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Google 宣布將整併旗下的兩大支付工具 Google Wallet 與 Android Pay,統一合併為 Google Pay,簡稱 G-Pay。
在進行整遍後的 G- Pay,基本上功能已經與其對手 ─ Apple Pay 相差無幾,接下來,兩方要如何善用各自的優勢來爭奪行動支付的地盤,想必會是一場兇猛的惡戰了。
題外話,如果 G-Pay 要進入中國,勢必也要取一個中文名字,會不會直接取名為「激配」之類的?(責任編輯:林厚勳)
本以為 CES 2018 期間 Google 會把重點放在 Google Assistant 的擴張和 Google Home 上,結果 Google 默默地對支付工具進行了一番整理。
Google Pay 來了
1 月 8 日,Google 負責支付的產品管理副總裁 Pali Bhat 在官方部落格上宣佈,該公司旗下的兩大支付工具 Google Wallet 和 Android Pay 將合併起來,統一為同一個品牌 Google Pay。
Google Pay 將把用戶的支付訊息與 Google 帳戶聯繫起來。 Google 方面表示,在未來幾週內,用戶將在 Play Store 應用商店、實體店以及其他 Google 產品上看到 Google Pay 的標識並使用之,另外在個人對個人的支付中也能用上它。
換句話說,Google Pay 完整地包括了個人轉帳、網路支付、實體店面的 NFC 支付等一系列功能,成為一個綜合性更強的電子錢包。
雷鋒網瞭解到,目前 Google Pay 已經在 Airbnb、Dice、Fandango、HungryHouse、Instacart 等應用或網站中上線,未來將會不斷擴展。另外,Google 於 2017 年 9 月在印度推出的支付工具 Tez 也將在不久之後用上 Google Pay。
為什麼要合併?
在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 Google 旗下兩大支付產品 Google Wallet 和 Android Pay 的各自成長過程,以及它們在發展過程中所受到的來自於 NFC 技術和競爭對手 Apple Pay 的影響。
2011 年 5 月,Google 在那一年的 Google I/O 大會上首次展示了 Google Wallet 電子錢包,並在當年 9 月份上線了 Google Wallet app,它可以讓用戶之間利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進行網絡轉帳,也可以進行網路支付與 NFC 線下支付,初期只在美國市場上線。
2013 年,Google Wallet 與 Gmail 整合在一起,用戶可以以 Gmail 附件的形式向相關聯繫人轉帳;通過這次整合,Google Wallet 從美國擴展到了英國。
同年,由於美國市場支持 NFC 支付的設備比較少,很多商場無法使用 Google Wallet;為解決這個問題,Google 又在 Google Wallet 的基礎上推出了類似於一張簽帳金融卡(或簡稱金融卡)的 Google Wallet Card;後來因為成本和使用率問題,Google Wallet Card 在 2016 年被砍掉了。
不過,隨著蘋果在 2014 年推出了 Apple Pay NFC 支付服務,Google 也在 2015 年 2 月收購了有多家運營商背景的 Softcard 公司,並在 2015 年的 Google I/O 大會上推出了試圖與 Apple Pay 相抗衡的 Android Pay。
由於 Android Pay 主打 NFC 支付功能,於是 Google 把 Google Wallet 的 NFC 支付功能砍掉,並集中在 Android Pay 上。如此一來,Google Wallet 和 Android Pay 都成為 Google 旗下的支付產品,但二者在功能上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差異。
更重要的是,Google Wallet 不僅有 Android 版本,也有 iOS 版本,而 Android Pay 顯然只支持 Android 智慧型手機。二者在跨平台方面的體驗是混亂和割裂的,雷鋒網注意到,有不少美國網友就曾經對 Android Pay 和 Google Wallet 進行吐槽,說二者傻傻分不清楚。
這與 Google 的長遠策略顯然是不符的。
此外,Google 推出 Android Pay 顯然是有著統一 Android 平台 NFC 支付的野心。但實際上,畢竟 Google 對整個 Android 生態的掌控不夠強,這就導致在 Android Pay 之後,小米、華為、三星等各大 Android 廠商都各自為政,推出了自家的 NFC 支付服務。而 Android Pay 越來越像 Google 一個人的戰場,因此從本質上來說,Android Pay 早已經名存實亡。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Android Pay 和 Google Wallet 的合併顯然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一方面,可以將支付品牌明晰化、簡約化,增強用戶認知度;一方面則是在產品體驗上達到統一,不會讓用戶產生使用上的困擾,減少用戶使用成本。
Apple Pay 的勁敵
Google Pay 統一了 Android Pay 和 Google Wallet,對於競爭對手 Apple Pay 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雖然 Apple Pay 從 NFC 支付入手,但其實在後續發展中,它也已經支持無需 NFC 的網路支付。2017 年,Apple Pay 也已經在美國地區實現個人轉帳服務。因此,Apple Pay 實際上已經演變為包括個人轉帳、網路購物、實體店面購物在內的一種綜合性支付手段。
有鑑於蘋果對 Apple Pay 的控制力,Apple Pay 在美國市場內得到了迅猛發展。
2017 年 2 月,波士頓零售合作夥伴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蘋果的行動支付服務 Apple Pay 已超越先前的市場龍頭 PayPal,成為美國商家最普遍支持的行動支付平台。波士頓零售合作夥伴稱,全美已有 36% 的商家開始支持 Apple Pay,Paypal 為 34%。
與之相比,支持 Google 旗下 Android Pay 的美國商家為 24%,是 Apple Pay 的三分之二。
而在美國之外的其他市場,雙方都在與不同國家的銀行合作,以開疆擴土。不過,由於提前一年的先發優勢,Apple Pay 所覆蓋的國家比 Android Pay 多;此外,Apple Pay 還成為進入到全球最大的行動支付市場——中國,而 Android Pay 因為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則與這一市場無緣,這也是 Google 在移動支付上與蘋果的差距所在。
因此,雷鋒網認為,Google Pay 的推出,實際上正是 Google 在自主軟硬件體結合的產品環境下,迎戰 Apple Pay 的一項重要舉措。可以看到,合併之後的 Google Pay 實際上在產品功能上與 Apple Pay 沒有什麼區別;接下來,雙方真正要較量是各自的運營能力、市場滲透度和用戶參與度。
是的,一場發生在全球行動支付市場的巨頭之爭才剛剛開始。
─ ─
(本文經合作夥伴 雷鋒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合併了旗下多個支付工具的 Google Pay,能成為 Apple Pay 的勁敵嗎? 〉,首圖來源:Google Blog。)
各種支付遍地開花,大家準備好了嗎?
日本 JCB 推出「刷手支付」:錯誤率只有千億分之一,比 Face ID 安全一萬倍!
悠遊卡也能上網消費了!金管會正式鬆綁數位支付,明年三月試營運
賴神開示:政府要修法支持行動支付,力拼 2025 年普及率突破 9 成
【印度政府相挺】Google 新行動支付 Tez 插旗印度!阿里巴巴「印度支付寶」不妙
台灣推無現金支付 ── 除了消滅殘害生命的電子發票外,還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