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一定是好的嗎?《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這本書非常有趣,娓娓道來簡單的科學案例,從混種交配、人工基因變種一直到你從未聽過的「生殖醫學」,一窺人類的偏見思維如何影響科學技術應用,讀來十分精彩,但也不免讓人心驚!(責任編輯:劉庭瑋)
現代人的思考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無形間壓制了其他思考方式。不同的思考方式本無優劣之分,但現代人卻因此感到優越,嘗試利用科技來改變自然,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進步的科技提供了多樣選擇,有時無法帶來幸福,反而造成更多煩憂,或許我們應該反省這種以科學為基準的思考方式。
豹獅所引發的問題
大家知道「豹獅」這種動物嗎?
對年輕人來說,可能聽都沒聽過。沒聽過也是理所當然,因為所謂的豹獅,原本便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物種。豹獅這種生物,是公豹與母獅所生出的動物。
阪神遊樂園曾生育一頭豹獅,這頭豹獅的人氣年年增高,1973 年曾創下該遊樂園一百三十五萬人的最高入場紀錄。但是,雖說是珍獸,但豹獅與貓熊不同,是違反自然界的法則、由人類施予人工雜交所創造出來的生物,因此沒有繁殖力,是種只限於一代的生物。如果是現代的我們,一定會認為是人類自大妄為,會覺得「為何做這種毫無倫理觀的事」?然而,那個時代,是人們會進行不同物種間雜交實驗的時代。世界各地的動物園,競相創造各種珍獸,例如,由公獅與母虎生出的「獅虎」,公虎與母獅生出的「虎獅」等等。
在我孩童時期的 70 年代,曾好幾次去看豹獅的北村公哉(上班族,46 歲)即表示:「白天幾乎都在睡覺,一動也不動。對小孩子來說,猴子或大象還比較有趣。」(長谷川千尋,〈關西遺產〉,《朝日新聞》2012 年 12 月 12 日)北村的感想,不僅是當時孩童會產生的感覺,也包含現代的我們所擁有的倫理觀。
雖說如此,與阪神遊樂園相同,大阪的天王寺動物園在 1975 年創造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獅虎」。這頭獅虎雖在出生不久後便死亡,但經過十年後,該動物園在提及這段往事,還是會如此說道:「雖說是動物,但我們犯了不可再犯的錯誤。」(《大阪市天王寺動物園七十年史》)。總之,隨著時代的不同,我們的價值觀也會變化,每次發生變化時,或許連記憶也會被重新複寫保存。
獅虎現在被剝製成標本,這不禁讓人以為,牠似乎已成了警戒我們人類驕傲妄為的存在,正直盯著我們瞧!
生殖醫學能創造幸福嗎?
人類的行為,打出生以來,亦可說是段為達成追求豐富的食糧、舒適的生活等欲望的歷史。換句話說,掌握科學的人類,一邊挑戰自然界,一邊努力追求實現自己的欲望。只是,這狀況有時也關係到科學可能暴走。
總之,意即人類的倫理觀說不定會被科學的力量所改變。豹獅說不定便是這現象的象徵。然而,雖然對這現象有所反省,但是,我們仍然無法冷靜地正視人類無法饜足的欲望。
刊登於 1998 年 5 月 10 日《朝日新聞》的「天聲人語」,標題是「同性戀的蒼蠅」(同性愛のハエ):
蒼蠅也有同性戀。(中略)同性戀的蒼蠅,是在人工創造突變當中發現的。由於牠們對雌蠅沒有興趣,因此帶有與這蒼蠅同樣基因的族群,被命名為「悟」。然而,牠們並非大徹大悟。研究人員後來發現,雄蠅彼此間,竟然開始進行求愛行動!「行動進化專案」是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研究事業的一個子項目,這專案以發現「悟」為基礎,鎖定性行動的決定基因,並解釋其中構造。在實證決定動物行動的基因這一點上,可說是劃時代的研究。如果研究繼續發展,可望應用於藉由增加同性戀的病害蟲,阻礙其繁殖,以幫助作物的生育。
接著,文章的最後,「天聲人語」引用這項研究的領導者山元大輔的評語:「如果十年前說這話,在學會一定會被當作怪人。」由於使用化學藥品驅除對作物有害的害蟲,會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聚焦於「昆蟲的同性戀者」。然而,增加同性戀的病害蟲,是否真能守護自然環境?
歸根究柢,為避免於自然界施放化學藥品而造成污染所進行的這類研究,是否有防止效果?然而,另一方面,在自然界散播人工創造出的同性戀昆蟲,我並不覺得這是真正有意義的大自然保護措施。
首先,到底是何人決定何者為害蟲的?這既不是昆蟲自我自白,亦不是昆蟲間彼此告發,而只是我們人類指名其為「害蟲」而已。對我來說,熱心地鑽研創造出同性戀的研究者,其身形看來既滑稽又悲哀。而且,不僅如此,亦讓人覺得可怕。
你從未聽聞的「生殖醫療」
這樣的性別問題,並非僅限於昆蟲之類。2002 年 5 月 8 日的《朝日新聞》,有「生殖醫療」的相關報導。在這篇報導當中,提及在畜產的世界當中,性別篩選已商用化。這技術據說是運用所謂的「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er)的雷射光裝置,將決定雄性的 X 精子,與決定雌性的 Y 精子,分離開來。在 2002 年的時間點,雖然完全篩離尚有困難,但運用這裝置篩選,並不會產生畸形胎之類的其他問題(〈男女篩檢〉[男女の生み分け],《生殖醫療:創造生命的技術》[生殖医療 いのちをつくる技術],《朝日新聞》, 2002 年 5 月 8 日)。
「流式細胞儀」之所以應運而生,可說正是為了因應畜產業者「肉牛的話最好生公牛」、「乳牛的話最好生母牛」之類的願望。然而,人類不只希望能篩選身邊動物的性別。人類的欲望無窮無盡,因而也會追求人類自身的「男女篩檢」。因此,科學如同實現這種願望的先遣部隊,著手開發相關技術。
剛剛的「生殖醫學」報導裡頭提及,儘管至 2006 年為止,這類技術都被日本婦產科學會以「尚未證實其安全性」為由禁止用於人體,但已有醫療機構在檯面下實施,其介紹之事例如下。
住在東京都內的主婦A( 32 歲),有兩名兒子,她無論如何都希望第三個小孩是女兒,因此與丈夫商量後,前往婦產科醫院就診。因為這家醫院可以嘗試使用「Percoll 法」進行男女篩檢。所謂的「Percoll 法」,是於試管中,在精子中加入特殊溶液,之後以遠心分離器,區分開決定男性的 Y 精子與決定女性的 X 精子。決定性別的染色體 X 與 Y,X 很微妙地比 Y 重。因此,如果放在遠心分離器中篩檢,較輕的 Y 精子會集中在外側。利用這種特徵,醫師取出殘留於中心部的精子,讓希望生女兒的 A 受精。只是,取於中心部的精子並非全是 X。因此,這種篩檢法的成功機率約八成。然而,A 女士先前已試過這「Percoll 法」,這回是第二次。第一次藉由「Percoll 法」懷孕時,篩選出的,是僅約兩成機率的 Y 染色體,因此懷了男胎。A 夫婦在知道結果之後,苦惱之餘,最後不得已選擇墮胎。雖說如此,他們仍然未捨棄懷女胎的希望,因此挑戰第二次。
當然,「男女篩檢」技術的安全性之相關議論,確實是相當重要。但是,在這之前,不正是「想要篩檢男女」的欲望,才讓我們人類受苦嗎!人類有無限的欲望,為了達成欲望,因而一味地依賴科學,其結果亦因而引發了 A 女士不得不墮胎的悲慘現實。究竟,科學的進步是否能為我們帶來幸福?
__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Photo on Foter.com)
延伸閱讀
新時代必學的生存法則:成為一個斜槓青年!擺脫無聊的單一專業職涯
跳脫教育體制的僵化,音樂盒化作科普教育裝置
CEO 們的 2017 精選書單:別只看書名厲害的書,來和頂尖領導者一起多元思考!
【科普小知識】無人機怎麼飛起來?用簡單的高中物理就可以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