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尷尬病:敢用 LINE 告白,不敢當面說早安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現在社會科技發達,網路的蓬勃發展,使得大眾對於使用通訊軟體如 Telegram、FB、Line 來進行溝通已逐漸習以為常,甚至越來越多人對外溝通的主要管道已經變成這些軟體了。

但你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敢在通訊軟體上告白了,卻連面對面聊天兩分鐘都不敢嗎?為什麼明知對方可能會因為在忙無法回應訊息,但就是止不住內心對於對方沒有回應的焦慮?

原來,這一切都跟「迴避訊息的自由」有關。(責任編輯:林厚勳)

獨白 vs 對話:我們期望對方的回應

會話(conversation)有一個決定性特徵,那就是我們對回應的期待。有時可能只是獨白。也可能是面對面交流,用手機交流,回應相當快:當某個人說話,另一人回應一般只要 200 毫秒。

近幾十年來,書寫通訊追了上來,或者說它的速度至少已經開始接近常規會話的速度(最終晶片可能會植入大腦,將思想轉化為文字)。編寫一條文字耗時多過 200 毫秒,我們還稱做「即時訊息」,這樣喊並非毫無根據:當你發送訊息,馬上就能有收到回覆。

除此之外大家還有另一種理解:收到消息之後,沒有必要馬上回應。雖然這些工具追求 「即時」,但是很容易被忽視。我們的確會忽視它們。收到文字消息之後,有時幾小時甚至幾天不回應,郵件進入收件夾,長時間不理不睬,我們總是說「抱歉回覆太晚了」,以前算是認真的道歉,現在呢,變成了笑料。

當然,如果想忽視他人,我們根本不需要什麼華麗的技術,來了信件,或者是語音郵件,或者Girl Scouts敲門了,我們可以不回應,不費什麼力氣。美國大學語言學家Naomi Baron研究語言和技術,她說,以前我們也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羞辱」他人,現在有何不同呢?現在的媒介越來越「異步」,但是它們裝成「同步」工具。

出現「大家都應該會馬上回覆」的錯覺,越等越焦慮

結果,每個人都形成一種感覺,似乎某人回來之後馬上就會回應你,如果他想回應的話就能回應;若對方沒有回應,你就會焦慮。這種現實放在通信時代簡直就是悖論,溝通更方便了,但代價卻是焦慮。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他們想回應就能回應,為了獲得這種能力,人們願意做出犧牲和妥協。

從理智上講,你知道某人沒有回應文字訊息或者郵件可能有充分的理由,可能太忙了,可能他們還沒有看到訊息,可能他們正在思考如何回應;但我們經常不會這樣認為,因為今時今日,似乎每個人一時都在盯著自己的智慧型手機。

Pew 在調查報告中指出,90% 的用戶「經常」攜帶手機,76% 的人說他們「極少」關掉手機,或者「從不關掉」。2015 年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年輕成年人每天查看手機平均達85次。當你與其它人在一起時,使用智慧型手機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所以說,看到訊息用不著等那麼長的時間,這樣假設當然很合理。

MIT 專家 Sherry Turkle 認為:「我們創造了一種環境,你覺得某人會及時回應,但是他們並沒有這樣做,於是焦慮就誕生了。

文字模擬了對話感,但卻達不到對話般的即時回應

之所以引起焦慮,主要是因為設計「書寫通信」工具時,我們極力模仿會話。你可以回速來回查看對話,但是沒有任何肢體語言、沒有面部表情、沒有聲調。如果有人對你的措辭感到不快,你很難發覺,很難及時糾正,也很難用更好的方式解釋。Turkle說,如果某人在你的面前,通過對方的面部表情就知道他們是怎樣的反應。

上個月,《紐約客》講了一個故事,說一位年輕女子在電影院工作時遇到一位男子,二人戀愛了,結果以失敗收場。在故事中,兩人只約會過一次,他們主要通過文字訊息瞭解對方。當關係鬧僵之後,我們會發現大家對浪漫的期待如同泡沫,很容易就會被現實的針刺破,它還告訴我們,數位溝通如此脆弱,想用數位方式真正瞭解另一個人很難。

少了其它能判斷的要件,溝通時的文字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

故事的作者Kristen Roupenian接受採訪時說,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之外遇到某個人,經常會用奇怪、不可靠的證據來判斷此人——我們不瞭解他的背景。即使是熟悉的人,交流時我們也越來越依賴缺少語境的溝通形式。這樣一來,言辭本身在傳達意義時就會承受很大的壓力(有時可能是表情符號)。每一條訊息、訊息與訊息之間的停頓會變得更重要。

Turkle說,文字訊息變成了岩石上的標誌,被分析,被解讀。

使用表情符號時,到底別人想表達什麼意思?等了三天別人才回應到底是為什麼?有時我們很難搞清原因。具體等多久才去回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喬治城大學語言學家 Deborah Tannen 在文章中表示,當人們在線上發送「信號」(組成文字訊息的元訊息)時,很容易被誤解。

文章稱:「人類一直在忙著『創造意義』『解釋意義』。發送訊息時大家的選擇很多,比如可以選擇不同的平台,選擇使用方式,選擇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意義。因為技術很潮,用技術會話也很新,變化如此快,具體應該如何使用,即使是密友或者親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元訊息偏重含蓄,並非平鋪直敘,所以極易被誤解,或者完全錯過。」

幫助澄清的功能反而讓人更焦慮

有些功能可以幫助用戶澄清誤解,例如,顯示已讀標記,或者使用 iMessage 時顯示一個小泡泡,告訴別人你正在輸入訊息,不過這些功能往往會讓焦慮變得更嚴重,因為它可以證明別人正在忽視你。

你認為某人會馬上回覆,結果沒有,等待時你會有很大的壓力,話雖如此,並不意味著你自己不會忽視他人的訊息。

有時人們沒有回應,並不是故意告訴你他惱怒了,也不是因為他們想終結關係。Turkle 說,有時花較長的時間書寫、回應,只是想在關係中佔據支配地位,讓自己看起來很忙,無暇回覆,或者告訴別人回覆訊息太重要了。

大家會收到許多訊息通知,有時他們只是想控制訊息的質量。2015 年,平均每一位美國人每天收到 88 封商業郵件,但發送的商業郵件只有 34 封。為什麼?誰有時間每天回 88 封郵件呢?有時大家不回應,只是因為訊息影響了工作,他們無視手機,想將工作做完再處理。

比如我自己,經常會忽視一些重要訊息,或者擱一段時間才處理,這些訊息我本來是想回應的。我必須給郵件打上「需要回應」的紅色標籤,提醒自己早點處理,不要拖延。我會定期閱讀訊息,腦子裡總是想著「稍後會回覆的」,然後卻忘得一乾二淨。腦海裡可以同時記住的東西是有限的,如果通知中擠進了購物清單訊息和工作任務,就會有很多遺漏。

Turkle 說:「許多時候,大家同時有 5 場會話要應付,沒有辦法與 5 人保持聯繫,同時相處。怎麼辦?只能分類,排出優先順序,然後就忘掉了。大腦並不是處理文字訊息的完美工具,但它會將這種交流理解為真正的會話,不能傷害人。」

雖然即時書寫通訊勢不可擋,而且會引起焦慮,大家還是很喜歡使用。看看美國人,在手機上語音說話的時間居然沒有文字交流的時間多,對於 50 歲以下的美國人來說,文字才是使用最多的交流方式。

文字溝通的流行不只因為方便,還因為能滿足控制慾

在全球,文字交流也很流行,美國大學的學者 Baron 認為,美國人喜歡這種交流方式,因為可以忽視,她說,與其它國家的人相比,美國人交流時禮貌差很多;還有就是賦權感,我們不只迷戀於控制,還痴迷於權力。

Baron 曾經對 2007 和 2008 年的學生做過調查,他們來自幾個國家,當中包括美國學生,結果發現手機有一個特點十分討學生喜歡,那就是手機賦予的控制感。一位美國女子說,只要想,就可以持續溝通,這是她最喜歡的。不喜歡就可以關掉。

Turkle 說,許多人等待,直到有完美的東西可說時才說,似乎寫一些完美的東西可以讓關係變得更好,美國人有這樣的習慣,只是不知道算不算民族特色;不過這樣做的代價很高。

根據Baron的調查,有些人說他們感覺自己被手機控制。

如果是電話、面對面交流,責任會大很多,文字與郵件帶來的責任小。問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打電話,他們會說自己不願意打擾別人,不願意將這種負擔施加給其它人。如果某人不想回應,書寫即時訊息可以成為推諉的手段。

有了即時通訊,我們還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處理會話。我們可以馬上回應,可以等兩天,也可以永不回應。我們可以同時與幾個人會話。「抱歉,我與朋友出去了。」這樣就可以告訴別人自己為何沒有回覆。或者說:「抱歉,我必須馬上給這個人回訊息。」當時你正與朋友在外面。

一旦這些事情成為常態,就會創造一種「新環境」:我們只想佔用別人一點點時間,否則就會感到不安,因為我們惟恐別人強迫我們將全部注意力留給他們。

原文連結: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8/01/ignoring-each-other-in-the-age-of-instant-communication/550325/?utm_source=feed

本文由 36 氪編譯組編輯郝鵬程編譯。

─ ─

(本文經合作夥伴 36氪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只想發微信、不肯當面說?現代人已經習慣了「自由迴避信息」 〉,首圖來源:PEXELS,CC Licensed。)

過往其它與通訊軟體相關的文章

和學運神器 FireChat 一樣免網路傳訊,Jott 成美國青少年當紅通訊軟體
神鬼駭客史諾登也推薦:最安全的通訊軟體「Signal」要挑戰加密技術極限
台灣通訊軟體 Cubie 該怎麼做才能尬過韓國的 Line?
矽谷取經一年,日本通訊軟體 ChatWork 解決全球窮忙族困擾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