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bet 執行董事長施密特 17 年矽谷傳奇:一手塑造 Java ,還教會 Google 如何賺錢!

Google執行董事長 施密特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上週矽谷最大的消息就是 Alphabet 執行董事長艾立克·史密特將離職,引發全球關注。史密特之於 Google,就像賈伯斯之於蘋果一般,可說是一手打造 Google 互聯王霸主地位的核心推手。但是為人低調的他,鮮少人知道他一生的職涯事蹟,這篇文章一次向你娓娓道來,非常精彩!(責任編輯:劉庭瑋)

一代傳奇科技領袖退休了。

美國時間12 月21 日,Google 的控股母公司 Alphabet 宣布,艾立克·史密特(Eric Sc​​hmidt) 將卸任公司執行董事長一職,繼續留在董事會上,並擔任公司技術顧問(technical advisor) 。這一職位變化將在2018 年1 月正式生效。

Google 聯合創始人、Alphabet CEO 拉里·佩奇給予施密特高度評價,「從2001 年開始,埃里克為我們提供了商業和工程上的專業知識,和對技術的未來清晰的理念。」

施密特將繼續在科技問題上位公司提供技術顧問。在聲明中佩奇還表示,施密特的離開並不意味著公司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和科技創新的原動力。

但毫無疑問的是,對於Google,特別是創業早期階段兩名年輕的聯合創始人而言,施密特是一位重要的創業教練和業界頂尖的經理人。

施密特大學本科和碩士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後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電腦技術研究,並獲得第二個碩士學位以及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EECS) 博士學位。

在加入 Google 之前,他曾供職於貝爾實驗室、施樂帕羅奧圖研究中心(Xerox PARC) 等久負盛名的機構。在貝爾實驗室時,他和同事一同開發了Lex,一項至今仍被廣泛應用的程序編譯器關鍵技術。

一手塑造 Java

1983 年,施密特加入了 Sun Microsystems 公司,從經理做到軟體總監、副總裁,並最終成為了 CTO 兼公司總裁。在職期間,他主導了公司最重要的產品 Java 技術平台的發展。

在Sun Microsystems 工作的施密特
在Sun Microsystems 工作的施密特

曾任 Novell CEO

1997 年,被寄予重振公司厚望的施密特加入了 Novell 並擔任董事長兼 CEO。在當時,微軟在Windows 95 中提供免費的 TCP/IP 棧,嚴重影響了Novell 的盈利能力,施密特在這裡的四年也不開心。

成為 Google 長達10 年的 CEO

2001 年,聽取了兩位風險投資大佬,KCPB 的約翰·杜爾、紅杉資本的麥克·莫里茲的建議,在當時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公司治理經驗的施密特,決定加入剛創立不久的 Google,擔任董事長。

3 月入職後,施密特的管理才能得到了體現,在投資方的支持下取代了兩位聯合創始人,於 2001 年8 月成為了 Google 的 CEO、日常管理者。

入職時,施密特的年薪是 25 萬美元,在當時的矽谷絕對是高薪,而且還被授​​予了大量的股票。雖然在 2004 年公司上市後,他和佩奇、謝爾蓋·布林一起宣布只拿1 美元的年薪(一直持續到 2010 年),大量的股票還是讓他進入了美國富豪榜。截至 2017 年1 月,施密特的淨值高達 116 億美元,在當時的美國排名第 36,科技業排名第19。

根據Google 官方的說明,施密特作為CEO 的主要職責,是構建企業架構以保證公司的快速增長,並且負責在開發時間越來越短的基礎上,確保產品的高質量。

在施密特擔任 CEO 期間,Google 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正確決定:研發移動操作系統。

2003 年,安迪·魯賓(Andy Rubin) 在矽谷創業了。這家名叫 Android 的公司,在當時非常神秘,公佈給外界的資料甚少,只說做的是高度定制化的操作系統。

Google 在2007 年收購了這家公司,正式確定了操作系統名為 Android,並以穩健的步伐開始推動業界其它移動設備公司開發安裝這款操作系統的手機。

根據分析機構 IDC,截至 2017 年第一季度,Android 是全球市場份額最高的移動操作系統,高達85%,遠超iOS(14.7%)、Windows Phone(0.1%)和其它操作系統。由於 Android 內置了Google 的應用商城、廣告等重要服務,巨大的裝機量為Google 帶來了高額的收入。

尷尬的是,2006 年施密特當選蘋果董事。次年蘋果發布了第一代 iPhone,而 Google 同年收購 Android 的行為很難不被看作是對蘋果的威脅。

在董事會上,其它董事向施密特發起了難以招架的攻勢,有人指責施密特兩邊不是人,也有人質疑它是 Google 派來的商業間諜。不管怎樣,過去的蘋果做的是桌面操作系統、軟體和電腦硬體的生意,而 Google 一直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現在兩家都進入到移動設備/操作系統裡,產生了嚴重的利益衝突。施密特沒法繼續這樣的雙重身份了:要嘛退出蘋果董事會,放棄一份地位甚高的工作,要嘛從 Google 辭職,離開自己多年耕耘的公司。

施密特選擇了對佩奇、布林的忠誠。

施密特如何看待中國市場?

儘管「下一個十億」是最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口號,Google 很早就認定中國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早在2000 年,Google 創始之初,就提供了中文版本的搜尋主頁Google.com。2005 年,Google 請來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創始高管李開復擔任全球副總裁,專職中國業務,並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

施密特對中國充滿信心,在 2007 年表示,儘管公司在中國遭遇一些問題(比如和監管機構的衝突以及百度的激烈競爭),自己仍有很大把握 Google 將在中國獲得成功,取得互聯網搜索等服務的領導地位。

從 2008 年開始,Google 發現它越來越難跟中國監管機構達成一致。2009 年,李開復離職創業,Google 中國開始陷入一個糟糕的負面循環。

Google 聯合創始人的強硬態度和作為 CEO 的施密特對中國的綏靖政策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反差,以至於在 2010年1月份,這家公司出現了「同時有兩種態度,兩種聲音」的尷尬情況。創始人發聲要求核心業務抽離中國,緊接著施密特表達留在中國的意願,指出就算搜尋業務抽離中國,Google在中國仍有諸多重要的業務,比如開發者關係、廣告等等。

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基本都知道了。

2011 年1 月,Google 宣布施密特辭任 CEO 的消息。當年4 月,CEO 的職位還給了拉里·佩吉,施密特繼續擔任 Google 執行董事長,並為自己增加了一個創始人顧問的虛職。

2015 年。Google 發生了一件大事:拆分重組。公司核心業務如 Android、搜索、廣告、人工智能科研和部分非核心業務留在 Google 下,卷大部分非核心分子業務如光纖寬帶 Fiber、硬體業務 Nest、投資基金 Google Ventures 和 Google Capital 等拆分出來,和 Google 同級作為子公司,歸於母公司 Alphabet Inc. 旗下。

原Google 產品和工程業務的高級副總裁鬆達爾·皮柴(Sundar Pichai) 接任Google CEO。佩奇繼續擔任 Alphabet CEO;布林主要負責公司的前沿和神秘的新創項目;施密特繼續擔任 Alphabet 執行董事長。

一直以來對美國民主黨政治人物的支持,使他在美國政界獲得了良好的聲譽並結交了不少有力的關係。《搜索》一書作者約翰·巴特爾(John Battelle)透露,施密特成為了Google/Alphabet和社會,特別是政界之間的緩衝器,成為了公司的發言人,負責和監管者對接溝通,並在業界組織遊說機構以保護科技行業的利益。

施密特依舊保持著對中國的高度好感。2015 年,在北京的一場科技活動上,施密特表示仍然希望能夠為中國提供服務,繼續跟政府保持溝通。

他對Google 在中國缺席的這段日子裡發生的諸多巨大的變化,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微信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軟體,「同時解決了消費者很多的問題,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務,」在銀行業和流通業不夠成熟的中國「有特別的意義。」

他還認為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激烈競爭是一件很好的事——Android 裝機量暴增,設備價格越來越低,為下一個十億市場創造了良好的基礎,這事兒對於 Google 來說好不好是顯而易見的。

今天,施密特離開了自己兢兢業業17 年的崗位。他為什麼離開其實沒那麼重要,因為人總有退休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Google 執行董事長是一個從頭到尾為他量身打造,在過去的 17 年間被他一次又一次重新定義的職位。沒有施密特,就沒有 Google 的今天。這就好比史蒂夫·喬布斯已經離世,但在果粉的心中他是唯一有真正資格的 CEO。

如今施密特離開了,這個空缺還有誰能填補呢?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施密特辭任Alphabet執行董事長:他用了17年成就Google的今天 〉。)

更多 Google 最新動向:

【2017 年年度回顧】7 個震撼科技業的收購案,果然還是 Google 買 HTC 最有感覺啊
矽谷地震級人事異動:Google 母公司董事長施密特宣布離職,接下來他要幹嗎?
聖誕老人追蹤器又來啦!Google 就是不一樣,連聖誕老人都會 coding 好厲害捏
Google AI 與 NASA 攜手合作!發現「迷你太陽系」,找到外星人的機會又大增啦
李飛飛大神演講全記錄:中國 AI 技壓全球,Google 是不得不在中國設立 AI 中心
Google 研究室出品:運用 AI 圖像處理技術,把短片變成漫畫的神奇 App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