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5日表示,希望環評是合理、正向、做得到的,畢竟「我們是人,不是神」。(中央社檔案照片)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台塑一直以來都是環保受質疑戶,但這次王文淵提出的重點是「環評標準的不合理和低效率」。王文淵表示:「想要更新新設備,降低污染,但卻在環評卡了七八年」。
保護環境是一回事,但執行方針是否合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責任編輯:林子鈞)
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表示,從六輕擴產的環評,到近期備用水源的海水淡化廠環評的結果,台塑企業大降汙染還無法過關,讓企業很難繼續在台灣投資,近年只好在海外投資生產。
王文淵強調,希望環評是合理、正向、做得到的,畢竟「我們是人,不是神」。
環評放錯重點,想更環保卻不行?
台塑企業今天舉行春酒,王文淵表示,台塑投資大部分在海外,近年除了越南鋼鐵廠外,最新在美國德州投資 50 億美元(約 1500 億台幣),以及路易斯安納州 94 億美元(約 2820 億台幣) ;另外還有大陸的寧波和彰州不鏽鋼廠。
王文淵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台塑企業原本想在台灣改善設備和製程,例如新的製程能耗和排水等都會減少,但結果做了 7、8 年都無法通過環評,連降低現在的汙染量都不行,台塑感到很無奈。
不合理環評,保護不了環境還會嚇跑投資者
台化副董事長洪福源表示,以最近六輕海水淡化廠的環評來說,台塑企業在環評會議堅決反對每年 2 月到 5 月枯水期每天 100% 運轉,每天要生產 10 萬公噸水,哪有工廠保證 4 個月每天 100% 運轉?
洪福源說,畢竟海水原料是變化性的,濁水溪口取水,何時下大雨、刮颱風都會影響水質,再怎麼管理好都沒辦法,環評委員實在離生產事業太遠了。
洪福源指出,環評會議中要求環評通過後 3 年內海淡廠要完工,這種要求讓台塑企業感受到政府似乎不希望台塑做海淡廠,但這是備用水源,沒有流入海前拿來用很好,流到大海再來淡化,每公噸的水要花 40kw (瓩)的電力,對環境是一種負荷,這些結論不知怎麼了,這些環評對以後的投資者是很大的阻礙,相當不合邏輯。
–
我們的政府,加油,好嗎
政府追繳臉書廣告 20% 稅,電商業者:這樣罰下去台灣電商真的會倒一片
行政院院長賴清德發下豪語:扶植新創,2 年內培育台灣第一隻「獨角獸」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王文淵:難以在台灣投資 只好海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