試成績」不堪用,「整合能力」是王道
- 首先是「語言能力」。
全球頂尖的知識是使用「英文」來交流,若想獲得這些知識,英文能力便是不可或缺的。
- 接著是「數學」。
這裡所說的數學,並非是指解出複雜算式的能力。而是指具備數學的邏輯與嚴密的思考能力,能夠理解身為現代文明基礎的資訊科技與計算機概論。
- 再來則是「對網路的知識與感性」。
這份能力則是能夠理解網路的結構與理論並加以實踐,同時也要具備「分析資訊的能力」。理解資訊是如何產生、修改與流通的,能夠用正確的方式看待資訊。不會將自己獲得的資訊照單全收,對於網路特有的負面文字與錯誤資訊,能夠用冷靜的態度進行判斷。
除此之外,各式各樣的能力也是人們需要具備的,例如:「理解多元價值」、「待人公正」、「保持懷疑態度」、「訂定工作守則」。
一旦將現代人需要的「基本能力」一一列舉出來,數量將會十分龐大。同時會明白,大學入學考試的分數與紙筆測驗所衡量出的「知識水平」,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總而言之,現在這個時代要求的能力就是「整合能力」和「人的基本素養」。
還在戰理組?戰文組?
- 如果只學習特定領域的事物,就會跟不上時代。
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反而需要採取繞遠路的方式,一步步建立起「基本能力」,並接觸「真材實料」,培養看清本質的眼光,這就是所謂「通識」教育。
「學習」應該要跨領域進行,舉個例子,日本的大學分成「文科」和「理科」,但全世界會這樣二分的只有日本而已。(台灣也是阿)
文科的人不會運用數字和邏輯,理科的人不明白自己作的研究在社會上的定位──這種想法實在太荒謬了。倘若不打破文科、理科的界限,採取跨領域、科際整合的方式來學習,那就沒有意義了。
順帶一提,我從東大理學院畢業後,進入東大法學院的大學部就讀。
剛進大學的時候,一心想要探究科學,不過,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後,我認為科學研究者其實一樣也得擁有社交能力。
我是一個腦神經科學家。若想要從根本上了解大腦,需要接觸的領域非常廣,物理、數學當然是一定要學的,除此之外,也要學習生物學、腦生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資訊工程學,甚至還得學習經濟學與社會學。
- 要是不持續精進自己,就無法站在第一線。
「只要拿到知名大學的畢業證書,一輩子就能安穩了。」這樣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光憑大學所學是不夠的,還得自行培養廣泛的基本能力才行,跨領域學習才有辦法跟現實接軌。
這個時代是由「非典型的智力」所創造的
21 世紀毫無疑問是由「智力」──亦即 intelligence ──來引領世界的時代。
- 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這裡所說的「智力」是一種「非典型的智力」
跟IQ測驗所測出的「典型的智力」恰恰相反。在全球激烈競爭之下,典型的智力不斷趨向同質化,逐漸失去其價值。
舉個例子,第一位當上 MIT(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所長的日本人伊藤穰一,曾兩度被大學退學。學歷僅高中畢業,但他擁有廣博的知識,不斷創造出嶄新的點子,還擔任紐約時報和 SONY 的董事。
他是一位道道地地具備「非典型智力」的人。史蒂芬‧賈伯斯和創立 Google 的賴瑞‧佩吉(Larry Page)與賽吉‧布林( Sergey Brin )也屬於這類型的人。
擁有某種程度的專業知識,同時又具備廣泛的基本能力,這才是現代所需的智力。現在這個時代,引領革新、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就會是這類的人才。
人類的大腦在學習上沒有極限
- 順帶一提,智力並不是生下來就決定好的。
IQ 是其中一種衡量智力的方法,研究指出 IQ 受到遺傳因素影響的比重在 50%,其餘則是受後天的環境與學習所決定的。也就是說,智力可以藉由學習而提升。
而且,人類的腦在學習上是沒有極限的,學得越多就越能開發智力。當人因為做了某件事而感到喜悅的時候,腦中便會釋放出一種名叫多巴胺的物質。而當時參與運作的那些神經細胞的連結會因此受到強化。這種情況稱為「強化學習」。
「學習」這項行為受到強化學習的影響後,又會想要「再學更多」,不斷進行強化學習的循環,於是就不斷鍛鍊了我的大腦。強化學習的循環運作越多次就會越強化。
- 人類可以進行無止境的學習。
比方說,「看歷史的書」能「分泌多巴胺」,就會強化「看歷史的書」這項行為。當這項行為受到強化之後,「看更多歷史的書」便會「分泌更多多巴胺」,越來越強化「看歷史的書」這項行為。
所以說,「歷史不好」的人並不是沒辦法讀懂歷史,只不過是強化學習的循環尚未運作罷了。
各位都會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領域。不過,擅長、不擅長並不是由遺傳因素決定,而是強化學習的循環尚未運作的緣故。
挑戰性稍微高一點,較能獲得強化
關於大腦的學習方面,還有一點也相當有意思。
- 當人們拼盡自己的全力,才好不容易跨越難關的時候,便會分泌出最佳的多巴胺。
舉例來說,數學題目如果稍微難一點的話,人們在解出題目的時候,就會分泌出優質的多巴胺,也會得到更大的喜悅與成就感。
只要處理一些對現在的你而言很棘手的難題,偶爾再克服一些「強人所難的工作」,從中獲得大大的成就感,就會產生強化學習的良性循環。
「工作品質自己掌控,自己要求自己。」
為了要當科學家,我從小看了許多關於科學的書,但除此之外,任何類型的書我也都會看,像是文學、社會學、經濟等。
我在國小的時候甚至還看了父親書架上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雖然自己也隱約意識到「這不是給小朋友看的書」,但我還是刻意給自己稍微高一點的要求。或許正是因為我這麼做,促進了強化學習。
為了讓自己當個第一線的研究者,至今仍未改變這種態度,不斷進步。
- 對大腦而言,「學習」是一件最開心的事。
當你看了一本書深受感動,或是對某件事抱有興趣,而不斷累積知識時,這些知識就會像腐葉土般發酵,在腦中孕育出優質的土壤。比如說,某個領域最廣為流傳的名著,幫助你了解這個領域的脈絡,裡面往往充滿著令任何人都讚嘆不已的洞見。
-222x300.jpg)
—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學問全圖解:未來人才必備的跨領域基本知識》,由 聯經 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EXELS, CC Licensed。)
是人才,到哪都不是問題!
產品設計師看 Fintech 金融科技:這行要的非跨領域人才,是「跨超多領域」人才
台灣科技需要特種人才!2018 年 IBM 開百位分析師職缺
要留才,就別用學歷綁薪水!科技部長陳良基談研究助理低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