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從研發出日本第一台冰箱、洗衣機的家電巨頭,到出售自身最賺錢的半導體業務。賣身賣到沒東西可以賣,還是無法拯救潰敗的日本製造帝國。我覺得東芝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和一開始把賭注放在「核電」,卻執迷不悟不肯抽手,有很大的關係。
(責任編輯:謝秉芸)
作者:新浪科技鄭峻
本週二,海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東芝株式會社在東京聯合宣布:海信將收購東芝影像解決方案公司(東芝視覺解決方案公司)95% 的股權。本次股權轉讓金額暫計為 129 億日元,交易完成後,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並擁有東芝電視全球 40 年品牌授權。
然而這並非東芝的第一次「瘦身續血」。
2016 年 3 月,東芝以 537 億日元將家電業務 80.1% 的股權轉讓給美;今年 9 月,東芝同意將儲存晶片業務出售給貝恩資本牽頭的財團,作價 2 萬億日元。
創立至今 143 年的東芝,曾研發出了日本第一台國產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家電產品,在日本製造業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而這一切,要從十一年前說起。
東芝押寶核電,卻成潰敗開端!
2006 年 2 月 6 日,東芝公司與英國核燃料公司(BNFL)達成協議,決定以 54 億美元(當時匯率 6216 億日元)收購 BNFL 所屬的核電設備企業美國西屋公司。
然而這筆交易的初始報價僅為 18 億美元。東芝在第二輪公開競標裡以 2700 億日元投中,原本應該就此結束。
但此前拒絕與東芝共同收購西屋電氣的三菱重工,隨後表示希望參與第三輪公開競標,第二輪公開競標裡失敗的日立也表示將在第三輪中加大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輪競標中,東芝分別以獨立公司和 GE 聯合體成員的雙重身份亮相,而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則允諾在東芝拿下 51% 股權後願意注資取得另外 16% 股權。
受到三菱和日立的消息影響,東芝加大了對西屋收購的決心。第三輪競價中,GE 與東芝聯合體開價 35 億美元,而東芝一家則報價 41.5 億美元,待丸紅宣布退出後更大包大攬直接標價 54 億美元。
最終東芝主導的核電收購案,以高了將近三倍的價格結果畫上句號。
其實,這筆「冤大頭」交易的背後,有著三個請君入甕的條件。
一、核電的未來前景。2003 年後,中國數個即將上馬的核電項目為給西屋帶來了市場。2005 年起,中國的核電政策由「適度發展」變為「積極發展」,核電在國內迎來了一個春天。
二、西屋的技術實力。在當時歐美為主導的世界核電格局中,西屋電氣是可與通用電氣比肩的美國兩大核電集團之一。西屋鼓吹的 AP1000 第三代壓水堆技術更是受到中國市場的重視,而當時日本企業僅有上一代的沸水堆技術。
三、日本政府支持。日本政府在當時採取了能源調整戰略,擴張石油和替代能源自主開採權,積極主張地區能源合作主導權。而東芝拿下西屋後,日立與 GE,三菱與法國阿海琺公司也已構成聯盟體,也開始加大核電領域的佈局。政府鼓勵,企業積極,野心皆知。
然而,天價收購案只是東芝潰敗的開始。
兩次重挫,讓東芝展露疲態難回復
2005 年 6 月上任的西田厚聰社長是一位大膽推進併購重組的領導者,在他的帶領下,東芝 PC 業務起死回升,扭虧為盈。
除了西屋電氣的收購案外,還主導了 2008 年 2 月,8.35 億美元索尼半導體生產線等一系列半導體業務的巨額投資。
在他的帶領下,東芝的營收在從西田上任時的 5.8362 萬億提升至 2008 年的 7.778 萬億日元,激增了 3 成。然而好景不長,2008 年世界範圍內爆發的金融危機,重創了全球半導體市場,東芝也難免牽連。
日本內閣府於 2009 年 2 月 16 日發布的 2008 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速報顯示,該季度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環比下降 3.3%,同比下降 12.7%。
2008 年,日本電子產業全線崩盤。
索尼迎來 14 年內最嚴重 989 億日元虧損;
松下虧損 3790 日元;
NEC 虧損超過 2900 億日元;
日立更是巨虧 7873 億日元;
夏普虧損 1258 億日元……
而東芝也虧損了 3435 億日元,成為截止當時歷史上最差的「成績單」。
隨後 2009 年 5 月,西天厚聰將社長職位拱手讓給了當時核電事業部的負責人佐佐木則夫。
佐佐木是技術人員出身,從入職東芝以來,一直專注於核電領域。當年併購美國西屋電氣時,佐佐木和當時的西田社長一同進行了併購的交涉。在 09 年的交接儀式上,西田高度評價佐佐木是「讓東芝的核電業務步入全球化軌道的功臣」,並稱其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新社長上台後,加大核電事業部的強化。2009 年,東芝已經拿到了中國 4 基,美國 8基的核電站的建設預定,同時還有其他國家訂單的洽談。而東芝計劃,在此後的 6 年內拿到 39 基核電站的建設預定。
然而沒人預料到,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當地時間 14 時 46 分的芮氏 9.0 級地震,引發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洩露。發生洩露的福島核電站為東芝建造,至此也徹底震碎了東芝的核電夢。
2011 年福島核電站事件後,全球範圍內核電站業務發展速度驟減,已經拿到的美國 8基待建核電站中,有 4 基中止,而其他國家也都陸續暫停了核電站的計劃。
雪上加霜的是,2009 年簽下 12 單核電站建設預定中僅剩的 8 單,也全部推遲了建設進度。據日本媒體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稱,東芝的西屋電氣在中國建造的 4 座核電站工程也是大幅延誤。
東芝對日本經濟新聞透露,正在中國浙江建造中的「三門 1。號機」已經比原先預定運作的時間晚了 3 年,本應 2013 年 11 月開始運行的三門 1 號機至今未完成建設。至於其餘的 3 基,東芝內部資料顯示,延後時間也在三年以上。
更為致命的是,低谷過後率先復甦的中國市場,對於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視度達到空前級別。西屋的第三代技術已經被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旗下的央企國家核電所引進。
而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稱,實際上 09 年以後東芝的核電部門僅獲得了印度核電站的幾個訂單。以上也就意味著,東芝在核電領域潛在客戶極少,目前訂單無法完成獲利,深陷無底洞。
連做八年的假帳、接班人內鬥,最終換來聲譽直直落

從上圖可以看到,2008 年金融危機後,東芝迅速恢復到正常的盈利能力。而 2011 年福島核電站洩露後,也並未對東芝造成多大衝擊,甚至 2012 年,2013 年接連創造了利潤新高。
然而,漂亮的業績背後實則是假象,2015 年爆出的財報數據作假事件震驚了世界。
2015 年 7 月 21 日,有一副圖片幾乎登上了各大國際媒體的頭條:三位西裝革履的男士在新聞發布會時一齊鞠躬這三位舉止謙卑的男士是時任社長田中久雄為代表的東芝管理層。
東芝財務醜聞規模之大讓人詫異,跨度長達 8 年(2008 年 – 2015 年),至少涉及 4 大業務部門,可統計虛報利潤 1562 億日元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第二大綜合電機製造商東芝甚至蓋過了 2011 年奧林巴斯,成為日本企業最大的一樁財務造假事件。
數據造假的客觀原因是掩蓋核電業務的黑洞,而主觀因素則是幾代掌門人的內鬥。
2013 年的新社長田中久雄的接任儀式上,早已退居東芝會長的西田和前任社長佐佐木卻從 2009 年的蜜月變成了火藥味十足。
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稱,發布會上時任東芝會長的西田曾表態「如果你們問我只接觸過一種業務的人能顧全公司的所有方面嗎,我只能說不能。」矛頭直至專注核電業務的佐佐木。而佐佐木則反擊稱「我已經完成了將公司帶上發展的軌道的任務」,強調在自己任職期間將西田時代的赤字扭虧為盈。
2015 年 7 月 21 日,東芝公佈的第三方委員會報告全文中,指出三代社長曾以「挑戰」等名義強烈要求提升公司利潤。
新社長田中上任後,則表現出了對上級西田的絕對忠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後者的垂簾聽政。第三方委員會指出,經營層給出被稱作“有挑戰性”的利潤目標,並要求下面必須達成。
有著 14 年豐富海外經歷的田中,被西田寄予厚望,後者希望田中可以帶領團隊在一年之內挽回電視業務持續赤字的局面。然而 2014 年,全球電視市場被中國集團的價格策略殺了個措手不及。
根據 WitsView 的調查指出 2014 年電視品牌大洗牌,松下,東芝被擠出前十大品牌,大陸品牌取而代之,包括 TCL,海信,創維,康佳,長虹等,均擠進前十大品牌。
面對西田不切實際的目標帶來的壓力,田中也只有走上佐佐木做假帳的老路。而東芝財務造假的慣用手段就是挪用原本屬於下一年度的利潤,或者把原本屬於當年的損失計入下一財報週期。
癡守核電夢,東芝如何被逼上絕路?
根據東芝 2017 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由於受到旗下儲存晶片業務強勁業績的驅動,該公司本財年第二季度運營利潤增長了 76%。然而,東芝於 9 月已經決定出售晶片業務。
近幾年的財報數據中,東芝核電業務在 4 年內虧損已經超過百億日元。從合理角度來看,應該留下半導體業務而砍掉核電業務。
然而東芝則更看好核電業務的未來前景。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新任社長綱川認為,核電業務虧損的原因為公司正從土木建築業務開始撤退,但是佔核電業務銷售額過半的燃料和服務業務依然有收益。
除此之外,東芝還在 2016 年 3 月簽署過一份對西屋的將近 8000 億日元債務保證。這樣就代表如果西屋不能對客戶履行支付義務的時候,東芝作為西屋的母公司將代替其支付。
東芝的核電戰略被逼上了絕路然而本想通過芯片業務的高利潤度過核電業務的真空期,卻因2015年年的又一次失誤,讓東芝不得不忍痛割肉。
2015年,東芝通過西屋電氣收購了另一家美國CB&I公司的核電業務子公司,而後兩者曾是多年的戰略夥伴,兩家公司在2008年共同承包了美國喬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各兩基核電站。
上文提及,2011 年日本大地震致福島核電站洩露後,美國政府加強了對核電站的安全標準。除了已經取消的 4 基核電站預定,剩餘這四基核電站建設成本不斷攀升,工期也一再延誤。最終導致建設費用遠超當初2萬億日元的施工預算,達到 2.6 萬億日元。
隨著建設成本的不斷攀升和工期的延長,西屋電氣與 CB&I 就費用分攤產生了嚴重分歧,最後發展到對簿公堂的地步。為了避免進一步延誤工期,早日解決兩者的分歧,2015 年東芝公司通過西屋電氣以「0 美元」的價格併購了已經負債累累的 CB&I 核電業務子公司。
東芝公司原本想通過併購的方式管控分歧,減少交易成本,卻沒想到這次併購不斷膨脹的建設費用非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使東芝公司被牢牢「套住」。
自 2015 年實施併購後,西屋電氣負債總額不降反升。根據兩次延後的 2016 年財報,東芝虧損 9774 億日元,甚至超過 2008 年金融危機時日立所創下的 7873 億日元,成為日本國內製造業迄今為止最大的虧損額。
為了讓公司虧損最小化,東芝經過再三權衡和多方博弈,終於於今年 3 月 29 日向紐約聯邦破產法院申請西屋電氣的破產保護。
東芝公司表示,西屋電氣申請破產將是東芝公司順利實施經營重建的第一步,有利於防止海外核電業務給企業經營帶來進一步的風險。
斷臂續命:出售半導體業務

按照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規定,東芝必須在 2018 年 3 月底結束連續兩年的資不抵債局面,否則將會被強制退市。
為了彌補核電業務的大幅虧損,東芝從去年就開始謀求主要造血的晶片業務出售。而這筆交易最終在今年 9 月 20 日敲定。由美國貝恩資本主導的「日美韓聯合體」最終以2兆日元成交價完成對東芝半導體閃存部門的收購,包括蘋果,戴爾等公司參團。
然而,為了獲得中國這個儲存器的主要市場,該筆交易不得不通過中國反壟斷部門的審查。如果無視中國強行認購,最壞的情況將面臨在中國市場禁售的風險。
2016 年東芝將醫療系統公司出售給佳能時,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的審查時間約為 3 個月,而中國方面的審查花了 9 個月。松下 2009 年收購三洋電機,丸紅 2013 年收購美國 Gavilon 在中國接受反壟斷審查則分別耗時 1 年和 1 年零兩個月。
中國出於保護培養本國產業等目的,會要求提交所有資料,審查時間一般最少6個月。而對於中國來說,半導體是戰略性產業,因此審查將更為嚴格。
受反壟斷審查的影響,市場普遍認為半導體出售很有可能趕不上期限。據日媒上週消息,東芝因為擔心半導體出售來不及,就業績持續低迷的個人電腦和電視等業務,會考慮把退出市場計劃納入運營重整的範圍。距離上述消息不到一周時間,東芝便親自坐實了電視業務出售消息。
而下一步,與電視業務相似的電腦業務或許將成為下個被出售的部分。
從 2014 財年開始,東芝就已經開始退出全球範圍內部分地區的電腦 B2C 業務銷售。從 2015 年財年開始,電腦業務整體以 B2B 領域為核心,僅在日本和北美地區,仍然繼續銷售 B2C 的電腦產品。
2017 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東芝 PC 業務銷售額同比下降 16%,仍處於虧損狀態。
日經最新的報導稱,東芝公司正談判將其個人電腦業務售予台灣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不止如此,報導中還顯示聯想集團也對這項業務表示出興趣。
失去了盈利能力最大的晶片業務,東芝的前途茫茫
自 2006 年東芝投資西屋電氣以來,儘管多次增持,但仍無法駕馭這個「世界第一的核電公司」。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西屋的職員有著世界第一核電公司的自豪感,根本不聽從日本來的技術員的話。」就連上層人員也一樣「無視母公司的命令就像一個獨立王國一樣」。
關於工程成本大幅超標的問題,4 年前在東芝核電部門已不是秘密。2013 年西屋的赤字問題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但是東芝上層卻沒有介入治理這個問題。因為「西屋的行事就像一個半獨立的王國,東京母公司根本就沒法控制」。
東芝核電部門的原幹部對日經強調,他們並不是沒有採取行動。「2013 年到 14 年期間我們就有給西屋安排 100 名來自日本前 5 大建築公司的技術人員的計劃」。由於日本國內有東日本大地震的經驗以及各地都有建造核電站,所以在設計和施工這些方面的人才比美國豐富。
但是這個計劃並沒有很好地實行。這位核電部門幹部說:「西屋不喜歡東芝的介入,對不喜歡的人才直接單方面拒絕了最後派過去的只有 10 個人左右的程度,他們主張日本和美國的工程辦事方式不一樣,所以沒有聽取建議」。
經由了西屋電氣申請破產重組,東芝雖然要一次性背負巨額虧損,但好在可贏回核電業務的主控權。然而,這卻引發了新的問題。
針對東芝 2016 財年的財報,負責審計服務的普華永道就西屋電氣虧損審計與前者產生了分歧。
雖然普華永道最終在東芝財報的審批上簽了字,但前者在為這份財報提供廣泛擔保的同時,發布了一份不同尋常的「保留意見書」和「否定意見書」,稱該公司在計入西屋電氣虧損的時間過晚。
自 2015 年財報醜聞透露後,東芝就一度游離在被摘牌的邊緣。然而 2016 年財報的兩次延後發布,再次讓日本證監會在 10 月再次對財報中的會計行為進行審查。而這距離東芝從東京證交所退市觀察名單中撤出,不足 10 天。
東芝的目標是在 2019 年實現 2100 億日元的營業利潤,但是這在業界看來很有挑戰性。因為在出售了盈利能力最強的儲存晶片業務後,東芝已經失去了造血的最大器官,更淒慘的是可以拿來賣的業務也所剩無幾了。
(本文經新浪科技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東芝倒塌實錄:核電夢碎、財報造假、掌門人內鬥〉。)
延伸閱讀
傳華碩將收購 TOSHIBA 電腦業務,日本人的 PC 品牌只剩這家在苦撐了
【半導體業最兇狠的大鱷】要吞下高通的華人收購狂,如何「以小吞大」震盪矽谷?
報紙一撕朝天吼!郭董:媒體唱衰東芝案,鴻海有五成把握讓編輯改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