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書是許多業界成功人士廣為流傳的一本經典。作為巴菲特的長期合夥人,查理蒙格更為低調且自律,他最著名的就是提倡人們需要建立跨領域的思維模型,並成為業界通才。然而,這究竟該怎麼做到?
這篇文章摘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談及查理給年輕人的智慧見解以及對於跨領域通才培養的具體建議,非常值得好好收藏!(責任編輯:劉庭瑋)
年輕人在工作中應該追求什麼?
我有三個基本原則。同時滿足這三個原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你應該努力去嘗試:
.別兜售你自己不會購買的東西。
.別為你不尊敬、不欽佩的人工作。
.只跟你喜歡的人共事。
我這一生真是非常幸運:由於和巴菲特共事,這三個原則我都做到了。
你對年輕人有什麼人生建議嗎?
每天起床的時候,努力變得比從前更聰明一點。認真、出色的完成任務。慢慢的,你會有所進步,這種進步不一定很快,但這樣能為快速進步打好基礎……每天慢慢向前挪一點。只要活得夠久,最終,你會像大多數人那樣,得到應得的東西。
人生在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難題,非常棘手的難題。我認為有三點有助於應付這些困難:
.別期望太高。
.擁有幽默感。
.讓自己置身於朋友和家人的愛。
最重要的是,要適應生活的變化。如果世界沒有改變,我現在身上還有一打缺陷呢。
誠實為上策
我們曾經問債券天王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如何評價蒙格和誠實。他的回答是這樣的:「如果東海岸和西海岸同時被海水淹沒,不管是由於風暴、地震還是道德淪喪,查理的奧馬哈將會依然存在。應該用衛星將查理的道德標準播送到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以防止安能或世界通訊之類的醜聞重演。
「查理和巴菲特是非常好的榜樣和導師,對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就像亞伯特.施威策(Albert Schweitzer)所說:『榜樣在教學中並非主要的東西──榜樣是唯一的東西。』在其一生的商業競賽中,蒙格和巴菲特不但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沿途從來不抄捷徑。
「在金融界再也找不到比巴菲特和蒙格更具榜樣意義的誠信人物。他們的年報就像傳奇,不僅講述了真正的投資智慧,而且在必要時也敢承認犯錯。」
瑞克.葛蘭(Rick Guerin)是蒙格的老友和商業夥伴,他補充說:「在商業交易中,我曾經兩次看到蒙格付出比他應付金額更多的錢。
第一次是在我們收購一家企業時,當時有兩位老太太持有該企業發行的債券,我們本來大可以用遠低於面值的價格收購這些債券,但是蒙格卻按照面值付給她們。
第二次是在我需要一些現金去做另外一項投資時。當時我想把合資公司的一半股權賣給他,他說你開個價,我說十三萬美元,他說不行,二十三萬美元才對,他給了我那麼多錢。這給蒙格抓到機會說出一句他非常喜歡的臺詞:「我是對的,你很聰明,遲早你將會明白我是對的。」當然啦,他這兩點都說對了;他提出的價格更加準確,而我最終也確實明白了這一點。
「在股市撿便宜股票是一回事,但是占合夥人或者老太太便宜是另外一回事──是蒙格絕對不會做的事。」
專業人士需要的跨領域技能
這場 1998 年在蒙格的哈佛法學院同學五十週年聚會上發表的演講,關注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精英教育的狹隘性,並分幾個部分討論。蒙格提出的各種解決方法,則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令人滿意的答案。
今天我想效仿蘇格拉底,來一次自問自答的遊戲。我將會提出並簡單的回答四個問題:
一、是否廣大的專業人士都需要更多的跨領域技能?
二、我們的教育提供了足夠的跨領域知識嗎?
三、對於大部分軟科學(soft science,指社會科學)而言,什麼樣的跨領域教育才是可行的、最好的?
四、哪些教育實務能夠加快這個進程?
是否廣大專業人士都需要更多的跨領域技能?
其實最容易引起專業人士麻煩的兩種傾向是:
一、激勵機制造成的偏見,天生有這種認知偏見的專業人士會認為,對他們自己有利的,就是對客戶和整個文明社會有利的;
二、鐵錘人傾向,這個名稱來自那句諺語:「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如果一個人擁有許多跨領域技能,那麼根據定義,他就擁有了許多工具,因此能夠盡可能少犯鐵錘人傾向引起的認知錯誤。此外,當他擁有足夠的跨領域知識,並從實用心理學中瞭解到,人一生中必須不斷與來自自己和他人的這兩種傾向對抗,那麼他就是在通往普世智慧的道路上,積極地邁出了一步。
我們的教育提供了足夠的跨領域知識嗎?
第二個問題很容易,我不想為它花費太多時間。我們的教育太過局限在單一領域,然而重大的問題往往牽涉到許多領域。相對的,用單一領域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就像玩橋牌時,一心只想靠王牌取勝。這是很瘋狂的,跟「瘋帽匠的茶會」差不多。但在當前的專業實務中,這種事已經非常普遍;更糟糕的是,多年來,人們認為各種軟科學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對於大部分社會科學而言,什麼樣的跨領域教育才是可行的、最好的?
那麼第三個問題自然是:現在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對於大部分軟科學而言,什麼樣的跨領域教育才是可行的、最好的?這個問題也很容易。我們只需要檢驗一下最成功的專業教育,找出裡面有哪些重要元素,然後把這些元素組合起來,就能得到合理的解決方法。
我們應該到對教育品質要求最高、對教育成果的檢驗最嚴格的地方去找。這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合理的地方:極為成功且如今已成為「必修」的飛行員訓練。——沒錯,我的意思是,如果偉大的哈佛能夠多借鏡飛行員的訓練,就能變得更出色。和其他行業一樣,在飛行行業,鐵錘人傾向會帶來極大的危險。我們不希望一個飛行員,遇到任何危險的時候都把它當作危險X,因為他腦裡只有一個危險X模型。由於種種原因,飛行員的訓練是依照一個嚴格的六要素系統進行的。這六種要素包括:
1、給予全面的知識,足以涵蓋及應用在飛行中所需的一切。
2、把這些知識統統教給他,不是為了讓他能夠通過一兩次考試,而是為了讓他熟
練的應用這些知識,甚至能夠同時處理兩三種相互交織的複雜危險狀況。
3、就像任何一個優秀的代數數學家,要學會有時候採用正向思維,有時候採用逆
向思維;這樣他就能夠明白,什麼時候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想要做的事,什麼時候又該放在想要避免的情況。
4、他必須接受各門學科的訓練,把未來因為錯誤操作造成損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最重要的操作步驟,必須用最嚴格的訓練,達到最高的掌控水準。
5、他必須養成核對「檢查清單」的習慣。
6、在接受最初的訓練後,他必須經常保持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經常使用飛行模擬
器,以免在遇到罕見卻重要的問題時,對所需的知識生疏了。
這套很正確的六要素系統,對高風險的專業教育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人類的心智結構,注定了我們需要這樣的系統。因此,培養人們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也應具備這些要素,而且必須大幅擴充這六個要素的內容。不然的話,還能怎樣呢?
下面的道理是不證自明的:把優秀學生培養成優秀人才的精英教育中,如果想要得到最佳的結果,就必須讓學生學習大量的跨領域知識,持續掌握能夠應用自如的所有必要技能,擁有根據實際情況熟練應用各種知識的能力,以及代數問題所需的正向和逆向思考的技巧,再加上核對「檢查清單」的終生習慣。想要得到全面的普世智慧,沒有別的辦法,更沒有捷徑。
有哪些做法可以加速我們改善學科教育?
第一,要有更多必修課,而不是選修課。這意味決定哪門課必修的人,必須熟練的掌握大量的跨領域知識。無論要培養的是跨領域問題解決者還是飛行員,這個論點都是成立的。例如,法學院畢業生必須掌握心理學和會計學。然而,即使到今天,許多精英學府也沒有這樣要求。那些制定培養計畫的人往往知識層面太窄,無法理解哪些課是必須的,也沒有能力修正不足之處。
第二,學生應該有更多應用跨領域知識解決問題的實做,包括類似駕駛飛行模擬器那樣的實習,以免習得的技能由於長期不用而生疏了。
第三,大多數軟科學專業學院應該更善用最好的商業刊物,比如說《華爾街日報》、《富比世》(Forbes)、《財星》(Fortune)等等。這些刊物現在都非常好,可以扮演飛行模擬器的角色:它們報導的那些事件,往往有錯綜複雜的原因,我們可以讓學生試著用各個學科的知識來加以分析。而且,這些刊物有時候能夠讓學生學到新的成因模式,而不僅僅是複習原有的知識。如果學生想要提升自己的判斷力,那麼在校期間就演練他畢業後要終生從事的工作,是非常合理的做法。我認識的那些判斷力非常強的商業人士,也都用這些刊物來鍛鍊智慧。學術界有什麼理由例外呢?
第四,當大學偶爾有職缺,需要招人時,應該避免聘用具有強烈政治意識形態的教授,不管是左翼還是右翼。學生也應該避免受政治意識形態影響。想法激進的人,缺乏掌握跨領域知識所需的客觀態度;受意識形態影響的人,很難擁有綜合跨領域知識的能力。
第五,軟科學應該加強模仿硬科學(這裡指數學、物理、化學和工程學)的基本治學精神與方法。這種治學方式值得效法。畢竟,硬科學在以下兩方面做得較好:一、避免單一學門造成的錯誤,二、促使大量跨領域知識更容易應用,並得到良好的結果。
__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由 商業週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取自Amazon)
如何建立更多成功思維?
查理蒙格經典名句:不用試圖成為聰明人,而是持續試圖別變成蠢貨
查理蒙格通往成功的唯一秘訣:推翻一萬小時原則!他用思維模型成為投資通才
只花一年就賺進五千萬台幣!23 歲創業家談如何用富人思維達到財富自由?
用 21 天打造成功者的基因:揭秘歐巴馬、庫克都在做的「早起儀式」
單靠股市打造 2.3 兆身價:比爾蓋茲親自撰寫,你所不知道的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