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這是一篇很好看的故事。從王永慶的「王家」創業史,串連整個台灣的經濟發展,結合政治背景、歷史,你可以知道王永慶怎麼成功的?王雪紅又如何建立起宏達電的江山?還有看完文章後,引人思考的問題是,為何像王永慶的台灣第一代創業家如此成功,二代企業家如王雪紅、郭台銘正奮力拼搏,那三代呢?為何台灣沒有一個叫的出名字的第三代開拓者?
(責任編輯:謝秉芸)
作者:戴老闆,微信公眾號:飯統戴老闆(ID:worldofboss)
1975 年,台灣首富王永慶的長子王文洋跟新婚妻子一起,在全球化工巨頭 PPG 集團位於美國南部的工廠工作。父親王永慶去美國開會,前去探望,剛一見面,許久未見兒子的王永慶並沒有噓寒問暖,而是上來直接問:「生產一公噸的 VCM(氯乙烯)需要多少乙烯?多少氯氣?」這種畫風,跟第一次見面相親的男女,男的就問「美聲有幾種唱法?」差不多是一個路數。
對於剛剛從帝國理工拿到化學工程博士學位的王文洋來說,回答這種問題自然是小意思。在美國打了幾年工後,王文洋開始進入父親的台塑集團工作,先是參與了台塑在美國的石化廠的興建工程,而後於 1980 年年回台,被王永慶下放到基層鍛煉,從車間課長做起。於是台塑的太子爺就跟普通工人一起,睡宿舍吃食堂,不分晝夜地三班倒。
在老一輩企業家眼裡,只有在基層歷練過的接班人,才具備紮實的基礎和腳踏實地的作風,未來方能委以重任。王文洋也不負眾望,在台塑集團旗下的南亞公司,擁有博士學歷的他從課長,組長,廠長到事業部經理,一步一個腳印做上去。1989 年年底,王永慶調兒子回集團總部工作,如果沒有意外,王文洋將順利接班。但不知是命數還是偶然,1995 年,44 歲的中年男人王文洋出軌了。
婚外情被公開的過程也頗具戲劇性。王文洋出軌的對象,是台大商學院的美女研究生呂安妮,師從在台大兼職 MBA 副教授的王文洋,1995 年,才貌雙全的呂安妮報名考取博士,筆試成績第一,複試成績卻極低,性格強悍的她控訴複試考官不公而且企圖性騷擾,將此事捅到了台灣教育部,陪她公開證據的是李敖。一家小報為此事對她進行跟拍追蹤,結果意外發現了她和王文洋的婚外情。
很快,身著旗袍的呂安妮盈盈地挽著王文洋的照片就登上了媒體頭條,全島震動,王家也隨之大亂。更令王永慶震怒的是,王文洋當時的妻子陳靜文已罹患癌症,婚外情的消息更是讓她傷心欲絕心疼兒媳的王永慶怒斥王文洋,要求兒子離開呂安妮,王文洋卻毫不妥協,而且頂了一句:「你還不是娶了四個老婆?」
此話徹底激怒王永慶,當即決定「廢儲」,將王文洋革職趕出台塑。為台塑貢獻了 20年的青春,一夜之間化為流水,王文洋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儘管後來在叔叔王永在和台塑元老吳欽仁的力爭下,「免職令」改為了「停職一年」,但他仍心灰意冷。此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田長霖伸出援手,邀請他去柏克萊商學院任教,王文洋便遠赴美國。
在加州大學教書期間,經校長田長霖引薦,王文洋認識了一位帶黑框眼鏡的上海人,兩個人都是 1951 年出生,生日只差一天,更加微妙的是,他們倆的父親,分別站在海峽兩岸的各自領域的巔峰之上。兩個 40 多歲的「二代」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在籌集了足夠多的資金後,王文洋決定投身大陸創業,從此再未踏回台塑半步。
1996 年,王文洋的 Grace THW Group(宏仁集團)成立,英文名取自女兒王思涵的名字。在此之前,王文洋的同母兄妹們已經相繼投身創業大潮,自立門戶,他們作為台灣第二代企業家,集體在 80 – 90 年代登場。其中包括,創辦大眾電腦的二姐王雪齡,掌控 JM Eagle 集團的弟弟王文祥,以及先後創辦威盛電子和 HTC,最後榮登台灣首富的妹妹王雪紅。
王永慶的創業史:台灣工商發展的縮影
王永慶的創業史,也是一部台灣工商業發展的歷史。祖籍福建的王永慶於 1917 年出生於台北新店,父親王長庚是一個貧寒的茶農。1932 年,王永慶被父親送到嘉義縣的一家米店做學徒,一年之後,16 歲的他向父親借了 200 元舊台幣創業,開了一家小小的米店。
此時嘉義的米店多達 30 家,競爭激烈。腦子靈活的王永慶琢磨出兩個打造差異化的方法:一是將預先將大米中的秕糠,砂石挑選出來,賣給顧客的都是高品質的米;二是給每個顧客建立檔案,估算客人家裡的米快吃光了,就主動送貨上門。七十多年後,劉強東的京東延續了王永慶當年「提供正品」和「送貨上門」的兩個思路。
跟當時同期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家一樣,王永慶蒸蒸日上的米店生意被民族戰爭打斷。1942 年,王永慶結束了賣米的生意,輾轉做起了磚廠,木材生意。1945 年台灣光復,建築市場回暖,王永慶的木材生意才逐漸起色。在王文洋出生的 1951 年,王永慶家裡雖有一定的積蓄,但仍非大富大貴,一家人住在火車道旁一棟老房子裡,勤儉度日。
朝鮮戰爭爆發後,第七艦隊開進海峽,台灣開始成為美國重點援助建設的戰略前沿。蔣介石政府一方面大規模利用美援,一方面限制進口鼓勵自主生產,史稱「第一次進口替代時期」。在此背景下,王永慶看準商機,於 1957 年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後更名為「台塑」),進軍 PVC 塑料領域,日產量 4 噸。跟當年的米店一樣,福懋剛一出世便面臨激烈的競爭,每天只能賣出 1 噸產品。
王永慶經過分析,認為福懋的產品之所以賣不出去,是因為規模太小導致成本太高,價格相對日本廠商沒有優勢。於是他又想出一個辦法:繼續進軍產品的下游,消化產能。1958 年南亞塑膠成立,將福懋生產卻賣不出去的 PVC 粉,加工成塑膠產品,同時進一步擴大 PVC 產能來降低成本。此舉成效顯著,銷路迅速打開。
後來,王永慶將這種被後人稱之為「垂直整合」的方法用在台塑旗下其他產業上,相繼大獲成功。進入 70 年代後,小蔣上台,提出了基礎設施的「十大建設計劃」,台灣政府開始推進以重化工為主導的「第二次進口替代」。王永慶適時地提出了投資高達 200 億美金的「六輕」(第六座輕油裂解廠)計劃,進軍上游,並於 1986 年獲蔣經國政府批准。
政府雖然點頭,選址卻是難題。80 年代的台灣,儘管還沒有出現「用愛發電」的小確幸們,但台灣幹部畢竟不用考察 GDP,「六輕」龐大的石化工業規劃令各地望而卻步。台塑首先選擇宜蘭縣,王永慶不惜親自上電視與宜蘭縣長陳定南辯論,卻仍然不能落地。而後台塑轉戰桃園縣觀音鄉,仍然因環保而放棄。最終直到 1991 年,台塑才決定在雲林縣麥寮鄉,用耗資甚巨的填海造陸方式來建造「六輕」。
本來被委以重任的王文洋,在「六輕」推進的關鍵時刻被撤換,而王永慶弟弟王永在和其子王文淵卻在此中立下汗馬功勞,為十幾年後王文淵的「接班」奠定了基礎。「六輕」經過四期建設,前後投入了 7551 億新台幣,在海上共填出了 2255 公頃土地,53 座工廠在海上拔地而起。到王永慶逝世的 2008 年,「六輕」產值竟然已高達1.47 萬億新台幣,佔當年度台灣 GDP 的 11.9%。
規模龐大的化工裝置,是一個國家製造業的底子,海峽對岸的中國在 2003 年後開啟了重化工業的建設高潮,也從台塑的思路中借鑒良多。王永慶在去世前就與時任中國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約定,台塑向中石化敞開大門,甚至歡迎幹部來掛職半年。之後,中石化一批又一批幹部被派往台塑學習,一直到今天,兩家公司還一直是全球化工 50強中唯二的中國公司。
90 年代,是台塑晉升為全球巨頭的關鍵年代,是王永慶們由「大」到「強」的年代,但 90 年代已經不屬於從事傳統行業的台塑們。台灣政府在石油危機之後,便將視野從中上游原材料產業轉向科技產業。投身重化工業的第一代企業家們,為台灣政府積累了充沛的稅金和外匯,在這些糧草的幫助下,官方和民間一起,用一種獨特的模式向全球高科技領域發起了挑戰。
1974 年台灣設立工研院,同年郭台銘的鴻海精密成立,1980 年新竹科學園區設立,後來被譽為台灣的「矽谷」,87 年台積電成立,88 年廣達電腦成立,同年王雪紅買下威盛電子,90 年華碩成立,深耕電子行業的第二代企業家在 90 年代登上歷史舞台,在他們的引領下,台灣開始了日後被中國政府反覆鑽研學習的產業升級。
王雪紅建立的商業帝國,見證了台灣電子業的高峰
1978 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音樂系上了3週的課後,王雪紅突然決定不學音樂了。按照她的解釋,是因為周圍天才太多,「自己沒有那個天分。」她放棄了兒時的音樂家的夢想和十幾年的鋼琴底子,迅速轉學經濟系。這種想做就做毫不遲疑的決絕性格,在此後三十多年中,伴隨著威盛和 HTC 的崛起、抗爭、衰落、轉型的所有過程。
王永慶二房楊嬌所生的五個子女,身上都帶著果斷決絕的基因。1975 年,因不滿王永慶娶了三房太太李寶珠,51 歲的楊嬌決然地放棄了台灣的榮華富貴,帶著 3000 美元出走美國,這種性格也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子女身上。除了長女王貴雲之外,次女王雪玲、長子王文洋、次子王文祥、么女王雪紅,均在台塑以外建功立業,擺脫了對家族的依賴。
王雪紅從柏克萊畢業之後,也並沒有遵照父親的意願回台塑工作,而是加入了入二姐王雪齡創辦的大眾電腦,做了一名普通的銷售。工作了幾年之後,王雪紅開始創業,她將母親楊嬌送給自己的房子做抵押,向銀行借款 500 萬,買下了矽谷的一家小公司,這家公司就是以後榮登台灣股王寶座的威盛電子。
威盛主要業務是計算機主機板晶片組,這個領域長期被英特爾等巨頭把控。為了對抗強大的競爭對手,王雪紅將公司搬回台灣,並拉來了後來的丈夫陳文琦一起創業。經過持續的投入,威盛成功地推出了性能優異、價格低廉的晶片組。到 1999 年,全球已經有 70%的電腦主機板晶片組印有威盛電子的標誌,也是在這一年,威盛在台灣上市,王雪紅迎來了她事業的第一個巔峰。
但除了創始人們的高瞻遠矚之外,威盛電子的成功還要歸功於整個台灣電子產業的崛起。在威盛向晶片組領域進軍的同時,廣達、仁寶、華碩等台灣電子企業也在主機板製造領域迅速崛起,它們和二姐王雪齡的大眾電腦一起,為威盛的晶片組提供了堅定的支持。到 2001 年,包括主機板在內,台灣電子資訊產業已經有 14 項產品市場佔有率高居全球第一。
2000 年互聯網泡沫期間,威盛股價衝到了 629 元台幣,成為台灣市場價格最貴的股票,一時風光無限。但在不遠處,英特爾等行業巨頭已經向威盛舉起了專利戰的屠刀,在接下的 10 年裡,王雪紅將不得不去應付那些沒完沒了的專利戰。不過在 1997年那會兒,威盛仍然如日中天,王雪紅未雨綢繆地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宏達電,也是後來被稱為「火腿腸」的 HTC。
HTC 的定位是手持終端領域,剛創立的前幾年,依靠威盛的輸血度日,王雪紅也甚少過問。2000 年,公司與康柏合作推出的 PDA(掌上電腦)獲得成功,HTC 迅速變成全球最大的 PDA 代工企業。憑藉在 PDA 領域的積累,HTC 在 iPhone 誕生的第二年,與谷歌合作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安卓手機:HTC Dream G1,打響了安卓陣營的第一槍。
依然先發優勢,HTC 迅速崛起。2010 年,HTC 的智慧手機出貨量為 2460 萬部,到了 2011 年,這個數字變成了 4300 萬部,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 15%,一度代表安卓陣營跟蘋果分庭抗禮。2011 年 4 月,HTC 市值飆漲到 319 億美元,超過了手機巨頭諾基亞。同年,王雪紅與丈夫陳文琦榮登「台灣首富」,實現了對父親王永慶的超越,一時間,「生女當如王雪紅」的說法遍傳島內。
2010 年前後,台灣的電子產業達到了極盛時刻。與 HTC 並肩站在一起的,是一眾在各個領域傲視全球的台灣企業,它們包括晶圓製造領域的台積電和聯電,代工領域的和碩和鴻海,PC /筆電領域的宏碁和華碩,面板行業的友達和群創,芯片設計領域的聯發科,封裝領域的日月光和矽品等。
鮮花和掌聲並沒有為王雪紅們停留太長時間,很快部分人就發現,與第一代企業家牢固的江山相比,他們的商業帝國崛起的速度快,崩塌的速度更快。
宏達電的落敗:台灣二代企業家的商業帝國,已失去半壁江山
1989 年年底,王永慶密訪大陸,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王永慶當面向鄧公提出了在廈門海滄興建大型煉油與石化廠的計劃,計劃投資 70 億美元。鄧小平當即拍板,在海滄劃撥出 1 萬公頃土地支持引進台塑,並在漳州另外準備 5000 公頃土地作為預備鄧小平甚至說:「如果台灣能來兩三個王永慶,那兩岸的事情就好辦了!」
為保密的需要,大陸方面將此項目命名為「901 工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為順利推動海滄計劃,甚至準備把各省已經開建的十四個輕油裂解廠計劃項目給停掉,為台塑讓路。1992 年 11 月 6 日,中央和台塑就所有投資條件達成一致,國務院總理李鵬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盛大宴會,慶祝合作成功,準備與王永慶簽署文件。
此舉惹怒了李登輝和「行政院長」郝伯村,後者直截了當地給王永慶發出了三條指示:假如台塑與大陸簽署有關「海滄計劃」的協議,那麼「行政院」將停止台塑旗下三家公司的股票交易,凍結台塑集團的資金往來,限制台塑高層人員出境。在如此重的威脅下,王永慶被迫放棄簽約,與“六輕”項目規模相仿的海滄計劃就此夭折。
1996 年李登輝更進一步,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戒急用忍」政策,即在台企對大陸的投資中,凡是高科技的項目,5000 萬美金以上的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一律不予批准。此政策直到 2001 年被「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所取代,並未持續很久,且有多種方式可以繞過,但這種將大陸視為禁地和對手,而不是腹地和夥伴的態度,始終籠罩在某些台企的頭上。
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台灣面板廠商陷入困境。2009 年 6 月,為了保障供給和統戰的需要,國務院相關部委組織大陸彩電廠商主動赴台採購面板,表達「大陸優先採購台灣面板」的善意採購。由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白為民帶隊,意向金額高達44 億美元,解了台灣面板商的燃眉之急。但出乎中國企業意料的是,主動釋放的善意換來的卻是台韓廠商的聯手提價。
據傳商務部領導對此深感憤怒。此後赴台採購面板工作雖然每年都舉辦,但中國政府明顯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調查韓台廠商的價格操縱行為,並在 2013 年給出了處罰;二是從 2010 年開始,密集出了一系列液晶面板行業扶持政策,並調動上千億的資金押注京東方,頂住虧損連續投資,最終在 2017 年結出碩果,並將台資面板廠徹底擠到三流。
王雪紅與父親王永慶皆屬於深藍陣營,雖然沒有像某些台灣廠商對中國嚴防死守,但在 HTC 崛起的日子中,王雪紅並沒有給予中國市場足夠的重視,在挑剔敏感的用戶眼裡,這種忽略很容易被上升為歧視。HTC 最重視的市場是美國市場,市佔率一度達到 25%,但與威盛遭遇英特爾的訴訟戰一樣,HTC 在美國也受到了蘋果的專利狙擊,業務嚴重受損。
在王雪紅奪得台灣首富的 2011 年,雷軍尚處於要靠在記者面前摔手機來證明產品質量的段位,華為余承東的大嘴還沒有聲名遠播,步步高的段永平還在跟網友討論万科股票值不值得買。這些慢了王雪紅一大步的人,在未來的 5 年內,卻依托龐大的中國市場,或專注線上,或深耕線下,或堅持研發,最終一步步超越了先發者 HTC。
在專利戰中不斷敗退的 HTC,在產品定位方面也出現了嚴重問題,高端產品不敵蘋果三星,低端產品不肯放下架子去做,最終市佔率一滑再滑。2017 年 9 月,王雪紅被迫以 11 億美金賣掉了 HTC 的部分核心資產給谷歌,而在這之前的 2013 年,王雪紅已經將連年虧損的威盛電子的員工技術,打包轉給了中國某國有投資財團。
液晶面板行業和智慧手機行業,前者被國家資本擊敗,後者被市場機制擊敗,但台灣電子行業的失意者並不只有它們,聯發科、宏碁等無不感受到來自對岸巨大的壓力。即使以前被嚴防死守不准來大陸設廠的台積電,也於 2016 年在南京奠基了先進的 16奈米工廠,86 歲的張忠謀親自出席,給足了新上任的省委領導面子。
但即便在一些細分領域失去競爭優勢,二代企業家們的電子行業仍然保有半壁江山,最令人擔憂事情卻並不在此。2014 年馬雲參加兩岸企業家台北峰會,對著台下坐滿的台灣企業家說:「過去 15 年間,中國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經濟領域,出現了 15 年前從沒見過的人,從沒見過的企業,但是很遺憾,台灣這 15 年內卻好像沒聽見過什麼新的企業和新的企業家」。
此話直擊要害字字誅心:第二代企業家,以郭台銘、施振榮、王雪紅為代表,自 80 – 90 年代登上舞台後,距今已有 30 年,台灣的第三代企業家去哪兒了呢?
從王家歷史看台灣經濟,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台塑「六輕」建成之後,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台灣政府試圖繼續推進「七輕」和「八輕」的建設。其中「八輕」又名國光石化,由台灣中油公司主導,是一個由 37 座工廠和 13 座碼頭組成的龐大項目。在陳水扁、馬英九兩屆政府任期內,國光石化都被列入「國家重大投資計劃」,推進過程前後長達 15 年,選址換了 8 個工業區,最終卻敗給了一群帶著黃頭巾喊著「要生蠔,不要石化」的學生。
事實上,「七輕」和「八輕」均因為環保問題被洶湧的民意否決,台塑的「六輕」就是台灣建設的最後一個石化基地,其新一期擴建工程也被卡死,昔日輝煌的化工業已經處於吃老本的階段。除了化工項目之外,被年輕人口號和遊行槍斃的還包括台灣第四核電站,也就是在反「核四」的遊行中,學生們打出了「用愛發電」的橫幅。
台灣的年輕人急於否定舊的經濟模式,但他們並沒有在新領域有所建樹。即使在最新最時髦的互聯網領域,台灣的創業者也寥寥無幾,而在台灣傳統強項的電子硬體領域,創新創業的氛圍更無法跟創業氛圍濃郁的深圳相比。同樣,王家的第三代,也沒有了家族第二代那種拼搏的狼性,他們出現在娛樂版上的次數,遠多於經濟版。
儘管「小確幸」也是一種精彩的活法,但如果縱觀整個台灣經濟,你會發現:第一代企業家打下的基業還在給社會提供稅金,福利和就業;第二代企業家創建的商業帝國已經失去半壁江山,但還在頑強支撐;第三代企業家卻是杳無踪影,毫無建樹。對於這種局面,「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恐怕就是最好的形容。
重新重視中國市場的王雪紅這幾年積極地參加國內各種活動,尤其是互聯網領域和智慧硬體領域。但在這些場合裡,1958 年出生的她顯得有點兒突兀。她的競爭對手雷軍和余承東都比她小 11 歲,台上站著的經常是 71 年的馬化騰和 74 年的劉強東,以及後面數不清的 80 後 90 後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2014 年,王文洋當年在柏克萊大學結識的那位帶黑框眼鏡的中年人,在上海主持開辦了一所小而精的大學,並邀請老朋友王雪紅擔任訊息學院的院長。王雪紅欣然應允,並將這份職務鄭重地寫在各種履歷的顯眼位置。與大陸的年輕人多打交道,對於帶領HTC 轉型 VR 領域,且寄予大陸市場厚望的王雪紅來說,應該比什麼都重要。
一個傳統的家族,創業於近代文明肇始之時,借助經濟騰飛完成積累,二代們承擔產業升級重任,挑戰全球產業鏈頂端,最後斷臂求生委身中國,一個人的命運,也是一個家族的命運,更是一個島的命運。
(本文經微信公眾號飯統戴老闆(ID:worldofboss)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歷史進程中的王雪紅〉,首圖來源:WikimediaCommons。)
延伸閱讀
市佔剩 0.68%的 HTC!弱勢供應鏈和尷尬行銷,讓「台灣之光」狂墜不止
【只顧自己有錢】雪紅姐剝削股東的「戰略錯誤」,害宏達電敗給三星、走向衰敗!
台灣人不要再唱衰 HTC 了!前 HTC 董事長特助站出來:HTC 讓我看見「世界級」研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