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雙十一剛落幕,驚人購物潮的背後其實只藏著一件事:人們的慾望不是商品,而是藉由「購買」、「結帳」消弭心理壓力。抓住這個心理,商家要怎麼操作?
(責任編輯:謝秉芸)
在中國,對於在生產線上日復一日單調工作的作業員來說。每天下班後能夠緩解他們壓力及疲勞的東西就是手機,透過手機,他們可以暫時放下工作的枯燥。而手機最大也最致命的吸引力,在於釋放他們被關在宿舍的身體,能讓這些工人們的心神能夠漫遊,並在彈指之間完成消費,讓他們的慾望得以滿足。
不論是手機遊戲的 In-App Purchase 還是上淘寶消費,都讓工人們在滿足慾望的過程中也同時被資本家控制。因為這些工人們藉由枯燥工作所獲得的報酬,透過各種形式的消費回到了資本家手上。為了滿足慾望所以必須做枯燥的工作,週而復始。雙 11 購物節的誕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大陸產業結構的關係。而雙 11 購物節的範圍早已不限制在中國的領土,周邊鄰近的國家也被這樣龐大的市場力量所吸引。
這種把所有消費力量集中在一天引爆的購物節,除了購物平台的各種數據刷破紀錄的成就之外,絕大部分的狀況都是弊大於利。
雙 11 當天的各種流量(舉凡網頁流量、金流、物流⋯等)相對於平常日多出非常多,企業必須彈性的去擴增產能才能處理這些瞬間爆量。以現在的技術要處理瞬間爆量的網路流量以及金流絕對不是問題,各種提供分流備援的服務族繁不及備載。
但最終端的物流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商品至今仍舊需要人來完成配送。爆量的商品增加配送員的壓力,過多的商品也會讓配送無法快速準時送達給客戶。更嚴重的,商品被丟包、損壞以及為了趕出貨導致產品品質的下降,都是在這種集中暴量消費的模式底下所延伸出的問題。
另一方面,以百貨公司為例:近年來百貨業者的週年慶讓人會有一種「怎麼特價的商品變少了」、「感覺週年慶的折扣也沒有很好」這類的感覺,原因在於:過去多年的週年慶經驗讓業者無法因應瞬間爆量的消費人潮,所以業者決定「分散」這些消費力量。
於是漸漸地,許多百貨公司開始有了「專櫃品牌日」的操作模式,透過分流的方式讓消費者前來購物,甚至折扣有時候比過往週年慶來得好。這些都是業者在回應消費者需求所想出的對策,好讓整體的服務品質、服務體驗以及產品品質能夠取得平衡。
回到雙 11 購物節,我們必須檢視這個購物節背後的真正目的。還記得以前上課的時候老師曾經提到:中國這些網路購物平台的誕生,是為了滿足工人們的慾望。甚至這些工人上購物網站所慾望的並不是商品,而是「購物」這個動作本身。把想要的東西放入購物車,最後點下「結帳」釋放所有的壓力。
所以「商品的品質」在這種情境下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們想要的只是點下「結帳」之後的快感。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商品的品質越爛越好,這樣才能加速人們下一次的慾望誕生。如果你的品牌或產品注重的是品質與服務體驗,那麼你的品牌或產品最好離這些大拜拜購物節越遠越好。
在流動的時代,要保持非常充足的彈性才有辦法生存。突破框架限制的首要工作就是反思框架在自己身上所造成的影響,才會有機會誕生不一樣的想法。
(本文經蘇俊宇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蝦皮很唱秋,不過實際上沒贏多少啦!雙十一大戰開打在即,本土電商大砸錢準備突圍
【雙 11 訂單=超級 DDos】阿里巴巴技術團隊如何確保網站不當機?
【設計師要失業了?】雙 11 期間的 1.7 億個 BANNER,都出自阿里的設計人工智慧「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