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追求成功的最大錯誤認知就是:「只要肯苦幹,一定有收獲」。這句話真是打醒不少人。在職場發展上,如果沒法有效認知自己的優勢與市場地位,進而有策略的發展個人技能。那麼投入不一定會完全等於產出的。以下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奋」,幫助你用簡單的經濟學邏輯思考自己的未來應該怎樣定位。(責任編輯:鄒昀倢)
人人都是「一窮二白」,你的比較優勢在哪兒呢?
從兩個皮匠的競爭,參透經濟學的市場競爭原理
一個小鎮上有兩個皮匠,老皮匠老王和新人小李,皮包是老王做得好,皮鞋還是老王做得好,看上去,應該沒小李什麼事兒了。
不過,老王認為自己做皮鞋賺的比做包多,所以優先接皮鞋的生意,這麼一來,小李就接了很多老王沒時間做的皮包生意。
這就是我在「經濟學思維」系列第一篇《職場最初幾年,影響今後人生格局的,就這兩樣東西》中舉的一個例子,它說明了小李是如何獲得做皮包的「比較優勢」的。
也由此得到了職場上的一個「真相」:新人的比較優勢是「一窮二白」,對公司而言,他們的時間成本(薪水)低,而新人自身而言,時間的機會成本低,剛好匹配那些價值不太高的工作。
當然,「比較優勢」不是真正的優勢,大公司每年都有大量新人加入,人人都是「一窮二白」,你的比較優勢又在哪兒呢?
所以,新人進公司,還是要找到更有持續性的比較優勢,一方面要參與到與老員工的合作中,另一方面又要和其他新員工競爭。
這就是「經濟學思維」系列第二篇的主題:如何競爭,如何合作。
職場心理學的重要思考關鍵點:如何創造自我的超額價值?
接著講上面的兩個皮匠的故事。
小李雖然可以撿一些老王的漏,但畢竟經營慘淡,於是他和老王談了一個合作計劃:老王先把上門的包生意接下來,轉給小李,收取一部分費用。
再接下來的故事,通常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
為了讓手藝稍遜的小李達到自己的要求,老王免不了要指導一下小李,時間一長,小李的手藝突飛猛進。老王發現自己竟然培養了一個競爭對手,非常不爽,就結束了合作,把生意介紹給另外一個鎮的老張,希望藉把小李逼走。
第二種可能:
老王留了個心眼,從不指導小李,只把一些要求不高的生意介紹給它。小李畢竟是年輕人,眼界寬,工藝比較不上老王,就在款式上下功夫,做出來的包包,居然很受年輕人的歡迎。
老王最後一琢磨,乾脆把包的生意分成兩塊,一部分顧客對手藝要求高,就自己做,另一部分顧客對款式要求高,就轉包給小李。
兩個皮匠的故事到此結束,留下一個問題:為什麼兩種合作方式,結果大不一樣呢?
道理很簡單,在前一種合作模式中,沒有新的銷售額增加,兩人都處於「你多賺,我就少賺」的「零和博弈」中;而在後一種合作中,增加了新款式包的銷售額,蛋糕做大,分配自然就沒有矛盾了。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分工合作是一種基於生產的交換,它必須滿足一般商品交換的前提條件——創造超額價值。
什麼叫「超額價值」呢我們平常說的「等價交換」是錯誤的,成功的交易一定是讓雙方都得到超過付出。
聽上去不太可能?
身為職場員工,怎樣持續創造超額價值讓公司不能沒有你?
古人很鄙視商人,認為商人不創造價值,他們得到的,就是老百姓失去的。中學課本里學過的韓非子《五蠹》就把商人列為「社會蛀蟲」之一。
交易真的沒有創造新價值嗎?
你去逛商場,發現一雙半年前標價999元的Nike鞋,正在打折促銷,只賣799元,於是你立刻買下。在這樁交易中,200元的折扣就是交易給你創造的超額價值,沒有這次打折,你就不會出手。
對於商店而言,他的進價只有300元,這499元是利潤,也是交易給他創造的超額價值。事實上,想要成交,買賣雙方都必須為對方提供超乎平常的價值。
原價999元的Nike有人買,這群買家是Nike的死忠粉絲,超額價值就是「第一時間擁有Nike的新款」。對於到了最後199元清倉價才出手的人而言,超額價值就是「用最低代價擁有一雙Nike」。
再看看商家,原價999元的Nike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商店的超額價值不在於交易,而是用最新款獲取「最有價值的消費者」。199元清倉價一定是虧的,商店的超額價值不在於利潤,而是「回籠資金,投入下一個賺錢的項目」。
一筆買賣,只有雙方都覺得自己賺到了,都認為這是對自己有利的交易,這樣的交易才有可持續性。你平常逛的店,不是常買到性價比高的產品,就是是別處沒有的新款。
分工合作也是如此。持續的超額回報,才能形成長期穩定的分工合作。企業在要尋找能帶來新價值的新員工,新員工也要找到給帶來超額回報的企業,雙方才能成長得更快。
只是,商家可以促銷,可以上新,員工的超額價值在哪兒?
職場價值不來自於「苦幹」,為什麼加班不能讓你成為有價值的員工?
有一個笑話,兄弟倆遇到了一頭獅子,哥哥拔腿就跑,弟弟跟上去說,反正也跑不過獅子,不如兩人聯手跟它拼了。哥哥冷冷地看了弟弟一眼:「我要跑過獅子幹什麼?我只要跑過你就行了。」
在職場上,新人具備時間成本上的比較優勢,接下來很容易想到,還要超額價值?那我就再降低成本吧。
這確實是個思路,雖然你已經拿了底薪,再低就違反勞動法了,但你還可以加班啊,那種不要加班費的自願加班啊。所以,職場上的苦逼新人,為了爭取有限的晉升名額,沒日沒夜的加班就成了常態。
但回頭想想,不對啊,前面說,交易的前提是「雙方都能在合作中獲得超額利益」,「自願加班」那是「損不足以奉有餘」,這種工作方式,根本長不了。
比拼成本的競爭,就像淘寶上的同質化競爭的低價爆款,比的是誰的成本低,最後換來的都是毫無忠誠度可言的消費者。更何況,企業的價格戰是為了驅趕競爭對手,再用「規模經濟」實現成本優勢。而在工作上,從來都是「規模不經濟」,加班的工作效率往往低於正常上班。
我們在職場,常常被工作效率、勤奮敬業等等詞繞進去,只是知道這些是好東西,而沒有意識到,我們為什麼要得到它們?就是為了讓我們在合作中,為對方,也為自己,創造新價值。
歸根到底,我們誤解了競爭的真實意義。
關於競爭,你的理解可能是錯的
在經濟學中,競爭是個特別容易被誤解的概念,我們通常認為,一個企業想要發展,就要在競爭中打敗對方。最後就變成了,你賣一塊,我賣五毛,一定要把競爭對手都搞死,自己才能活下去。
但實際的經濟關係中,打價格戰都是暫時的,所有的企業都在避免競爭,避免競爭的方法就是壟斷。
壟斷也是一個常常被誤解的概念,好像只有央企或者BAT才能做到壟斷,其實不是,每一個企業的每一個產品都在某個細分市場追求壟斷地位。
海飛絲最早進中國,它圈了「去屑」這個最大的需求,然後不斷地通過廣告樹立「去屑第一品牌」形象。後進入的飄柔,就刻意避開「去屑」,講「髮質護理」,再後來的產品,就分別劃走了「專業髮型師」等等更細分化的需求。
所有品牌都跑馬圈地完成了,再進來的人,只能去憑空創造一個「植物護髮」的概念,給市場洗牌。每一個品牌都在避免直接競爭,而去追求細分市場的「相對壟斷」,否則,大家就只有拼命降成本的命了。
能好好賺錢過日子,誰願意打打殺殺地競爭啊?競爭能力就像一個國家的軍隊,是保持威懾力的必要手段,但光靠軍隊無法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只有壟斷能力才能解決發展問題。
傳統的經濟學認為壟斷就是把競爭對手都幹掉(自然壟斷),或者靠行政力量不讓對手進來(行政壟斷),但事實上,最常見的壟斷是「認知壟斷」。
「認知壟斷」的理論基礎是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同一類品類,一個消費者能記住的品牌不超過5個;而且還不是那些廣告做得最多的,而是最具差異化的品牌——最大、最貴、最便宜、最快、最搞笑、最大牌、體驗最好……
相比成本競爭而言,消費者的認知是一個穩定的因素,才能形成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同樣,在人才濟濟的大公司,幾乎所有的技能都被相應的人選佔據,大量流著汗水默默辛苦工作的新人,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只有足夠的「差異化」,你才能被人記住,爭取更多的機會。
很多人說,道理我懂,可我沒有發現自己有什麼差異化的能力啊?其實,大部分的差異化並不是真正「人無我有」,難道只有海飛絲才能去屑?這個差異化更強調一點:
在某一個需求發生時,別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你:
小張會到國外的網站上找資料,讓他做吧(老闆,找A片資源誰不會啊)
上次找的供應商是小張聯繫的,讓他繼續聯繫吧(老闆,明明是我聯繫的,上次臨時請他幫個忙而已)
想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把10件事做到70分,不如把其中一件事做到120分,用這個特例去強化別人的記憶。一旦記憶固化為認知,就足以形成一個差異化的點,別小看這些提不上嘴的能力,它能為你帶來更多機會,直到你形成差異化的能力。
這個過程非常類似於經濟學的「路徑依賴」,具體的方法,就是下一篇的主題。
重新思考職場未來發展定位:如何從現有合作關係,增進未來職場競爭籌碼?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有一個大的前提——假定人是理性的,時時都能正確判斷利弊得失。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人並不是總是理性,甚至可以說,人總是被情緒、本能所影響,非理性的時間多。
但正因此如此,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假定的「理性人」,才格外重要。
想要維繫一段關係,我們本能地想到給對方更多好處,但「理性人」告訴我們,首先要保證自己有好處,合作關係才能真誠、持久。
面對競爭,人的本能不是逃避,就是戰爭,但「理性人」告訴我們,如果建立自己的「能力根據地」,擁有足夠的威懾力,你完全可以避免一場「殺敵一千自損五百」的戰爭。
最近流行佛系青年的三個詞:都行,可以,沒關係。那麼,我也說三個「經濟系」青年三個詞:
試試看,有機會,合作愉快
(本文經職場學習類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經濟學思維看職場:什麼情況下,你是被第一個想起的?〉,首圖來源: gcoldironjr2003, CC Licensed。)
顛覆你的認知小宇宙,快來學聰明人思考方式
只有笨蛋才會埋頭苦幹:追求成功的最大錯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Tesla 馬斯克親傳開啟知識天眼法!他用了個超神奇原理,變身無敵天才
創業者致命的「窮人思維」:喜歡用時間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