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 年輕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一書的作者孫宇晨,為中國知名匿名交友 App「陪我」創辦人,同時也被《富比士》評選為三十位三十歲以下創業者。更是只花一年時間,即賺進台幣五千萬。

在拜馬雲為師,歷經一連串創業歷程後,他忍不住有感而發:「窮人與富人思維真的不同,只要你能夠摒棄窮人的思維模式,那也就擁有了成為一個富人或精英的最大的可能性,哪怕你現在還不是。」(責任編輯:劉庭瑋)

在很多熟悉我的朋友看來,我身上發生過太多神奇的變化。
22 歲的我還是一個普通的留美學生,為了實習、工作辛苦奔波,一年之後,卻靠著投資特斯拉、比特幣與中概股個一千萬(台幣約五千萬)。

22 歲的我還是一個想在美國註冊公司,卻折騰兩個月都辦不下來、看到報稅表就頭疼的創業小白,經過四年奮鬥,成為將公司發展為用戶近千萬的互聯網科技公司CEO我也成為馬雲創辦的湖畔大學首期中唯一的 90 後學員。同時,我還登上了《富比士》雜誌評選的三十位三十歲以下創業者榜單。

在外人看來,我似乎發生了一些神奇的變化,但是在我看來,我還是當初那個對所有事物都抱有強烈好奇心的讓人發笑的傻瓜,那個對失敗習以為常只知道努力反覆嘗試的二百五傻瓜,那個對反覆做自己喜歡的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辛苦的傻瓜罷了。

這些年,除了每天在公司工作 12 個小時以上,樂此不疲地創業之外,真正變化的是我對財富自由的理解。

而這份對於財富自由的理解,也引領我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一千萬。這不僅實現了我的財富自由,更大大實現了我夢寐以求的精神自由。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對財富自由的理解,都停留在一個高度一致的定義:一夜暴富。有物質追求的,每天花天酒地,吃喝玩樂;有精神追求的,則是做一個幸福的人,劈柴餵馬,環遊世界。而我這種既有物質追求,也有精神追求的人,則是每天既花天酒地,吃喝玩樂,也劈柴餵馬,環遊世界。

但當我開始創業,漸漸接觸到大量早已實現財富自由的人,卻發現他們的生活狀態完全不是想像中那麼悠閒和瀟灑,相反,他們要比我們這些創業的人還要勤奮努力得多。

例如湖畔大學的校長馬雲。每天早上九點上課,當我們急急忙忙地跑進教室,馬雲早就到教室了,而且已經把課都備完了。他講完課的當天晚上,就坐飛機去美國見華爾街的投資人。

在湖畔大學好幾次上課,馬雲老師都是剛處理完集團的事從國外飛回來,連調時差的時間都沒有。

賓大的榮譽校友巴菲特,更是以勤奮出名。每天工作的時間都在十四個小時以上。他今年已經 87 歲了,仍然在波克夏 · 海瑟威公司的第一線工作,絲毫沒有退休的想法。甚至是 2012 年 4 月,他在給公司股東的致信中說明自己已經罹患前列腺癌一期,卻仍然表示自己精力十分旺盛,完全能夠勝任工作。

在不分晝夜連玩四天電腦遊戲後,頭暈腦漲的我終於發現,如果說,吃喝玩樂,花天酒地之所以對於現在天真的我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也是因為我絕大多數時間是在繁忙的工作中度過的。

即便娛樂活動分泌出的多巴胺能使得我快樂,大多也是因為它是我創造性活動(工作)中出現的間歇性行為。也就是說,享受性活動的快樂本質上是不可持續的,只有創造性活動的快樂才是可持續的。

這讓我意識到,財富自由也許是一種因財富獨立而產生的精神自由的狀態。這可能與吃喝玩樂、花天酒地的享樂毫無關係,也與環遊世界的文藝追求也不相干。

我漸漸發現了屬於我自己的財富自由的真正定義。

財富自由的定義就是,不需要為金錢做出價值觀的妥協。妥協的種類包括付出時間、付出金錢、付出注意力、付出情感和尊嚴。

然而,財富自由並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因為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創造性的行為,例如創業與工作。財富自由能做到的只是能夠為我們免除人生中因金錢不足而產生的各種麻煩與妥協,因此,財富自由能產生的作用是相當有限的。

真正解決「不高興」、「不開心」、「不爽」的,是透過創造性活動,獲得他人的認可、行業的認可、社會的認可,或者甚至是僅僅來自於自己的認可。

豐厚的財富其實不僅不是萬能的,而且能產生的作用相當有限,如果要持續地獲得快樂與幸福,核心還是要找到自己熱愛的創造性活動,並因此獲得幸福感。

其次,財富自由也僅僅只能幫助你解決不為金錢妥協的問題。

至少,財富自由時我們可以為自己喜歡的老闆、公司而工作,在選擇工作時,首先考慮工作本身,而無須擔心待遇。至少,我們可以為自己喜歡的事業而工作,而無須擔心事業本身帶來的財務回報並不豐厚。

摒棄窮人的思維模式

創業久了,加上在湖畔大學、長江商學院和長安俱樂部的學習社交活動,我結識了不少已經有一定資本累積的人。身為一個從四線小城走出來的創業者,我逐漸發現了一個規律:所謂的富人,他們的想法與「窮人」的有很大的區別。兩者處境的不同,可以理解為是富人或者窮人思維指導的結果。

窮人還是富人, 核心是一種精神狀態

我曾經跟同事談過自己對於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想法,同事當即就反駁了我,說:「宇晨,你怎麼能煽動階層對立呢?你讓我們這些窮人怎麼跟你好好工作啊?」當然,他是開玩笑地說。

其實,這裡所說的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絕不是要煽動階層對立,並不是在強調社會存在富人精英和窮人魯蛇兩個階層嚴重對立。實際上,所謂是窮人還是富人,核心是兩種思維模式的差別。這是觀念問題,換句話說,只要一個人「三觀」、思維方式改變了,擁有了富人的思維,那這個人就是富人,就是精英。

從這個層面來說,人人都可以是精英,人人都可以是富人。只要一個人擁有了正確的思維方式,他就擁有了成為一個富人或精英的最大的可能性,哪怕他現在並不是。

窮人思維是一種單變數思維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擁有窮人思維的人,非常傾向於用單一變數、單一價值來思考問題。這點類似於小學生只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無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式或者更多變數的題目一樣。

擁有窮人思維的人,以單變數思考看待他人並解釋他人的成功和失敗。無論成功也好,失敗也罷,理由就是一個。過年回家的時候,與一些以前的朋友見面,他們得知我入選了湖畔大學,就向我詢問馬雲老師的情況。在他們中的一些人看來,馬雲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運氣太好,趕上了互聯網大爆發的好時候,當時其他的巨頭又看不上電商,所以「運氣好=成功」。而且運用這個解釋模型幾乎可以解釋一切現象:我隔壁鄰居張三在公司裡平步青雲,是因為他送禮給公司主管,所以「送禮=成功」;李四在畢業兩年後迅速升職加薪,那是因為會拍馬屁,所以「拍馬屁=升職加薪」。

可是,當我們真的按照這套邏輯去指導自己的行為的時候,就會發現事實似乎與邏輯不符,因為更多時候出現的情況是送了禮給主管,職位還是原地不動;使盡渾身解數拍馬屁,升職加薪還是沒有自己的份;父親很有錢,自己做啥啥不成。

任何一個以單變數方式去理解世界的人,當他用單變數邏輯指導行為的時候,就只會失敗。

然而,絕大多數人的成功是無法用陰暗的單一變數的窮人思維模式來解釋的。令人驚訝的是,大家普遍認為的陰暗方式的成功,如果追根溯源,一般都與陰暗方式的因素沒什麼關係。這個事實的確很殘酷,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因為,承認了這一點,就等於承認了別人成功是因為有能力,而自己沒有成功是因為自己無能。

承認並適應多變數,等同擁有富人思維

窮人思維還有一個表現,他們會打著公平的旗號,實質上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行為和政策。因為擁有窮人思維的人自信感空前低下,所以他們要求去掉其他所有的競爭角度。但這個社會的殘酷性就在於,即便是真的砍掉所有競爭角度,保留窮人思維所認為的對他們最有利的角度,他們都很可能無法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因為整個社會是多變數的,競爭角度也是多變數的。

富人思維的核心就是承認多變數,承認多方競爭,承認變化的速度,知道競爭的優勢是創新。

另外,教育問題也很典型。對於窮人思維的人來說,他們總想著「一招走天下」,不想創新不想變,所以擁有窮人思維的人指望讀書就能改變命運。

如果一個人僅僅因為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就覺得所有人都應該為他埋單,這毫無疑問是非常荒謬的。我們都知道獲得價值的前提是能夠為別人提供價值。對我這樣的創業者來說,是否雇用一個年輕人成為公司的一員,必然是這個員工能不能為公司帶來良好的收益,只要應徵者在其中一項能夠展現出他的專業程度和能力價值,我就可以考慮雇用他,但這原因絕對不會是因為他在大學裡面讀了四年書。

對於絕大多數的私人企業來說,是沒有學歷要求的。以我所創立的「陪我」(中國知名匿名社交 App )為例,我們篩選選拔員工的核心是兩點,

第一,是否具備這個職位所需求的專業知識。
第二,對行動互聯網的理解程度如何。

而這兩個核心指標,是任何學校都不會教授的。

這個社會遠比大家想像得複雜,摒棄窮人思維,承認多變數和複雜競爭,承認一個社會中的因果關係是複雜的因果關係,是獲得提升的先決條件。

是窮人還是富人,重點在思維。擁有富人的思維,哪怕一貧如洗,也前途遠大;擁有窮人思維,就算腰纏萬貫,也毫無發展。

只要選對了路,走得慢一些,又有什麼關係呢?

___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年輕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Photo on Foter.com

更多成功思維模型….

職場思維改造術:重新理解一萬小時定律,避免成為不思考的庸才
查理蒙格通往成功的唯一秘訣:推翻一萬小時原則!他用思維模型成為投資通才
如何說出令人驚豔的獨特觀點?成功人士的 13 大關鍵思考,幫你打破單一「專業思維」!
查理蒙格經典名句:不用試圖成為聰明人,而是持續試圖別變成蠢貨
稻盛和夫談主管必備素質:成為「自燃型」人才,才能成為優秀領導者
從偏鄉台東到華爾街投資達人!他用「最強財務自由要訣」滾出人生的財富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