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無人商店?零售業者也許該向中國取經,而不是模仿 Amazon Go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電商巨頭 Amazon 今年 1 月開設的無人商店 Amazon Go,甫一推出即眾所矚目。然而,無人商店在中國並不是新鮮名詞,已經有許多業者投入開發,現在也有許多實際營運的案例。無人商店是人工智慧的實際應用,未來還會有更多產業「無人化」嗎?讓我們先從無人商店的競爭現況說起。(責任編輯:杜維)

無人商店 Amazon Go 在今年 1 月正式開業後,立即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也牽動著零售行業的未來發展。外界盛傳美國連鎖超市巨頭 Kroger 為與之抗衡,正尋求與阿里巴巴合作,擬整合線上與線下銷售,或由阿里巴巴向 Kroger 提供移動支付技術,雖具體合作內容無法得知,但針對無人零售解決方案這一領域,阿里巴巴確實有條件能與 Kroger 聯手對抗 Amazon。

在 Amazon Go 開業的當天,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上線了 WithAnt 無人體驗店,坐落於杭州自家的新辦公大樓,主要銷售螞蟻金服周邊衍生商品。顧客在進店時使用支付寶 APP 掃碼,完成身分驗證,在結帳時將商品放置於結算台,透過感測器識別價格後,自動結算扣款,顧客即可離店。

圖片來源:螞蟻金服官方微博

WithAnt 除了是個體驗店,同時也是開發前瞻技術的實驗室,各種尚在實驗階段的技術會在這裡進行測試與研發。在 WithAnt 開業之前,阿里巴巴曾在 2017 年 7 月的淘寶造物節推出快閃無人商店「淘咖啡」,集購物與餐飲於一店,開放給淘寶會員體驗;在 2017 年 12 月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也以無人超市項目參展亮相,可見阿里巴巴進軍無人商店的決心與野心,而螞蟻金服日前也在官方微博上證實,目前有實體連鎖店正在引入其無人零售支付技術,將於近期落地。

無人商店在中國市場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業者早已爭相投入甚至有眾多個案已實際運營,電商巨擘京東在北京開設了一間名為「X 無人商店」的智慧超市,預計 2018 年開設上百家無人超商;即時通訊軟體龍頭微信的無人快閃店也在上海亮相,預計將與商場和購物中心合作,輸出微信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已進駐中國 29 個城市、開設上百家無人商店的繽果盒子,在今年初獲取 8000 萬美元融資,未來將達成每 2 萬人擁有一家無人商店的服務規模。

圖片來源:繽果盒子官網

這些大陸業者開設的無人商店,主要都是運用顧客身分認證與追蹤、終端自主結算等技術,實現「拿了就走、走了就付」的購物流程,而有些業者推出的無人商店技術更為簡易,例如 F5 未來商店,在廣州和深圳共有 5 家店,店內沒有實際商品,只有安裝在牆上的觸控螢幕與餐飲區,顧客從螢幕上選好商品並以手機掃碼完成支付後,由電子機械從倉庫選出商品送至取物口。

讓業者前仆後繼投入的原因,在於能進行用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獲取用戶從進店到出店的所有行動軌跡與最終消費數據,找出涉及進貨、訂價、行銷、庫存各方面的最佳銷售方案。透過數據的掌握來提升零售的營業利潤,才是經營無人商店的核心價值。

對大陸民眾來說,由於手機支付習慣已建立,在面對無人商店進店時需以 APP 掃碼、結帳時支付寶或微信自動扣款等流程,並沒有太大的學習門檻與付款安全顧慮,加上中國就是人多的特性,傳統商店結帳通常大排長龍的現象,也讓民眾覺得厭煩,而且在店員服務意識普遍低落的中國,民眾願意至無人商店購物的可能性也相對提高

與 Amazon Go 運用的機器視覺、深度學習演算法和感測器融合技術相比,上述業者在短時間內還無法與其匹敵,但以無人商店在中國快速開放、業者互相競爭的速度而言,未來無人零售相關應用在中國會非常普及,可讓業者藉由大量的顧客體驗與數據反饋,進行技術調適與升級,找出最適合顧客的購物模式,創造更大的價值與商機。

——

(本文經原作者 鍾季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無人商店強強對決,Amazon Go還能繼續領先?〉首圖來源:Pexels,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台灣第一家「真.無人商店」登場,711 推出台灣第一家臉部辨識無人超商!
就算到了無人商店也還是要掏錢付帳呀,你覺得掏出哪張鈔票最有質感?
【服務好還是一種專業嗎】無人商店大舉入侵,台灣三分之一服務業面臨失業危機
無人商店有小偷怎麼辦?Amazon GO:你敢偷,我們就敢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