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資源和時間等等的限制,往往令人在創業的艱難戰帖前卻步,而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aluable Product)讓創業者能精準取捨,直取核心問題。且看 CakeResume 如何正面迎擊,擁抱限制並專注於解決問題核心,讓原本的一人公司,成為擁有十萬名以上使用者的人才平台!(責任編輯:杜維)
大家好,我是 CakeResume 的創辦人劉君羿。2016 年 3 月我離開了我的第一份工作,並創辦 CakeResume。
前一年半,在極有限的金費和人力下(只有我一人和我工作一年半存的錢),我學會了如何把每一分資源最大化;秉持著精實創業的 80/20 法則,盡可能只用 2 分的力氣就達到 8 分的效果,讓 CakeResume 從一個陽春的線上履歷編輯器成長為一個有十萬多名使用者的人才平台。
這段期間,我學到的最寶貴的經驗便是擁抱資源上的限制。從 0 到 1 的過程中,新創公司應專注於欲解決的問題的核心;而資源上的限制能迫使你專注在核心問題上;你必須學會取捨,知道什麼必須先完成、什麼可以等到未來有餘力時再補上。這便是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aluable Product)的概念。

然而,儘管大多數想創業的人都有這個概念,但在沒有足夠的經驗下,仍然無法做出精準的判斷,堅持在不必要的工作上,造成資源(包含時間)的浪費。
所以,關鍵問題在於「到底何為最小可行產品?」
然而這的問題會因不同的題目、團隊的強項、擁有的資源等而異,並沒有一個普世的法則。我也是經過一段時間摸索,才逐漸知道怎麼取捨。因此我希望透過分享我的經驗,讓其他團隊做為參考,減少摸索過程,更快的找到適合自己的精實風格。
心理建設——學會接受不完美
學會接受不完美是一個比想像中還要困難的課題。
最小可行產品的概念知易行難;儘管大部分的新創團隊都聽過最小可行產品的概念,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往往無法克服自己的疑慮;特別是在打算發布產品前,很容易近鄉情怯,心想「或許等完成這項功能再發布會更好」,並深怕發布後無人問津。
舉例而言,我大學時曾經嘗試做一個網路二手書店,特色是可以很快速上架大量二手書,同時還能將已上架的書籍匯出相容於拍賣平台的 excel 檔,以方便快速上架到拍賣平台。
當時雖然我已經找到合作的實體二手書店,但卻遲遲沒有推出產品,而是把時間花在購物系統上,例如購物車、合併運費規則、運送方式選擇等等,此外我還蒐集了數十萬本書籍資料,打算一上線就讓平台上可以搜尋到所有書籍。如此花了半年多耽溺於產品開發,然而等產品上線後,卻因為沒人想使用而草草結束。
如果讓我重新測試這項想法,我會先釐清我要解決的問題的核心是什麼;以這個例子而言,就是「讓二手書商可以很容易將大量二手書上架到拍賣網站上」。
弄清楚問題核心後,會發現其實我根本不需要為此而重新架設一個二手書交易平台,只需要先做一個快速上架工具即可,實作的困難度也會大幅降低。等完成後,就能直接讓我合作的書商使用;如果對方覺得很有用,就能推廣給其他書商;等未來真的很多書商使用這個上架工具時,再逐漸打造自己的交易平台即可 — — 亦即循序漸進的推出不同功能,而非等開發完所有功能後一口氣推出。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我也知道最小可行產品的概念,然而投入一些時間開發後,便會開始擔心如果產品不夠成熟就推出,可能會讓早期使用者感到不滿、打壞了品牌名聲、最後導致前功盡棄,因此不斷的延遲推出時間。
這是很容易能理解的心理狀態;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