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壓力很大,和人打交道很煩,大雨更淋得你頭暈腦脹。邁著沉重的步伐,神情有些打蔫,下班後的你終於回到了家。這時,你對著家裡的 HomePod 說了句「Hey,Siri!Play something I like(嘿,Siri,播點我喜歡的吧)」。得到「OK」的回應之後,你的家中被一陣音樂所環繞,原本沉悶的空間給人感覺變得寬闊,家裡的一切也彷彿被賦予了新的色彩和生命。在這樣的一進一退之間,唯一想幹的事情就是跳舞,你所有的疲乏都被拋諸腦後,取而代之的是輕鬆愉悅。一曲結束,你又找回了自我。
https://youtu.be/305ryPvU6A8
以上是蘋果 HomePod 廣告《Welcome Home》的內容。這支由曾獲得第 86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的 Spike Jonze 執導的廣告從片名到內容都在強調:因為 HomePod,以及音樂的存在,家變得更輕鬆、讓人愉悅。
音樂之中,空間延展開來,桌子能被拉長,牆壁能被打開,還能邊跳舞邊遇到一個全新的自己……整個廣告充滿了想像力,畫面也像《全面啟動》一樣天馬行空。所以有不少人推斷,這則廣告成本不低,中間應該用到了一部分綠幕的特效鏡頭,並輔以製作精良的後期特效建模。
蘋果:誰跟你特效,我們有錢來真的
日前,AdWeek 帶來了這則廣告拍攝的幕後花絮。從這些花絮來看,和推斷不同,這則廣告並沒有採用綠幕拍攝、後期特效的模式,而是紮紮實實的全實景拍攝。為了獲得飄逸靈動的質感,蘋果方面在攝影棚裡專門構建了一個「家」。所以,以上推斷還是對了一半的:這則廣告的成本自然不低。
同樣,根據這則花絮,我們能發現廣告片方的一些操做方法其實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十分接地氣,卻實現了相當夢幻的效果。
廣告開始沒多久,HomePod 播放的音樂響起,女主角發現自己家中的空間有了變化——伴著輕盈的舞步,茶几能被拉伸。
這樣的過程並不複雜,實際是幕後工作人員通過拉桿完成的。
而房間的可彎曲、被延展則是因為「房間」就是一個類似紙製品的可翻折房屋模型道具。
伴隨著音樂的進行,女主以搖曳的舞姿打開了一片牆中的全新空間。而這個「特效」實際是很直接地由兩個工作人員幕後推拉完成的……
不用多說,在這片異次元空間中,女主跳舞碰到的另一個「自己」,很明顯是另外一個女演員。
跳著跳著,呼應著廣告的一開始,女主角奔向了沙發,沙發也在奔向女主。
要在黑暗氛圍內做到這一點,只需要推沙發的工作人員穿上一件黑色的緊身衣……莫名有點萌……
隨著導演一句「咔」,整個廣告大功告成。
蘋果教你拍廣告?
好吧,我承認這有標題黨的意味,因為拍攝片場那個完全 1:1 實景搭建的房間成本就是一筆難以想像的支出。
單憑這個成本,一般的粉絲或者小團隊能從蘋果這裡學到的影片拍攝經驗就不多?一如此前的《三分鐘》以及其幕後花絮爆紅之後,有媒體吐槽,「除了 iPhone X,其餘的拍攝器材,你一件也買不起。」
誠然,這樣的說法自有其道理。但不管是此前的《三分鐘》或者這次的《Welcome Home》卻仍然具有指導和借鑑的意義。
各司其職也很重要
以《Welcome Home》為例,除了我們見到的這些實景道具,各個崗位的各司其職也是其成功要義。
一個大家可能沒注意到的細節是,花絮的一開頭,拿過奧斯卡的導演 Spike Jonze 首次出場就是在按照片中女主的舞蹈動作在跳,親力親為的認真可見一斑。
由此,這又說明了攝影圈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器材決定作品下限,人決定作品的上限。
─ ─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蘋果 HomePod 廣告花絮在此,分分鐘教你拍出大片 〉,首圖來源:Youtube。)
其他你會想看的蘋果文
蘋果發表會懶人包,傳說中的平價 ipad 現身啦!這個價格我覺得很可以~
【尷尬癌爬滿身】蘋果 CEO 被逼用微軟 Surface 演講,他說:我不知該如何反應
蘋果秘密研發 Micro LED 螢幕,三星、夏普嚇得只能偷偷祈禱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