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讓我想起之前日本全家因為高齡帶來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導致超商營收虧損,要轉移陣地前往中國開店的新聞。而中國的便利店其實現在還未飽和,在新興階段,中國新零售的未來會如何透過便利店發展?很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謝秉芸)
作者:朱昂
今天我們聊聊中國的便利店,特別是十一長假期間,去了日本旅遊,正好有一些比較深刻的對比。其實我個人還是「全家」的重度用戶,每天基本上午飯都是在公司樓下的「全家」解決。之前每天都吃關東煮,後來朋友說這是 process food,不太健康,就改吃三明治了感覺又方便,還比較衛生。
中午休息時,一邊吃三明治一邊上網看看好文章,放鬆了大腦同時還節約了時間。甚至為此,我還辦了一張「全家」的積分卡。
從頻次上來說,我絕對是便利店中的高頻用戶,除了午飯大部分時間在便利店解決,下班回家路上也經常去家裡附近的便利店買一瓶可樂。對於便利店的商業模式也有一些思考。過去幾年上海的便利店已經明顯出現了「消費升級」的趨勢。
從十年前的好德(TO 編按:中國傳統超商),變成了一家家的羅森、全家等海外品牌連鎖便利店。而十一在日本旅遊的時候,最震撼的就是日本便利店的發達。幾乎每隔幾條街就是一家 7-11 或者Family Mart。那麼未來便利店在中國會以什麼樣的速度和方向發展呢?我覺得大的變化和機遇會在下面幾個方面:
機遇一:80後/ 90後的崛起
我們家小區前面有一個好德,後面有一個全家。
每次買東西,我都更願意多走幾步路去後面的全家。營業員以中老年下崗女工為主的好德,每一次買東西都受不了裡面的服務。阿姨總是不耐煩地給你結帳買單,香煙和可樂還必須分開結帳。有一次我問阿姨為什麼,她憤怒地看著我說:「我也不知道啊!」
雖說店裡是嚴格不能抽煙的,但很多時候都會有好幾個老叔叔在裡面抽煙,然後和營業員阿姨說話聊天。對於服務除了無力吐槽外,整體上看這些傳統國營便利店的客戶以中老年人為主。而以全家、羅森、7-11 為代表的全球連鎖便利店,服務員都是80/90 後。裡面商品的展示很整潔,服務態度也非常好。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 80/90 後更願意為服務和體驗付費。雖然買一瓶可樂,一包零食,都是標準化的商品。但是用戶越來越看重服務,在所有的消費場景,用戶不再僅僅是未來商品本身。顯然,傳統國營便利店的服務,商品都跟不上新的年輕人消費習慣,是不符合代際特徵的。
機遇二:佔比和銷量的空間
日本是全球便利店最發達的國家,而日本便利店的市場份額其實已經超過了超市,大概是 54%:46%。在中國這個比例是 8%:92%。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便利店整體市佔率提高空間還是非常大。對於消費場景來說,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整個生鮮雜貨市場(雜貨)都是「啞鈴型」的。最大的是大商場和小便利店,前者能夠提供一站式購物,後者以社區為輻射,提供每日需要的簡餐,飲料,麵包以及生活用品。
在美國,由於國土遼闊,汽車滲透率很高,大型超市非常發達。從大而全模式的沃爾瑪,到會員制嚴選模式的 Costco 的。在日本,由於人口居住密度很高,城市交通便捷,所以日本的便利店特別大。而 7-11 是全球便利店的鼻祖。
從中國的角度看,無論哪種模式,一些中小型商超會被替代,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必然趨勢。
我們再看價格的彈性,目前中國便利店日均銷售額不到 6000 元,但是日本的日均銷售額是 4.2 萬元,是中國的 7 倍。
什麼?都到了 2017 年你還不知道新零售到底是殺小?快來《TechOrange》科技派對一次搞懂,還外加區塊鏈、智慧城市,跨步未來就趁現在!https://goo.gl/m6AG2B
第三個機遇:自營品牌
我們都知道,如果全部只賣標準化的產品,很難保持高毛利。一瓶可樂,我這邊買 3.5 元,你這邊賣 3.2 元,大概就差不多了。之前研究了 Costco,發現其最大的收入來源是只有品牌 Kirkland。
事實上,全球便利店中,自營品牌的佔比開始大幅提高。無論是自己品牌的麵包,還是自己品牌的盒飯,又或者是自己品牌的咖啡,通過自營品牌,便利店擺脫了單一的渠道分發平台,還兼具了商品嚴選以及品牌打造的功能。一旦自營品牌發展起來,也能大大增加消費者黏性。商品的獨占性,才是一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類似的案例,可以看看 Netflix 公司的自製劇)。
挑戰:流量
從零售的角度看,實體零售最大的挑戰就是坪效。簡單而言,就是流量能夠足以覆蓋房租成本。在上海,許多便利店已經進入了租金最昂貴的一些辦公區,包括陸家嘴金融區。雖然租金昂貴,但是有足夠大的人流來彌補,坪效就大大提高。我們還是以傳統賣時間段的角度去看便利店,這些便利店能否長期保持時間段飽滿的狀態。
由於便利店天生有服務半徑的問題,那麼一個便利店能服務多少周邊人口就變得很重要。
我發現,上海便利店還是非常發達的,但是北京的夫妻老婆店還是很多,背後的原因是兩者在城市規劃上的不同。
北京便利店因為其城市規劃的特徵,覆蓋人口半徑就比較少。有時候過一個馬路還要過天橋,消費者當然就不願意了,所以導致北京發展出大量夫妻老婆店。上海就比較方便,便利店覆蓋人口半徑大很多,大量的夫妻老婆店也沒有任何競爭力。這也是長期制約中國便利店發展的瓶頸,就是城市規劃帶來人口流動。
大方向看,中國便利店的佔比還很低,而且連鎖便利店的集中度也非常低。在日本,前四大便利店的市場份額從 10 年前的 40% 提高到了今天的 94%。
可以說 7-11 和全家並沒有真正競爭,他們吃掉的是夫妻老婆店的份額。
中國大量的夫妻老婆店未來也會逐漸被收縮,淘汰,一大批的國有便利店也逐漸會失去市場。由於便利店中一大塊是餐飲,也會有一種馬太效應。就是人流越少的店,大家越不願意去。
80 後/ 90 後消費的佔比崛起,會成為改變市場格局的重要催化劑。
年輕人看重服務,看重商品,也更願意去商品成列,服務更全的連鎖大型便利店。現在的傳統便利店都沒有咖啡機,而新一代便利店都能買咖啡,冰激凌等。從商品結構上看,傳統便利店、夫妻老婆店也在慢慢老化,相對來說連鎖便利店未來的發展空間就很大。
(本文經微信公眾號點拾投資(ID:deepinsightapp)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在中國的便利店,未來會如何?〉。)
延伸閱讀
日本全家在自己家玩不下去!關閉 664 家店,轉向佈局中國新戰場
【服務好還是一種專業嗎】無人商店大舉入侵,台灣三分之一服務業面臨失業危機
老人太多沒人打工,日本便利店 2025 年全面引入無人收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