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神速物流:下單到出貨只要三分鐘,到底怎麼做到的?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三分鐘」一個人能做什麼呢?上個廁所,泡杯咖啡,或是走進一間大賣場……的二樓,然後什麼都還沒開始買。一個人進入大賣場,平均至少要半小時才能找到所以自己想買的東西。

但在大陸,三分鐘,就是一位在線上超市購物的客戶下單完成後,從與大賣場差不多大小的倉庫中,挑好物品,包裝完成並離開倉庫準備運送的時間。

這麼快的速度是怎麼辦到的呢?(責任編輯:林厚勳)

過去我們逛超市,如沃爾瑪、家樂福等,從超 5000 平米(TO 編按:平方公尺)場地內的貨架,挑選包含 7、8 個品類的十幾件商品,到最終打包,買單走人所耗費的時間,至少需要30分鐘。

而線上超市和支撐它運轉的物流系統改變了這一切。

日前,第三方電商物流供應鏈公司心怡科技董事長邢瑋,接受湖畔大學《湖說》節目專訪時,與 IMS 集團創始人李檬聊了聊,消費者前端買買買的背後,身為天貓商超的核心倉儲管理服務提供商,如何運籌帷幄,及未來物流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競合關係。

那從用戶下單到收到貨,電商物流工作又是如何開展的?

一碗泡麵的時間,就能把貨品準備好

「3分鐘。」

這是邢瑋給出的一個天貓超市「身後」的數據。在這短短約 180 秒內,包含心怡科技系統接收到用戶訂單,倉庫員工即可立馬下單,分揀、包裝乃至存儲,直到最終商品「走出去」。

在這裡,倉庫選備哪些貨是通過大數據來管理的,主要由廠家提前將貨入庫,心怡也會承接部分前端把貨放進倉庫的任務。後續,再由我們周知的快遞公司,如順豐、四通一達等,把快遞送至用戶手中。邢瑋表示,心怡科技會分撥線出來給很多公司去承運,同時公司也有這樣的業務,會做配送做落地配。

物流行業作為消費者網購「買買買」背後的「功臣」,自然無法逃離有關雙十一狂歡節的話題。畢竟全網銷售額每年創新高,今年更高達近 2540 億元,如何實際落地,需要各方物流企業的協同,涉及物流系統、人員補給等諸多方面考驗。

邢瑋則視雙十一節日為巨大的「練兵場」。他告訴李檬,今年心怡雙十一共承接 2000 萬張訂單,「恐怖」,他如此形容這龐大的訂單數額。

想使得物流運轉流暢,貨物順利送達用戶手裡,背後涉及整個物流龐大生態圈的配合。邢瑋談到了幾項很重要的點,在倉配一體的過程中,包括物流企業上下游間彼此的配合與協同,能有效鏈接、一起戰鬥都很重要,這之中還貫穿著利他的精神。否則,當像面臨雙十一這種瞬間訂單量暴漲的情況,要麼倉作業出來,後面出配跟不上,要麼出配順利,倉作業無法與之相匹配。

創立第三方物流,做外資的生意

進入物流行業源於「誤打誤撞」。當時邢瑋創業咖啡館失敗,陪朋友應聘,結果自己進到了霍英東物流集團,後負責了與物流板塊相關的事。彼時,霍英東物流主要聚焦在港口碼頭,業務涵蓋船運、海運。

在邢瑋眼裡,霍英東物流現有的業務還能拓展得更寬。他給公司 CEO 諫言成立物流公司涉足陸運市場,「陸運是很大的業務,做第三方物流,這對未來整個碼頭業務的發展可能會有些力量。」

當李檬問起,緣何萌生涉足碼頭陸運業務,做第三方物流的想法時,邢瑋表示,回想當初也覺得有點「匪夷所思」。他說到了兩點,其一是公司本身能接觸到全球很優秀的企業,包括當時的大通、DHL等。其二,碼頭時間比較久,客戶都是相近的 ,廣州、珠三角地區有特別多外資企業進出口,第三方物流可能比較容易切入。

後來邢瑋想做的項目,在霍英東物流集團開展起來了。但隨著支持項目的高層領導離開,邢瑋和兩個同事一起也離開了南沙物流公司,帶著 3、4 萬元,準備創業。雖然2001 年,邢瑋接手的首個項目就是直銷巨頭安利,他幫安利做家居送貨的方案,但這次創業最終還是以失敗結束。

2004 年,邢瑋重新創業,心怡科技誕生了。那時,物流行業還很落後,他選擇以第三方物流切入創業。當年是中國第三方物流走得非常激烈的一年,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或許與邢瑋是銷售出身有關,心怡科技在獲得直銷企業客戶方面,較競爭對手們有優勢。

到 2017 年 4 月,心怡科技已獲得 C 輪融資,由匯勤資本領投,易凱資本、博睿資本跟投,具體金額未透露。此前,心怡還有兩輪融資分別是,2014 年 6 月阿里巴巴數千萬元 A 輪融資;2016 年 11 月,億元及以上 B 輪融資,菜鳥網絡參投。

天貓超市背後的物流企業「心怡科技」:阿里是上半身,我們是下半身,菜鳥是中腰

與阿里合作肇始於邢瑋的預判。他認為物流行業需轉型,電商是大的方向。因此,他答應了時任天貓總裁逍遙子,接受阿里投資,由心怡承擔天貓超市完全的物流倉儲管理業務。不過,當時貓超業務比較小,邢瑋預算每年會虧幾百萬,加之天貓百貨類業務難度大,利潤低,且辛苦,對整個系統、人力資源的要求非常苛刻,投入量也很龐大,所以心怡公司內部有些許反對的聲音,最終邢瑋還是決定迎難而上。

別人介紹的合作夥伴不靠譜,不如自己挑

事實證明,天貓超市電商業務的發展比邢瑋想像中更迅猛,迄今天貓這部分業務已經很大,有其他  CP  加入了類似心怡科技服務天貓的陣營。不過心怡還是吃掉了 70%,在倉庫管理系統方面也處在領先的位置,能處理 2000 萬高並發訂單,3000 萬也能支撐。

復盤心怡這一路,邢瑋認為有幾件做得對的事:首先是定位比較準確,切的是高品質客戶;其次,由於直銷企業是心怡的重要客戶,這種類型客戶的訂單與如今電商訂單類似,因此心怡很早就建立起自己的  WMS(倉庫管理系統),能支持多件訂單、sku種類多的訂單結構。

最令邢瑋感到難熬的是,在第一二次創業的時候,都遇到了同樣的困難:合作夥伴挑選失利。項目虧損 3、4000 萬,直到 2013 年問題才全解決。兩次栽坑的共同點,他總結道是透過信任而信任,合作前並不認識合作夥伴,是經別人介紹的。基於此,之後他都親自挑選合作夥伴。

阿里巴巴是頭、菜鳥是身體,心怡是腳

身為創企的心怡,面對兼具合作夥伴及股東身份的巨頭阿里巴巴與菜鳥,如何處理與他們的關係?

上述說到,阿里早在 2014  年就投資了心怡。在邢瑋看來,阿里加入一方面帶來很多流量,另一方面憑藉新經濟思維,如對電商的理解,使心怡也加深了對電商行業的認識。能與阿里長期保持良好合作,他認為,關鍵在雙方戰略的高度協同和互補,溝通協同也很重要。具體來說,他覺得 C 端業務節奏快,變化快,一路都承受很多壓力。阿里的角色是做戰略投資,找到互補的企業,滿足公眾需求。而心怡的出發點是得意識到自己應該做哪些方面,把工作做好才能談發展的問題,與阿里合作彼此的「氣味」要對,有共同價值觀,溝通協同也很重要。

菜鳥也是心怡核心合作夥伴,同時又是股東方。在戰略合作的層面,邢瑋如此形容與菜鳥的關係,他說菜鳥是數據化的物流平台,心怡的角色是生產內容或內容管理。

總體來說,邢瑋覺得阿里就像上半身,心怡是下半身,菜鳥是中腰。阿里的商流和後者的物流相契合,彼此及時共享數據,每件商品發多少貨,用多少,還要進多少,商品所有在庫內的信息都會同傳給業務端。他還用「做物流倉儲的米其林三星廚房」來描述了心怡的願景:阿里平台的商流作心怡「餐廳」前廳,心怡運作的部分相當於廚房,廚房按照訂單做出的產品,能達到極致的規模、技術、客戶體驗……

未來的物流是智慧物流,彼此間互聯互通

電商的繁盛帶動整個物流業態轉型和重構,更小更定製化的訂單結構,更快更極致的服務需求,反逼物流企業近十年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再向智慧物流三級跳的跨越。去年底至今,我們聽到很多智慧物流相關的故事,包括無人機、AI 在物流領域的應用,京東、順豐、菜鳥紛紛佈局智能倉。

如果純靠人力去作業,未來挑戰很大,邢瑋說道,「未來的公司一定是技術驅動的公司、科技的公司。」心怡科技在無人倉建設方面也有加大力度投入,他們在香港、東京均設有研發中心。

天津武清立體倉庫存儲中心是心怡的「地盤」,同時也是目前亞洲中心最大的立體存儲中心。據心怡方面介紹,這裡有  2000 多萬件物品,是傳統倉庫的能力將近  4-5倍。

天貓超市背後的物流企業「心怡科技」:阿里是上半身,我們是下半身,菜鳥是中腰

普通艙用的人將近 100  人,這邊 13 號倉庫總共不超過 20 人,上架效率是普通倉的5倍以上。無需人維護,有系統記著,每條上下架都有日誌記錄,可追溯。

天貓超市背後的物流企業「心怡科技」:阿里是上半身,我們是下半身,菜鳥是中腰

亮綠燈,入庫台,入庫後,按入庫確認按鈕,然後通過外型檢測、條碼掃瞄、稱重環節檢查一切成功後,系統會生成一個上高架貨位的搬運動作。

天貓超市背後的物流企業「心怡科技」:阿里是上半身,我們是下半身,菜鳥是中腰

天貓超市背後的物流企業「心怡科技」:阿里是上半身,我們是下半身,菜鳥是中腰

天貓超市背後的物流企業「心怡科技」:阿里是上半身,我們是下半身,菜鳥是中腰

不需要像傳統倉庫一樣,上架時要開著叉車找貨位,下架也不用去哪個貨位找東西,系統會自動幫你找到這個東西。

13 號立庫的北面,主要用來出貨,通過無人 AGV (TO 編按:無人搬運車)直接對接出口,搬送到揀選中心去。

有高科技加身的物流行業也變得「時尚」起來,「我們是技術公司,是時尚的公司。」邢瑋說。

有關物流行業的未來,邢瑋認為一定是互通互聯。他表示將來物流行業的資源和訊息一定是全部打通的,否則中國物流市場如此大,光靠一兩家企業去整合這些資源是很有挑戰的。

(本文經合作夥伴 36氪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天貓超市背後的物流企業「心怡科技」:阿里是上半身,我們是下半身,菜鳥是中腰 〉。)

延伸閱讀

【IoT 不只是口號】改寫傳統物流套路,UPS 巧手打造高效率低油耗的物流車隊!
10 個顛覆未來物流貨運的革命技術!卡車司機可以在家工作、甚至在車上打盹?
效率比傳統人力多三倍!京東建中國首間無人分揀中心:未來物流唯靠人工智慧才能突破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