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死 Flickr、錯過稱霸網路的機會,到底當年的 Yahoo 做錯了什麼?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應該有些人曾經聽過 Flickr,甚至用過這個網站的服務;它曾經被評為世界上最好的網路照片分享平台,擁有著許多高質量的照片,與良好的社群經營。

然而這一切,都在這間公司被 Yahoo 併購之後走向了終點。如今的 Flickr 有如一攤死水,靜靜的留在網路上供人參觀,卻少有活水。

當年,世界龍頭 Yahoo 收購了世界有名的 Flickr 時,大家都引頸期盼這兩家公司的合體會有巨大火花,那到底 Yahoo 是如何一路把 Flickr 給「玩死」,我們又能從中學取什麼教訓?

就讓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解答吧。(責任編輯:林厚勳)

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由兩部分組成:人才和代碼。人才編寫代碼,代碼讓人才變得富有。代碼就像一首詩,它必須遵循一定的結構要求,但從這種結構中能夠產生藝術。代碼源於一種創意想法,是一種可以完成某項任務的藝術。

這是一個有關絕妙想法的故事。它是我們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正是它塑造了我們今天所認識的網際網路。這是 Flickr 的故事,講述了雅虎是如何先收購它,然後將其殺死,最終失去了整個網際網路帝國的。

你還記得 Flickr 的標語口號嗎?它的口號是這樣的:「幾乎確定是全世界最好的線上照片管理和分享應用。」 在輕描淡寫的語言中透露著史詩般的謙虛自誇。的確,在之前的一段時間裡, Flickr 確實是全世界最好的照片分享服務。沒有其它服務能夠望與之比擬。如果你關心數位攝影,或者想與朋友分享照片,那麼就用 Flickr 。

但在今天, Flickr 的標語口要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妄想。這款照片分享服務曾經有望征服全世界,但是現在只能追悔莫及了。想要在網路上分享照片嗎?現在可以用Facebook。想看看你的朋友都拍了哪些照片?那就用Instagram。

即使是作為照片存儲平台(你將你的所有照片都存儲備份在一個地方), Flickr 和Dropbox、Microsoft、Google、Box.net、Amazon、Apple和很多其它的線上存儲服務相比也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了,甚至越來越OUT了。

Flickr 曾經是最好的社交工具,擁有最活躍的用戶群和最令人稱道的存儲服務,如今卻正在被用戶快速拋棄,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這個曾經熙熙攘攘的網路社區現在感覺就像一個經過住房危機後渺無人煙的城市郊區。院子裡雜草叢生,前院裡倒著生鏽的自行車,破破爛爛的旗幟,放眼望去,一棟一棟的房子全都空無一人。

當一家靈活、創新的創業公司被一個不認同其價值觀的巨頭公司吞併後,都會出現什麼問題? Flickr 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案例。

賣身雅虎後, Flickr 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

Flickr 剛創業的時候,一切美好

Flickr 最開始的時候只是另一款產品中的一個功能。夫妻創業搭檔 Stewart Butterfield和 Caterina Fake 當時為他們開發的另外一款大型多人線上遊戲 Game Neverending 開發了一個照片分享功能。Butterfield 和 Fake 屬於老派的網路創業者,他們的創業項目面向的是精英用戶,所做的產品的用戶數量都不高。

因為他們對網路非常瞭解,很快,他們就意識到他們真正要專注的產品不是 Game Neverendign 這款遊戲,而應該是這款遊戲中的一個功能:線上分享照片的功能。這是在2003年,當時照片分享對於人們來說還是一個非常新的東西。於是 Flickr 就這樣誕生了。

Flickr 推出後立刻受到了廣大用戶的熱情追捧。博客寫手們尤其鍾愛這款產品,因為它解決了存在已久的照片託管問題。

Flickr 推出兩年之後的 2005 年,Stewart Butterfield和Caterina Fake將 Flickr 賣給了雅虎,當時財力雄厚的雅虎承諾為 Flickr 的用戶帶來更好的產品服務。例如,雅虎將免費用戶的月存儲空間上線提高到 100M,而專業版賬戶沒有存儲空間的限制。雅虎當時擁有足夠的寬帶和工程師資源來做這些事情。當時一切看起來都在超好的方向發展:當你第一次有一個資金雄厚的母公司罩著你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

Flickr 創業成功之時

很少有人能成功地打造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但是當一個人一旦創業成功的時候,它就能瞬間改變現狀。突然之間,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兩大要素——人們和代碼——就變成了這些知名的成功企業極其寶貴的資源,他們似乎站在常人難以企及的企業奧林匹斯山上。這勢必是一種極高的讚美和認可。你將如何應對呢?如果你打造了一款能夠改變現狀的既美觀又實用的產品,你們怎麼做呢?你會賣掉它嗎?

這是成功的創業公司創始人都會面臨的一個選擇。打造了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後,很多收購邀約開始紛紛滾來。雖然其它大多數領域通常都不讚成出售公司。但是在網際網路行業,出售公司卻是一個普遍的常態。

可能本來不應該是這樣的。對於每一個像 YouTube 這樣的創業公司而言,都有可能出現擁有偉大產品的偉大人才在冷漠無情的企業整合中被浪費掉的可怕故事。在被Google 收購後, 基於地理位置的移動社交網路軟體供應商 Dodgeball 於 2009 年關閉了服務,Delicisou 這款曾經備受歡迎的書籤服務商在被多次轉手後,如今也早已風光不再。

有些創業新星選擇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如 Foursquare、Twitter 和 Facebook。這些公司都拒絕其它公司的收購邀約,如今都發展壯大了。所有這些公司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甚至是 StumbleUpon,在這家公司被創始人從 eBay 手裡重新回購併獨立運營之後才站穩腳。

對於很多創業者而言,成功退出永遠是他們的目標,這已不是什麼秘密。在他們創業寫第一行代碼之前,他們就想著今後如何將自己的創業公司成功出售。但是對有些人而言,產品其實是一個藝術。他們是想通過產品改變世界的。對於這些人而言,出售公司尤其是他們不曾考慮過的選擇。

Yahoo 與 Flickr 的整合,是 Flickr 創新的敵人

「雅虎最開始是 Flickr 的非常合適的收購方。我們當時收到了幾家公司的收購邀約,包括 Google。老實說,我當時認為雅虎是一個很好的收購方,它對 Flickr 的品牌非常有利,能夠讓 Flickr 繼續蓬勃發展。在收購之後的兩年裡, Flickr 確實實現了蓬勃發展。」 Flickr 的聯合創始人Caterina Fake這樣說道,Fake 於 2008 年離開了公司。

然而在非常早期的時候,就有跡象表明,這種整合最終是會失敗的(雖然一開始看起來很成功)。兩家公司的 DNA 是不匹配的。這在很大程度是由這個被收購的附屬體被雅虎的戰略發展部門嫁接到公司中的方式決定的。

在一家創業公司被整合進一家大公司的過程中,它要撞到的第一道牆通常是這家大公司的戰略發展部門:公司內部負責管理變革的部門。戰略發展部門通常負責規劃公司的發展戰略:繼續加大投入或減少投入哪塊業務,要進入或退出哪個市場,可能與其他公司簽訂什麼樣的合同和協議。戰略發展部門通常會監督公司的收購活動,規劃收購,審批收購,並為收購制定條款。

當一家大公司收購一家小公司的時候,通常只會預先支付收購價格的一部分,剩下那部分收購款將會根據被收購公司日後的業績發展情況來進行支付。

戰略發展部門會制定這些里程碑。這些里程碑能夠反映出收購公司的原因以及公司計畫如何利用被收購的公司。他們會參與到收購交易中,同時會成立收購整合團隊來確保能夠達成收購的目標。一般來說,他們的工作都是基於產品工程工作展開的,旨在將小公司的產品整合到大企業裡面。

因為收購支付計畫是基於實現公司戰略發展部制定的這些條款,這意味著收購方和被收購方優先關注的都是實現制定的這些里程碑,而不是產品的新功能。這就好像是大力揮大錘猛砸敏捷開發的雙腳。更糟糕的是,他們經常會完全忽略那些最初讓被收購的公司變得有價值的東西。

以 Uncoming 為例,Uncoming 是雅虎在收購 Flickr 後不久收購的一個日曆網站。雅虎想利用 Upcoming 來蒐集本地數據。本地數據尤其是小城市或小活動的數據通常是很難獲取的。每家公司蒐集到的數據都差不多。但是 Upcoming 蒐集的數據是用戶生成的數據,所以它的數據是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有價值的。這次收購的里程碑都是基於將本地活動數據整合到雅虎中。雅虎並不關心 Upcoming 的用戶,也就是生產這些數據的社群。事實證明,雅虎的做法完全是一種倒行逆施。要知道,Upcoming 的價值是由索引本身決定的,也就是由生成數據的這個社群決定的。

這是願景上的一個重大失敗,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 Flickr 身上。雅虎所關心的是 Flickr 的用戶建立和標記的數據庫,它並不關心建立這個數據庫的社群,也不會通過引進新功能來持續發展壯大這個社群。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雅虎的戰略發展部開會溝通,僅僅為了保衛我們的產品,並證明我們的決策的正確性。」 一位前 Flickr 員工這樣說道。因此,當 Flickr 在雅虎落地的時候,它被摔得粉碎,因為 Flickr 的工程和服務必須滿足收購整合團隊的要求。這是對資源、人力和資金的一種極大的浪費。儘管很多資源都來自雅虎,但是這些資源是等於 Flickr 從雅虎借來的。這就形成了一個無法維持的惡性循環,而這種惡性循環阻礙了創新。

「資金只會流向現金牛,而不會流向現金牛犢。」 一位前 Flickr 團隊成員這樣說道。如果 Flickr 無法賺到錢,它就得不到資金、人才和其它資源支持。因為 Flickr 沒有雅虎的其它業務的盈利能力強,如雅虎郵箱和雅虎體育,所以 Flickr 無法得到像其它那些產品所獲得的產品開發資源。這意味著 Flickr 必須將資源用於產品整合上,而不是用於產品創新上。這將不可避免地使得 Flickr 更難吸引新用戶,因此也就無法獲得足夠多的營收,賺不到錢當然就無法獲得雅虎更多的資源支持。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由於資源匱乏, Flickr 放棄了實現更高目標的計畫。所以它陸續錯失了本地化、即時通訊、移動化和社交的船票。最終, Flickr 未能成為視頻領域的霸主,YouTube做到了。 Flickr 未能成為社交領域的王者,Facebook做到了。它堅守圖片分享領域的一畝三分地,但是隨著Instagram的到來,它在這個領域也無法成為王者。

Flickr 團隊被迫專注於產品整合,而不是產品創新,這主要表現在兩個非常關鍵的領域:

Flickr 在社交領域的尷尬處境

Flickr 最好的功能並不是如你想的那樣,它其實不是照片分享。正如照片分享是一個隱藏在遊戲中的功能一樣,在 Flickr 的照片分享中還隱藏著一個更強大的功能:社交網路。在 10 年多前, Flickr 就已經在打造一個可能會成為社交網路的產品了。

Flickr 的兩個使命之一就是幫助人們將照片更方便地分享給他們關心的人。 Flickr 曾經有現在依然有最好的照片分享工具。 Flickr 是最早的一個能夠讓你通過精細化控制來定義人際關係的網站,例如,你可以在 Flickr 上將一個人標記為家人而不是朋友,取代了傳統的「朋友或非朋友」的二元關係。你可以把你的照片標記為「私密」,不允許任何人看到它們,或者只讓一兩個你信任的朋友看到這些照片。或者你可以只將照片分享給朋友,或者只分享給家人。這些細粒度的控制能夠鼓勵用戶更多地分享、評論和互動。當然,我們在這裡所描述的其實就是一個社交網路。

早在2005年,在搜索領域敗給 Google 之後,雅虎於是就收購了一些規模很小但很酷的具有社交屬性的公司,包括 Flickr (社交圖片)、Delicious(社交書籤)和Upcoming(社交日曆)。當時感覺雅虎做的這些事情做對了。從某種意義上說,2005年後即將到來的是 Web 2.0 時代:參與性網際網路。

但是,雅虎那幾年在社交領域的成功幾乎都是偶然獲得的。雅虎並不是一個有遠見的公司。公司創始人楊致遠和 David Filo 對網際網路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呢?他們打造了一個連結目錄,然後在這些頁面上賣廣告。

它是一個門戶網站,僅此而已。它很難算得上是一個創新的想法,或是在技術上有多麼複雜。這是一個門戶網站,僅此而已。這並不是一個富有創新的想法,亦沒有成功地解決複雜的技術難題。你不必非得寫一套算法才能搭建一個門戶,雅虎其實只是比傳統黃頁的電子版要高級一點。

公司的兩位創始人對公司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楊致遠和 Filo 關心的是公司的業務,而不是產品或創新。他們沒有在公司裡培養計算機科學家的文化,就像 Google 創始人所做的那樣,也沒有在公司裡培養黑客文化,就像 Facebook 所做的那樣。他們在公司裡培養的是一種商業文化。多年來,這種商業文化一直都運轉良好,直到 Google的出現。突然之間,沒有人需要目錄了。當你可以通過一次簡單的查詢就能直接跳轉到你想要的頁面時,為什麼還要瀏覽一個層次結構呢?

雅虎的 CEO Terry Semel 在 2001 年有機會收購 Google 的時候,他卻沒有收購Google。後來,雅虎專注於在搜索領域獲得勝利而從本質上放棄了社交。在 2005 年, Flickr 在網際網路世界中擁有最好的社交聯繫和發現工具。要記得,當時的Facebook 還只是一個剛剛起步、羽翼未豐的社交網路服務,除了在個人信息頁面上傳頭像外,它甚至不允許用戶上傳其它照片。與此同時,雅虎已經有了內部的社交產品,包括 Address Book 和 Messneger。很明顯,社交是未來。但是,雅虎當時想要的得到的不是未來,而是想重新打一場陳舊的戰爭。雅虎希望的是在搜索領域打敗Google。

「到了我們看 Flickr 這個項目時,雅虎在搜索領域正在被 Google 打得落花流水。當時我們正在加速尋找搜索中的其它領域,期望在新的搜索領域中佔據統治地位。」熟悉收購 Flickr 交易的內部人士這樣說道。 Flickr 為雅虎提供了一種方式。因為 Flickr 平台上的照片都是被用戶做了標記、打了標籤和有效分類過的,因此這些照片完全是可以搜索的。「這正是我們收購 Flickr 的原因,我們收購 Flickr 並不是為了這個分享社區,而是為了搜索。我們根本不關心 Flickr 的分享社區。收購 Flickr 的背後理論並不是為了加強社交聯繫,而是為了從圖片索引中盈利。收購 Flickr 完全不是為了社群或社交網路,也用戶也完全沒有關係。」

而問題就出現在這裡。在當時,網路正在快速變得越來越社交化,而 Flickr 正身處這個趨勢的最前沿。 Flickr 當時已經有群組功能、評論功能、並能將聯繫人標記為家人或朋友。但是對於雅虎而言,所有這些只是一個數據庫而已。

當雅虎決定 Flickr 的所有現有用戶都需要使用雅虎帳號登入的時候,第一個社區問題就開始變得明顯起來了。這種轉換發生在 2007 年,作為戰略發展部門制定的整合流程的一部分,需要建立一個單一的登陸賬號。 Flickr 在當年的 3 月 15 日開始要求所有用戶統一使用雅虎帳號登入產品。從雅虎的角度來看,除了改變登入訊息,已經沒有其它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一, Flickr 在國際市場日益發展壯大,為了符合當地法律,它必須進行本地化。雅虎已經有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工具,因為雅虎的服務已經擴展到了很多其他國家,它提供了現成的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雅虎還需要充分利用它收購的產品。雅虎想要確保它的每一個註冊用戶都能在不需要單獨註冊的情況下就能立即使用 Flickr 。它希望 Flickr 能與雅虎郵箱無縫銜接,它希望它旗下的各項服務能夠和諧地互補和促進,而不是彼此孤立。為此,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採用統一的登錄賬號。這對雅虎來說是好事,但對 Flickr 來說卻沒有任何益處,而且它對 Flickr 的用戶也沒有任何幫助。

對於 Flickr 的現有社區來說,雅虎的帳號註冊解決方案被證明是一場噩夢。用戶無法在通過登入他們現有的 Flickr 帳號來訪問他們的照片,用戶必須使用雅虎帳號去登錄。如果用戶沒有一個現成的雅虎帳戶,那麼就必須註冊一個。你甚至無法進入 Flickr 的主頁去登錄,當你剛要登錄的時候,你就會自動跳到雅虎的登入頁面。

在大量雅虎用戶湧入之後,雖然 Flickr 的用戶量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增加,但 Flickr 的那群現有的、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早期用戶群體卻被激怒了。這是一種非常不雅的過渡,它似乎忽視了 Flickr 的社區用戶想要的東西(一種不需要註冊雅虎帳號也能登入的方式)。這與人們對 Flickr 的期望正好相反。這是反社交的做法。

這種做法就等於向用戶和 Flickr 的團隊傳達了這樣一個訊息:你們現在變成雅虎的一部分了。

這個訊息也傳到了 Flickr 的團隊中。 Flickr 此前曾為自己提供的客戶關懷為榮,這也是社區建設的核心部分。但是雅虎想讓公司現有的部門來接管這些工作。雅虎的目標之一是將內容管理機制從通知和刪除的內容管理系方式轉向在用戶發佈內容之前預先篩選和審核內容的方式。 Flickr 認為,這既是一項耗時又耗時間的任務,而且很可能會侵犯用戶的隱私,尤其當涉及到一些私人照片時更是如此。 Flickr 團隊安排了一個與雅虎總部的溝通會議,並前往雅虎位於 Sunnyvale 的總部進行了一個小時的演示,以說明新的內容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在會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負責客戶關懷的雅虎副總裁看了看他的手錶,說他現在要去參加另外一個會議,然後直接離開了。這是對 Flickr 的團隊以及團隊想要闡述的問題的一個公開的不屑。

Heather Champ 當時是 Flickr 的社區主管,在他看來,這是會議是所有一切走向終結的開始。「從那次會議之後,我就知道我不會繼續待在這個職位上了。我不想留下來眼睜睜看著他們把我們辛苦建立起來的一切都給毀了。」 Champ說道。

到了 2008 年年中的時候,也就是在有關統一登入帳號爭論事件的一年之後,絕大多數人都知道,Facebook 很明顯是一個很有發展前景的社交網路。一個之前只是大學生和高中學玩的社交網路突然之間變成你的爸爸、媽媽、朋友以及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向你發送加好友申請的社交網路。微軟也給 Facebook 注入了大量資金,Facebook 的用戶很快就突破了  1億大關。

雅虎擁有海量的用戶規模,同時也有多款社交產品。一些人已經發出警告說,雅虎在社交領域也會被後起之秀超越,就像當年在搜索領域被 Google 超越一樣。

「我在雅虎花了幾年時間努力警告大家說:除非我們現在就介入並利用我們的社交網路產品進行反擊,否則成人社交網路市場將會被 Facebook 佔領。但是很顯然,因為多方面的原因,我的警告和建議並沒能被採納。」 一位前雅虎和 Flickr 的工程師這樣痛惜地說道。

雅虎在 2006 年就曾試圖以 10 億美元(約為台幣 300 億元)的價格收購Facebook,但被拒絕了。兩年之後,Facebook 就已經發展到雅虎買不起的地步了。要想打敗Facebook,唯一的方法就是用一款更好的產品從另一個方向來出擊。 Flickr 是當時雅虎用來打敗 Facebook 的最大希望。但為時已晚。

移動計畫夢想破碎

錯失機會和完全搞砸其實是有區別的。當雅虎未能充分利用 Flickr 的社交潛力時,這是一個錯失機會的表現。如果你想知道雅虎在哪裡搞砸了,那就是雅虎拿鈍刀和鈍器將 Flickr 徹底屠殺了。當你想打開你的手機,啟動 Flickr 應用程式時,你會發現你手機裡根本沒有 Flickr 了。這是雅虎搞砸的體現。

早在2006年,在 iPhone 還沒推出的時候, Flickr 就已經有了一個非常活躍的移動網站了。你可以在你蹩腳的 Nokia 手機或者 Sony T68i手機的小螢幕上登陸它的移動網站。但當時它基本上只是一個瀏覽器,如果你想將手機裡的照片上傳到 Flickr ,你必須通過發電子郵件來處理。

到了 2008 年,發生了意見徹底改變移動網路的事情:移動應用。iPhone 應用商店開啟了一個徹底改變我們互動方式的新時代。人們已經不再想使用移動網頁了,因為這需要讓他們從相機應用跳到編輯應用,再回到移動網頁,可能還需要跳到電子郵箱去上傳和分享圖片。他們想要一個能完成所有這些事情的移動應用。 Flickr 的團隊也明白這一點,但他們對此已經無能為力了。

「 Flickr 沒有被授權開發自己的 iOS 應用或其它移動應用。負責 Flickr 的雅虎外部團隊對應用程式應該做什麼有自己的固執見解。」一位前 Flickr 高管這樣說道。

知情人士透露,就是在這個方面,這兩家公司的使命發生了衝突。開發 Flickr 應用是雅虎移動部門及其部門主管 Marco Boerries 推動的一項自上而下的決策。 Flickr 的團隊被排斥和冷落了。

Boerries 有一個非常宏偉的願景,那就是打造一個「連結生活」。這是一種無縫的移動社交體驗,將雅虎的所有服務都整合到一起,在移動端提供給用戶,並將其與桌面電腦相連。這和 Apple、Google、Microsoft 今天試圖通過雲策略所要做的事情可謂是完全一樣的。

Boerries 是一個狂人。他在 16 歲那年就開發出了一款名為 StarWriter 的文字處理軟件,並將其發展成 StarOffice 套件,並在 1999 年以 7400 萬美元的價格將其賣給了Sun。到 2004 年,他跑遍矽谷,給大家演示了一個讓大家為之驚嘆的產品 Demo。他走進一個坐滿了投資人的房間,拿出他那蹩腳的翻蓋手機,然後拍下房間的照片。然後他將手機放在口袋裡,打開筆記本電腦,重整在桌面上運行的應用程式。突然間,房間裡的人在電腦桌面上看到了他用手機拍的照片,照片裡是他們自己充滿疑惑的面孔。這一切都是自動完成的。然後他解釋說,他也可以用其他類型的數據來完成同樣的操作,比如電子郵件、電話號碼、mp3 等等。你在手機上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在電腦桌面上無縫地呈現出來,反之亦然。基本上,他演示的產品基本上就和現在的iCloud 差不多。

雅虎在 2005 年以 1600 萬美元(約為台幣 4.7 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他的公司,主要是通過收購他的公司讓 Boerries 本人加入雅虎。一個月後,雅虎又收購了 Flickr 。

據大家所說,Boerries 是一個天才,但同時,與他在一起共事簡直是一場噩夢。關於這一點,最坦率的描述之一來自於 Kellan Elliot-McCrea,他是 Etsy 的首席技術官,之前曾擔任過 Flickr 的首席設計師。他在 Quora 上這樣寫道:「毫無疑問,Marco Boerries 精於辦公室政治,是雅虎最讓人討厭的高管之一。他管理雅虎的「連線生活」團隊 4 年之久,這支團隊控制著雅虎內部所有產品的本地移動體驗。一些 Flickr 的團隊曾嘗試打造和發佈本地移動產品,但都遭到了 Boerries 的無情拒絕和排擠。」

雅虎移動團隊開發移動應用的速度極其慢。儘管蘋果在 2008 年 7 月就推出了 iTunes應用商店,雅虎移動在這 1 年之後才推出正式版的 Flickr 應用。當雅虎於 2008 年 9 月正式發佈延遲了很久的 Flickr 應用時,結果卻是差評如潮。如果你在 iTunes 應用商店裡看用戶早期對 Flickr 應用的評論的話,就感覺 Flickr 應用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個應用:

  • 沒有足夠多的有用的功能。
  • 速度太慢,使用越多,速度越慢。
  • 一開始對於這款應用很期待,最後剩下的只有失望。
  • 太慢,bug 太多,引導太差。
  • 慢得讓人崩潰。

在 Flickr 應用中,無法同時上傳多張照片,用戶不得不手動一張一張上傳。它把照片自動縮小到 450 x 600 的尺寸,嚴重損害了圖片質量。用戶必須通過 Safari 瀏覽器登入,而無法在應用中登入。在用戶上傳照片的過程中,它刪除了照片中的 EXIF 數據,而這個數據正是 Flickr 忠實粉絲們非常希望看到的東西。

總而言之,用戶對這款 Flickr 應用失望透頂,甚至到了厭惡的地步。

這款應用就像是一堆泥巴撒在了婚紗上。正如其中的一位 App Store 評論者所評論的那樣:「將照片上傳至 Flickr ,這是我嘗試過的最糟糕的應用。使用 Flickr ,還不如你直接用電子郵件來上傳手機上的圖片方便。」

這在一定程度上讓 Flickr 喪失了它原來的兩大關鍵優勢:照片分享和存儲。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最糟糕的可能是你無法在這款應用中登入 Flickr 。如果你想重新註冊一個帳號,你必須使用雅虎的帳號註冊登入。其它很多應用都會將用戶吸引到他們的網路服務(如 Foursquare、Twitter、Facebook 和 Instagram),但是雅虎移動推出的 Flickr 應用卻沒有這樣的機制。這款應用不是一個獲取新用戶的工具,只是一個面對現有用戶的工具。

「這是一個很大的疏忽。」 Flickr 的聯合創始人Fake這樣說道。這其實還是一種含蓄的說法。這其實是 Flickr 後來遭遇的所有失敗的根源。

此外,各種各樣類似的應用程序都出現了,這些應用不僅會為你拍照,還能幫你處理圖像。例如,像 Best Camera 和 Camera Bag 推出了自動濾鏡功能,這個功能可以自動用於手機上的照片。在 Flickr 應用在 iTunes 上架一年多後,Instagram 出現了,Instagram就像是一個速度更快的 Flickr 。

如今,一切都太晚了。iPhone 是 Flickr 上最受歡迎的照相機,但 Flickr 卻不是iPhone 上最流行的應用,在 iTunes 上的免費拍照應用排行榜中, Flickr 還沒有進Top 50,僅排在第 64 位。作為對比,一款幫用戶在照片中添加雷射眼的應用卻排在了第23位。如果連這樣一款應用都比不過,那麼 Flickr 也許真到了將死的地步了。

Flickr 的未來會怎樣?

Flickr 在移動和社交領域中遭遇的慘敗最終都是由同一個問題的引發的:一家大公司試圖通過吞併小公司來重塑自我,結果卻浪費了它所擁有的有價值的東西。 Flickr 的故事與 Google 收購 Dodgeball 的故事以及 Aol 收購 Brizzly 的故事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不同。曾經具有忠實的用戶社區的備受歡迎的網際網路服務最終在一個副總裁過多的龐大笨重的企業中擱淺。

最終,和幾年前相比,今天的 Flickr 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不同的網站。 Flickr 已經變成了一灘網際網路死水,已經不再用任何吸引力。

後來, Flickr 推出了一個名為 Justified View 的功能,可以讓你掃瞄你朋友最近的照片,這些照片就像拼圖一樣拼在一起,和  Pinterest 排列圖片的方法很類似。這是一種看照片的華麗方式,不過你可以從中發現,很多人現在已經很少在 Flickr 上更新照片了。當我向下滾動時,我發現我的朋友們已經放棄在 Flickr 上發帖了。我在其它社交網路上也關注了這些朋友,發現他們在其它社交平台上都非常活躍,如 Path、Facebook、Instagram。我在這些平台上看到的與在 Flickr 上看到的是同一批人的照片,他們的孩子和他們的狗都比 Flickr 的年齡看起來大了一到兩歲。

儘管多年來一直被忽視,但 Flickr 的這支規模雖小但卻非常有才的團隊仍在拚命地調整這艘船前行的方向。後來, Flickr 開始陸續砍掉一些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的功能,比如Photo Sessions,這是雅虎推出的一個令人困惑的功能,它可以讓你把你的照片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示給其他人。此外, Flickr 還推出很多新功能,比如新版 Justified View 和一個運行在 HTML 5 上的 Uploader。它還用一款名為 Aviary 的 HTML5 工具替代了原來的圖片編輯器,可讓用戶可以在不離開頁面的情況下就能夠編輯他們的照片,而且這個工具在平板電腦上非常好用。它還利用視網膜顯示屏向專業用戶顯示分辨率為 1600×2048 像素的照片。

Flickr 的產品經理 Markus Spiering 表示,他的團隊現在已經能夠從雅虎那裡得到它需要的支持了。「我們確實有很多資源都來自雅虎。你在 Flickr 官網的『關於我們』頁面看到的核心團隊都來自雅虎總部,不過很多平行開發工作都是我們共同承擔的。」

原先只能用雅虎賬號登陸 Flickr 的規定?現在已經取消了。「我們已經不再關心你用什麼賬號登陸了,不管是 Google 帳號還是 Facebook 帳號。與此同時,我們允許用戶將照片分享到不同的平台。而且我們的隱私控制方法非常嚴格,而且能夠讓很容讓用戶理解,用戶無需擔心自己的隱私被侵犯。我們正將 Flickr 打造成一個美觀的、以照片為中心的產品。不管你用什麼,它都能將照片上傳到 Flickr 。」Spiering 說道。

移動端的 Flickr 依然是一個災難。 Flickr 的 iOS 應用儘管和 2009 年剛推出比有很大改進,但是體驗依然很糟糕。例如,它仍然需要你通過 Safari 來登錄雅虎賬號。而且它甚至沒有提供最基本的照片編輯或濾鏡功能,而其它拍照類應用基本都提供了這些功能。

「我想我可以實事求是地說,我們需要在移動端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尤其是我們的iOS應用,這正是我們在努力的方向。」 Spiering 這樣說道。

假設 Flickr 最終解決了這些問題,比如說,它修復了它的應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讓社區重新活躍,並最終回到了發展正軌上來。但是問題是:這時是不是已經太晚了?

如今, Flickr 不僅面臨來自 Facebook、Instagram、Twitpic 和 Imgur 的競爭,還面臨著來自 Dropbox、Google Drive、Skydrive 和 Box.net 等公司的競爭,更不用說蘋果的 iCloud 和 PhotoStream、Google 相簿 和 Google+了,它具有從 Android 手機上自動上傳具有全分辨率的照片的功能,而且還帶有地理標籤和 EXIF 數據。

想東山再起似乎已經不太可能

Flickr 現在依然很有價值。它有一個帶有各種主題和標籤的圖片的巨大數據庫。但不幸的是,因為雅虎的各種不稱職和無能,導致它無法很好地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如果網際網路真的是一系列的管道的話,那麼雅虎就是一個漏水的污水管,將所有與自己有關的東西都用污水淹沒了。

Flickr 的最後希望就是雅虎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並在這兩家公司都陷入最後的死亡漩渦之前將 Flickr 分拆出去。但是即便如此, Flickr 要想重新有所作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們通常是不會回到他們已經放棄的家園的。

Flickr 依然是不錯的。不過,它就像你藏在床底下的一堆可愛的舊照片。 Flickr 是一個你深愛著的懷舊檔案,在你偶然發現它的時候,把它從床底下拉出來,把它放到燈下,看著照片,你回憶起你年輕時的樣子,網路是一個比較樂觀的地方, Flickr 曾經是世界上最好的線上照片管理和分享應用。然後你關上相冊,進入 Facebook,看看朋友們都分享了哪些新照片。

原文連結:https://gizmodo.com/5910223/how-yahoo-killed-flickr-and-lost-the-internet

本文由 36氪 編譯組編輯 郝鵬程 編譯。

─ ─

(本文經合作夥伴 36氪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深度:雅虎殺死了收購的 Flickr,並喪失了整個互聯網帝國 〉。)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