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1月31日,鴻海舉行上市以來首次臨時股東會,最引人注目的是富士康工業到上海證交所的掛牌案。作為擁有母公司鴻海科技四分之一資本額的富士康,鴻海此舉牽動台灣小股民們的情緒:究竟這是不是喜訊?如果富士康在中國順利賺錢,台灣的小股東們是否也能分享富士康在中國成長所帶來的利潤呢?(責任編輯:杜維)
鴻海宣布,旗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將申請赴上海掛牌,不過在一年多前,它還只是一家營收、資產淨值為零的公司,背後究竟有多少郭董沒說的事?
最新一期的《財訊》雙週刊以「鴻海郭台銘沒說的4件事」為題,獨家揭露鴻海小股東一定要看的內情。
鴻海寄與厚望的富士康,1 月底到上海掛牌了
1月31日,鴻海舉行上市以來首次臨時股東會,關鍵議案是討論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簡稱富士康FII)公司到上海證交所掛牌案。這家公司相當神祕,根據大陸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資料顯示,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原名福匠科技(深圳),2015 年才成立,翻開鴻海 2016 年年報第 682 頁,2016 年時福匠科技資產總值為零,營收和每股盈餘也是零。
2017 年,鴻海貼出公告,增資福匠科技人民幣一○三億九千萬元(約合新台幣 486 億元),這個數字是母公司鴻海資本額的四分之一,後再改名為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經歷一連串的投資架構重組,福匠從鴻海旗下一家對營收影響不大的小公司,橫空出世,變成鴻海未來在工業物聯網領域的旗艦企業—富士康工業物聯網公司。
今年二月,《財訊》雙週刊記者再透過中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這家公司的登記資本額高達一七七億二千五百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 836 億元),可見鴻海對這家公司的寄望之深。
對於富士康神祕的橫空出世,台灣小股東第一個關心的問題是:鴻海究竟要拿哪些業務到中國上市?
開拓中國市場之後,台灣小股東們還能分一杯羹嗎?
根據《財訊》分析資料發現,鴻海集團去年對福匠科技(後改名富士康工業互聯網)進行股份結構改造,這家公司大幅增資後,富士康工業物聯網公司再用現金和換股等方式,取得集團內其他重要公司的股權,鴻海在大陸、新加坡、台灣至少十四家公司進行換股和整併(見下表),在這個新的轉投資架構下,未來這十四家公司的獲利,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都可以分一杯羹。日本媒體更指出,讓鴻海 iPhone 組裝業務在中國上市,才是這次 IPO 案的重點。
從負責人的背景也看得出,鴻海對這家公司的期待也有所不同,在福匠科技時代,這家公司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戴家鵬,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自動化技術專家,也是鴻富錦副總經理,幫鴻海打造出四萬台 Foxbot 機器人大軍。
但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的登記代表人卻換成陳永正,他是台灣交大畢業,原本幫助摩托羅拉在中國打市場,2003 年出任微軟大中華區總裁一職,替微軟奠定中國市場的基礎,對當地市場狀況十分清楚,要把工業自動化賣進中國,就像當年要把微軟視窗系統在中國開拓市場一樣,陳永正在中國市場的經驗超過三十年,是值得注意的關鍵人物。
郭台銘在臨時股東會上大談工業自動化的未來,但,另一個關鍵是,將這家最有前景的公司切割到中國上市,原本投資鴻海的小股東,能分享未來富士康在大陸成長帶來的利潤嗎?
——
(本文訊息由 財訊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財訊新聞稿。)
更多關於富士康
【郭台銘是經營之神?】收購 9 個月虧損減少 9 成,富士康成功改造夏普
【只做 iPhone 賺不了錢】富士康不當蘋果小弟,默默佈局汽車、共享領域找轉型出路
【擺脫代工廠萬年小弟命】蘋果要求台灣供應商降價 20%,但富士康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