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就是硬實力—台灣企業該加油了!

【我們為何挑選這則新聞】電商辦節慶促銷,民眾花錢不手軟,但是在消費結束以後,留下了什麼?

答案就是:豐富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卻不是人人都會應用,於是 IBM 將聯手 IDC,幫助企業善加運用這些豐富數據,創造真正價值。(責任編輯:林厚勳)

回顧十一月,氣溫漸寒,但全球消費者的心是火熱的。雙十一,黑色星期五,網路星期一,線上線下周年慶,一波接一波的促銷狂潮,讓人刷到爆卡、買到剁手,熱度可比盛夏。

狂歡之後,留下甚麼?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說,2017 年雙十一的一日營業額達到 1682 億元人民幣(約為台幣 7,630 億元),但是阿里本身沒有賺錢。許多零售巨擘與品牌商也強調,殺到見血的折扣,無法帶來紮實的利潤。那麼,狂歡之後,究竟留下了甚麼?

先不論促銷季的盈虧,有一項可比真金白銀的資源,在狂歡後紮紮實實地留下來了。那就是:數百億、千億筆的資料。交易紀錄,瀏覽行為,物流資訊,社群對話,搜尋偏好,使用分享,採購討論,開箱心得,資料不僅匯聚於平台,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在這一個月累積了龐大的資料。然而在促銷過後,許多企業就繼續向前邁進,將這些被視為「新世代天然資源」的資料束之高閣。

若能深入分析這些資料,將能夠為零售業揭露最新消費者喜好與購買趨勢,引領金融業找到創新服務與新型態支付,並幫助製造業更精準預測需求並優化生產。

然而,該如何成為這場超巨量資料狂潮的獲益者?

成熟度兩極化,競爭差距擴大

IBM 與 IDC 於 2017 年初聯手調查,發現台灣企業運用數據的能力在亞太地區屬於中段班,多數企業還停留在初階專案或試驗階段,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企業已經步入可管理、可重複的高階階段,而多數企業還不具備從資料中獲利的必要能力與技術。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企業的資料成熟度呈現兩極化現象,61% 企業只能被動分析結構化的歷史資料,16% 企業甚至無力進行分析,只能以「求生存」、「正常營運」為目標。

這項調查結束後,我們持續追蹤金融、零售與製造三大產業的資料成熟度發展。我們發現,即使金融業與零售業較其他產業更早、更深入地投入資料分析,也建置了團隊與工具,許多企業還是無法從資料中找到令人滿意的創新洞察。更進一步訪談後,我們找到了國內各產業資料應用停滯不前的痛點。

跨越產業痛點,找到資料商機

金融業對資料分析最為積極熱衷,也勇於邁向未知的領域,在他們眼中,機會多於挑戰。橫在他們面前的高牆,是非結構化資料的分析、多變的客戶喜好與使用情境、快速演進的 AI 技術,只要跨越高牆,就能迎接美好的明天。

零售業專注從資料中找到與消費者更好的互動方式。其挑戰在於:如何讓不具備資料分析專長的商業工作者也能夠隨時用多元化的工具分析資料、預測模式、做出決策,讓每一次互動都觸動人心。此外,當消費者的社群心聲以非結構化資料呈現,聽得懂的企業又有幾家?

製造業大多處於資料分析的起步階段,連資料統合與彙整都是艱鉅任務。三成製造業者習慣以人治方式拍腦袋作決策,明知道全世界都往智慧製造的方向邁進,卻受限於人才與預算無法轉型。一個能夠跨部門整合資訊的平台,是很好的起步。

您的企業,排第幾?

每個企業擁有的資料分析資源與能力都大不相同,如何知道自己在產業中屬於前段班還是後段班?建議可以使用 這個網站 提供的資料成熟度測驗,用 IDC 與 IBM 的專業架構來分析企業的資料分析成熟度,了解企業在整體產業中的位置。此外還有最新的資料分析 科技趨勢及成功案例,期望能夠幫助企業制定更精準的資料分析策略,從資料中找到競爭力!

關於 台灣 IBM

台灣 IBM 公司成立於 1956 年,超過一甲子的耕耘,深入參與各項改變本土產業發展與日常生活的重大變革。今日的 IBM 致力以整合解決方案與產品為客戶創造價值。IBM 的解決方案能為客戶帶來新能力,協助其業務轉型,並以新的方式與客戶和員工互動。這些方案源自於 IBM 在業界頂尖的顧問與 IT 實踐服務、雲端與認知運算方案、企業系統與軟體,且擁有名列世界頂尖機構之一的 IBM 研究中心作為最佳後盾。

(本文訊息由 IBM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更多 IBM、更多大數據

【創業開餐廳不再驚慌】iCHEF 結合大數據與金融服務,精準預測你的餐廳會不會倒閉!
前阿里巴巴數據技術副總裁:第一手大數據實戰分享!如何短時間找到上萬名潛力買家?
化想像為行動,企業產生的大數據怎麼轉換成具體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