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去看了《銀翼殺手 2049》了嗎?第一集被稱為經典,第二集的壓力想必一定很巨大。而本篇文章透過過去許多不同的科幻電影的內容,來闡述「科幻電影」漸漸變為成真,變成「紀錄片」,《銀翼殺手 2049》內,也有許多現代值得探究的議題,舉例來說:愛上 AI,是一種感情,還是單純一種「戀物癖」呢?(責任編輯:陳君毅)
科幻片正逐漸「淪」為紀錄片,3D 食物列印機滿足了 1966 年<星艦迷航記>食物複製機的幻想;任天堂的 Wii、Xbox 的 kinect 進化到 Leap Motion 的手部追蹤技術,重現了 2002 年的<關鍵報告>中體感操作犯罪預測系統的場景,而近期日益成長的 AR 技術更展現了<關鍵報告>中商場客製化廣告的實際運用;今年美國國防部人腦電腦連接裝置的研究則是為我們展現了 1995 年<攻殼機動隊>草薙素子用人腦進行駭客任務的可能性。
科幻片是記錄著未來的紀錄片,只是時間基數稍微長了一點而已,而 <銀翼殺手 2049> 不僅緩慢細緻的預告了科技與人類道德倫理的角力,更暴力揭示了未來科技的走向,以及關於靈魂創造的偶發性。
AI 發展的極致——靈魂的創造
<銀> 的整體骨幹為複製人正名運動,最大的探討在於複製人是否有擁有靈魂的可能,如果有了靈魂,那他們是否也能被稱為是「人」了呢?
究竟,人的定義是什麼呢?在生理上,複製人與人類應為同一物種,那其他區分的標準為何?獨立思考的能力?個性?感情?
實際上,這些要素皆為目前 AI 致力發展的目標,以獨立思考的能力來說,柯潔跟 Alpha Go 對弈的勝利,以及 Google 成功讓機器人從零自學加密方法皆足以顯示 AI 具備高階獨立思考的能力;個性的塑造則是能夠透過設定參數來決定,例如 Cozmo 推出的娛樂型機器人;而感情的部分則可以從展現一歲嬰兒情緒的 Pepper 看出端倪,雖然目前仍停留在情緒模仿,與能夠稱為「感情」的展現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發展,但是即使是人類嬰兒的人格、情感的塑造都是從模仿身邊爸媽開始的。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雖然情感等心靈層面的特質需要更長遠的時間發展,但在未來 AI 的發展裡都是可以達到的,那還有什麼可以證明人的獨特性呢?
<銀>片的最終區分標準為「靈魂」,雖然片中以是否從母胎出生作為靈魂的證據,但是在複製人主角為愛流淚、為正義捨身的舉手投足中,觀眾仍可以感受到靈魂的存在,如同起初生命從無機物發展出有機體一樣,在冰冷的 0 跟 1 中間,AI 是否也有發展出靈魂的可能?
今年年初 Twich 上兩個 Google home 的哲學對話,是否揭示了 AI 進入哲學思考的可能?抑或僅止於外界一相情願的過分解釋?如同契訶夫的<六號病房>中對於精神病患的哲學理想投射,在自以為是的理想中被僵化的社會現實所嗜。而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電影版中亦提到,已經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 AI 與社會價值只剩下功能性的人類,到底哪一個才是靈魂的擁有者?
說到底,人也是由 ATCG 所排列的遺傳密碼組成,靈魂是否只是化學作用下的副產品?所謂秩序也僅止於混亂排序的一種,而在 0 跟 1 間無限的排列可能性中,是否也有機率產生名為「靈魂」的計算結果?
記錄回憶的副作用——人格的建立
<銀>片中為了要讓複製人更像人,會植入捏造的記憶讓他們的行為模式更有人類的味道。
我們可能因為小時候的陰影再也不用某些詞彙,因為初戀的回憶對香味特別敏感,琳瑯滿目的回憶影響著我們的各種行為,然而隨著科技的發達,回憶紀錄的方式不再侷限於腦海中,從照片、影片到現在的社群網站,更多的記憶細節能夠被鉅細彌遺的記錄下來,過去僅能以一張照片回想當時的人事時地物,現在 Instagram 上的一張照片,你可以看到地點、當時註解的心情、當時朋友的回應,甚至能從時下的 Hashtag 看到其他大眾的共有記憶。
比起一張照片模糊的想像,這種清晰的輪廓可以非常明確的認知到一個人的個性以及行為模式,這種明確的人格框架,是否就有可能是未來塑造複製人人格的工具之一呢?
如同 2013 年英國知名影集黑鏡子第二季第一集的<馬上回來>(Black mirror: be
right back),女主角因為太過思念亡夫,利用亡夫的社群網站資訊訂製了一個替代品,由於亡夫身前的重度社群軟體使用習慣,AI 能夠獲得幾乎關於他的一切資訊,模擬出的性格與行為幾乎跟亡夫一模一樣,到最後甚至已經到了虛實不清的地步。
如同<銀>中記憶植入師安娜史特林博士所做的,捏造記憶的真實性來自於真實的回憶,在不久的未來,為了要賦予機器人更加人類化的個性,是否有利用真人社群網站回憶的可能?
<銀>片還預告了許多未來科技快速發展下有可能產生的各種社會議題,例如片中主角所依戀的全息投影 AI 女友,愛上 AI 算是真實的愛情嗎?或這僅只是「戀物僻」?
如同 2013 年<雲端情人>帶給我們的反思,真實的愛情只建立於人與人之間嗎?而在交友網站的終極未來,會是打造完全客製化的女神嗎?
<銀>片並不僅是一個科幻片,而是記錄著未來的紀錄片,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比對現在科技的發展,你會發現竟毛骨悚然的既視感,如同閱讀大前研一趨勢預告。
——
本文經投稿作者 劉映汝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銀翼殺手2049> – 記錄未來的紀錄片。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Youtube。)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看科幻小說《銀翼殺手》?距今 50 年前的它,到底精準預言了哪些現代科技?
9 部預測人工智慧的電影:《駭客任務》、《雲端情人》等你看過幾部?
【有片】人類對上電腦棋王唯一一勝:《AlphaGo》電影預告熱血登場!