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關於「共享經濟」,你是否也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了呢?Uber 看起來就像計程車公司、Airbnb 就像是普通訂房網站,共享經濟似乎「走味」了,而區塊鏈技術,是否能夠將共享的初衷抓回來呢?(責任編輯:陳君毅)
文:林祐靖,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
創新工場執行長李開復於 2015 年表示:「共享經濟才剛開始,大部分服務業都會被顛覆。」
共享經濟的確從這兩三年展開了突破性的飛躍,據《Mastercard》公佈的報告書,它們樂觀地預估共享經濟將會在 2020 年至少成長為 5000 億美元的交易價值[註 1]。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除了龍頭企業 Uber 和 Airbnb 外,食衣住行各方面有越來越多的新創企業打著「共享」的頭銜誕生,但值得深思的是,當初共享經濟所要傳達的精神,現在是否逐漸變質了呢?
《經濟學人》將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定義為「在網路中任何資源都可出租」,目前其他學者和機構進一步給予的解釋則涉及了閒置資源、P2P 形式與社群網路等關鍵詞。
總體而言,共享經濟的核心價值是希望解決社會上經濟剩餘的問題,藉由閒置資源的出租再利用,為供需兩方創造更大的價值體系。
因此,我們不妨就從上述數個關鍵來重新審思現今的共享經濟。
說好的閒置呢?只剩空殼的閒置資源
近年來中國關於共享經濟的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雨傘、單車、充電站甚至連膠囊旅館皆搭上共享的潮流。
然而倘若仔細觀察,便會發覺其中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媒合供需兩方,全是由企業自身製造「額外」的非閒置資源給予需求方;換言之,它們藉共享經濟的美名來包裝其商業模式,本質上卻是「租賃」公司。在這混亂的商業模式下,理所當然造成了更多的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問題,例如雨傘和單車頻傳遭人惡意損毀或棄置於街頭,但令人感嘆的是,《共享 E 傘》創辦人趙書平仍稱:「這是我們想要的,藏傘於民是初衷,將再計畫砸三千萬購買雨傘。」

(圖片來源:鳳凰新聞網)
回頭望向美國龍頭企業 Airbnb,同樣地與共享經濟最初的願景漸行漸遠。
據《New York State Office》調查,Airbnb 屋主於紐約有出租兩間以上的房屋僅占據 6%,卻創造了高達 36%的 Airbnb 紐約總收益。試想當比例越占越高,Airbnb 不就是另類的 Trivago 嗎?職業出租者的進駐,導致閒置的資源依然閒置,利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無法妥善分配於每個奉獻者。
去中心化的點對點形式 ? 披著共享外衣的平台企業
至於共享經濟的運作方式也開始變調,共享經濟原先應以點對點(Peer-to-Peer)的形式串聯供需兩方,藉「去中心化(Decentration)」最大化彼此的價值,但放眼現今的共享經濟,供需兩方仍需要中間的媒介──「平台(Platform)」才可連接,而平台的擁有者往往會要求一定的媒合費,抽取走供給方大部分的收益,使得供給方儘管投入高額成本,利潤卻寥寥可數。
再者,平台具有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之特質,當平台使用人數累積達關鍵多數(Critical Mass),平台的價值便會呈倍數增長,吸引更多新使用者加入。
如此一來,「大者恆大」的處境更是無法避免,共享經濟的市場遲早被少數企業所壟斷,而供需兩方只能繼續聽從於少數企業的遊戲規則。
以共享乘車的 Uber 為例,每趟載客都會被 Uber 抽走 20%的收益,甚至有時 Uber 的優惠方案是由司機來負擔價差,重度剝削司機原有的獲利[註 2]。
而且司機的接案率若低於 90%,Uber 會給予警告,當降至 80% 以下則會被取消接案資格,Uber 的司機們對此只好戰戰兢兢地接案,不敢拒絕較無利可圖的乘客方案。
正如數位經濟之父 Don Tapscott 所說:「人們往往把 Airbnb、Uber 等類似平台,視為共享經濟的一環。事實上,這些平台的成功因素恰好是『不共享』──他們整合了服務,所以應該稱之為整合經濟才對。」
另外將我們的個資交給平台真的安全嗎?
我們除了無從得知平台擁有者往後如何使用我們的個資外,由於資料通常會放於第三方的公共雲端空間,這大幅增加了被駭客入侵的風險,像是 Uber 在 2016 年底就被駭客竊取 5700 萬筆敏感性資料,隱瞞長達一年才願出來公開聲明。
綜合上述,幾乎應證了《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作者 Tom Slee 書中觀點:「共享經濟反而是分隔了風險和報酬,讓風險散佈於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之中,報酬為平台擁有者所得。」
新興資訊科技帶來的重新洗牌:區塊鏈
雖然共享經濟至今的發展隱憂叢生,不過我們仍有重新洗牌的機會──「區塊鏈(Blockchain)」。
區塊鏈是以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ation)為主的基礎建設,不但能運行於點對點的網路,而且不受任何第三方控制。同時它還藉由非對稱式加密(Asymmetric Encryption)與雜湊法(Hashing)達到資訊安全的機密性、可驗證性及不可否認性。
以色列的 La’Zooz 即為運用區塊鏈技術研發的共享乘車,使用者可在其搜尋到相同路程且仍有座位的汽車,願意共享座位的駕駛則可得取名為 Zooz 的虛擬貨幣(Virtual Currency),往後便能透過支付 Zooz 換取共享乘車的服務。
La’Zooz 最大的特色為不受第三方控制,且無牽涉到絲毫商業行為,是真正可以提高汽車空位的利用率;反之 Uber、Lyft 等平台則會因利潤吸引更多的司機加入,導致車流量不減反增,讓交通堵塞的狀況日趨嚴重。

(圖片來源:La’Zooz)
不過區塊鏈並不是萬能的,它的出現雖然給予我們實現去中心化的機會,但我們還是無法完全解決共享經濟的隱憂,如前幾段所述的閒置資源的定義遭扭曲和職業出租人的進駐,甚至區塊鏈本身是否也有可能和當初的網際網路一樣,演變至被少數幾個網路服務供應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集中控管呢?
無論如何,所幸有越來越多人們注重共享經濟的議題,不適任的共享經濟企業也逐漸被淘汰(截至去年,中國已有 19 家共享經濟企業宣告破產)。
筆者呼籲企業勿再盲目消費共享經濟,應聚焦在共享經濟原有的核心價值,藉前車之鑑並輔以新興資訊科技修正往後發展的軌道,繼續朝向「資源永續利用」和「平均分配利益」邁進,如同哈佛商業評論《區塊鏈遇上共享經濟》一文所述:
「我們所處社會,如果確實重視真正的共享經濟這個概念,這種經濟中的每個人付出的努力,都會獲得公平的回報,那麼所有人都應該採用、並實驗這項崛起中的技術(指區塊鏈),探索它提供的新機會。」
——
(本文經原作者 林祐靖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走味二分之一的共享經濟》。圖片來源:C!…, CC Licensed。)
更多共享經濟
讓台北成為智慧共享城市!國內、外共享業者齊聚,力推共享經濟浪潮改變臺灣競爭力
中國看歐洲共享經濟的反思:「那些吃相難看的共享經濟,到底『共享』在哪了?」共享女友不再是夢?支撐「共享經濟」瘋狂成長背後的重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